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55842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0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能够抑制隔着存在于隔膜的端部附近的锂金属正负极短路而产生的泄漏试验缺陷,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充放电效率、循环特性。该锂电池包括:正极板,其含有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其含有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隔膜,其用于隔离上述正极板及上述负极板;以及非水电解液,其含有非水溶剂及电解质盐,上述隔膜形成为,以聚烯烃为主要材料,在上述负极板侧的表面上且是在未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面对部分形成有均质的锂金属膜,上述锂金属膜与上述正极集电体电绝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锂离子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隔膜。
技术介绍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高输出化,正在研究采用使硅、锗、锡以及锌等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材料或上述金属的氧化物等来代替石墨等碳质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由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材料、上述金属的氧化物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如果是硅,则能够插入锂直至组成Li4.4Si,因此,与插入锂只能直至组成LiC6的石墨系的碳质材料相比,具有较大的理论容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使用哪一种负极活性物质,在初次充电时,来自正极活性物质的锂被吸入到负极活性物质中,但是,该锂并不能在放电时全部取出,不特定量的锂被固定在负极活性物质中,而成为不可逆容量。由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材料、上述金属的氧化物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的不可逆容量,大于碳质材料的不可逆容量,所以,存在有电池容量达不到期望值这样的课题。专利文献1公开有,在以聚烯烃为主要材料的隔膜上附着有锂粉末的锂离子电池用隔膜,该锂粉末在平均粒子尺寸20μm的表面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如果采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则能够利用稳定化处理过的锂粉末向负极的不可逆容量填补锂,而提高电池容量。除此以外,由于锂并没有混入负极合剂层中,因此,不会发生锂的失活,不需要设置使锂在电池组制作工序以前不发生反应的环境。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48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采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锂离子电池用隔膜,来制作方型电池、层压型电池的情况下,在电池组的最外周侧,存在有隔膜的端部与正极集电体接触的部分。而且,由于在隔膜的端部附近存在有锂粉末,因此,正负极介由锂粉末短路,从而成为因泄漏试验缺陷或内部短路引起的安全性下降的原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中,其特征在于,该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板,其含有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其含有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隔膜,其用于隔离正极板及负极板;以及非水电解液,其含有非水溶剂及电解质盐,隔膜形成为,以聚烯烃为主要材料,在负极板侧的表面上且是在未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相面对部分形成有均质的锂金属膜,锂金属膜与正极集电体电绝缘。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中,能够抑制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相面对部分的锂金属膜吸入负极活性物质,并且,能够抑制以残留的锂金属层为主要原因的内部短路等安全性下降,从而能够获得初始充放电效率高、循环特性优异、且没有泄漏试验缺陷的锂离子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扁平形的电极体的立体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扁平形锂离子电池的主视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IIB-IIB剖视图。图3是图2B的卷绕终端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采用各种实验例来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但是,以下示出的实验例是,为了说明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锂离子电池一例而例示的,意图并不在于将本专利技术限定于上述实验例中的任意一者。相对于上述实验例所示出的例子,本专利技术在不脱离专利保护范围所示出的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于进行了各种变更的例子也均能够应用。[实验例1]实验例1的锂离子电池以如下方式来制作。(正极的制作)将锂钴复合氧化物(LiCoO2)100质量份、乙炔黑1.5质量份、聚偏氟乙烯1.5质量份与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一起在混合器中混合,从而制备了正极合剂浆料。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敷于由厚度15μm的Al箔构成的正极集电体片材的双面,并使其干燥,在轧制后裁切为与规定的层压材制的电池壳相对应的大小,从而获得实验例1的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正极。该正极的充电容量为3.6mAh/cm2。(负极的制作)将平均粒径(D50)6μm的SiO粒子10质量份、平均粒径(D50)25μm的石墨粒子90质量份、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CMC)1质量份、作为粘结剂的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1质量份与适量的水一起在混合器内混合,从而制备了负极合剂浆料。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敷于由厚度10μm的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体片材的双面,并使其干燥,在轧制后裁切为与规定的层压材制的电池壳相对应的大小,从而获得实验例1的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负极。该负极的充电容量是5.0mAh/cm2。(隔膜的锂金属膜形成)将厚度20μm的聚丙烯制的微多孔膜用作基材,通过真空蒸镀法(通过电阻加热来蒸发锂源)以厚度为4.0μm的方式设置均质的锂金属膜,从而获得实验例1的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隔膜。(锂离子电池的制作)使用图1~图3来说明实验例1的锂离子电池10的具体的制造工序。在如上述那样制作而成的正极16的正极集电体的端部焊接正极片11,相同地在负极17的负极集电体的端部焊接负极片12。接下来,使正极16及负极17隔着两片上述那样制作而成的隔膜18,从而使正极16及负极17成为彼此绝缘的状态,并且,以使正极片11及负极片12均位于最外周侧的方式将正极16及负极17卷绕成漩涡状。此时,锂金属膜与负极相面对。其后,在卷绕终端部安装绝缘性的止卷带。而且,如图2B及图3所示,在与隔膜终端部的接触部分,将绝缘带19粘贴于正极集电体。接下来,如图1所示,通过按压,从而获得扁平状的卷绕电极群13。如图2A及图2B所示,作为外装体14采用如下容器,即以能够收容上述那样制作而成的扁平状的卷绕电极群13的方式,将铝层压膜材料预先成形为容器。而且,在25℃、1气压的二氧化碳环境下,将扁平状的卷绕电极群13及上述那样制备而成的非水电解液插入外装体14内,并将铝层压材料的端部彼此热封而形成闭口部15,从而制作而成了具有图2A及图2B所示的构造的实验例1的扁平形的锂离子电池10。[实验例2]作为实验例2的锂离子电池,除了不粘贴绝缘带19、多环绕一圈形成有锂金属膜的隔膜以外,具有与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的构成。[实验例3]作为实验例3的锂离子电池,除了不在正极集电体上粘贴绝缘带19、采用自隔膜最外周的端面起去除5mm锂金属膜的结构以外,制作而成了与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的构成。[比较例1]作为比较例1的锂离子电池,除了不在正极集电体上粘贴绝缘带19以外,制作而成了与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的构成。[比较例2]作为比较例2的锂离子电池,除了未在隔膜上形成有锂金属膜以外,制作而成了与实验例1的情况同样的构成。[泄漏缺陷试验]对于上述那样制作而成的实验例1~3、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各自的锂离子电池,进行了200kV的耐压试验。[电池特性的测试]此外,如以下那样测试了初始充放电效率、容量保持率。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全部的测试在25℃的环境下进行。(初始充放电效率、电池厚度的测量)对于实验例1~3、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各自的刚组装之后的锂离子电池,以0.5It的恒定电流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压成为4.3V,在电池电压到达4.3V之后,以4.3V的恒压进行了充电直至充电电流成为0.05It。求得此时流过的电量作为初次充电容量。接下来,以0.2It的恒定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电池电压成为3.0V,求得此时流过的电量作为初次放电容量。而且,根据以下的计算式求得初始充放电效率。初始充放电效率(%)=(初次放电容量/初次充电容量)×100此外,在初次充放电结束之后,对以与初次充放电同样的条件进行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锂离子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离子电池,其中,包括:正极板,其含有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其含有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隔膜,其用于隔离上述正极板及上述负极板;以及非水电解液,其含有非水溶剂及电解质盐,上述隔膜形成为,以聚烯烃为主要材料,在上述负极板侧的表面上且是在未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面对部分形成有均质的锂金属膜,上述锂金属膜与上述正极集电体电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3.29 JP 2013-071443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中,包括:正极板,其含有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板,其含有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隔膜,其用于隔离上述正极板及上述负极板;以及非水电解液,其含有非水溶剂及电解质盐,上述隔膜形成为,以聚烯烃为主要材料,在上述负极板侧的表面上且是在未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集电体相面对的部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冈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