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54146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9 0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风扇(1),具有:叶轮(7b),其形成空气流;电动机(6),其对叶轮(7b)进行旋转驱动;护罩(10),其具有圆筒状的外壳(16)和基座(11),该外壳覆盖叶轮(7b)的外周且空气流通过该外壳,该基座伸出到外壳(16)的周围;控制单元(40),其对电动机(6)的旋转进行控制,配置在基座(11)的排出侧;以及散热件(50),其通过从散热销(52)散热而对控制单元(40)的发热进行抑制,散热件(50)的散热销(52)露出到吸入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例如汽车的散热器和冷凝器等热交换器所附带的电风扇,尤其涉及可高效地对控制电动机的驱动的控制器进行冷却的电风扇。
技术介绍
汽车的散热器和冷凝器等热交换器,利用电风扇而强制地使大量空气通过其芯体。电风扇的周围和热交换器之间由护罩覆盖,从而将空气流向热交换器引导,以不使由电风扇吸入的空气向侧方扩散。旋转速度可变的电风扇,具有对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作为该控制器,例如使用PWM(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1n)单元。在PffM单元中,当对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控制时,内装的称为动力元件的电力用半导体开关元件就发热。要维持PffM单元的性能,则需要进行冷却以将动力元件的温度保持在允许值以下。因此,旋转速度可变的电风扇,具有对控制器进行冷却的结构,该控制器具有成为发热体的动力元件。例如,专利文献I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技术:在护罩的内侧设置控制器,且形成将控制器周围的空气导向电风扇侧的肋。专利文献I的方案是,形成肋,防止空气停滞在控制器周围,从而可抑制发热体的过大的温度上升。另外,专利文献2具有这样的手段:通过将PffM单元配置成面对风扇开口部,从而将由风扇生成的空气流吹到PWM单元而将其强制冷却,以此为前提,可变更风扇开口部处的PffM单元的占有面积。专利文献2例如在需求大量的空气流的流量的情况下,减小该占有面积,以不使PWM单元妨碍空气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02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51005号公报然而,由于专利文献I的方案是防止控制器周围的空气停滞的技术水平,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专利文献2,由于强制冷却PffM单元,因此,冷却性能高。但是,即使能将风扇开口部处的PffM单元的占有面积变小,也不能否认空气流会与PffM单元产生干涉,对空气流造成妨碍。因此,专利文献2除了空气流量少外,还不可避免地产生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基于这种技术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风扇,不会妨碍空气流,且可高效地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基于这种目的而做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具有:叶轮,该叶轮形成从吸入侧朝向排出侧的第I空气流,所述排出侧为所述吸入侧的背侧;电动机,该电动机对所述叶轮进行旋转驱动;护罩,该护罩具有:圆筒状的外壳和基座,该外壳覆盖所述叶轮的外周,且所述空气流通过该外壳,该基座伸出到所述外壳的周围;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配置在所述基座的排出侧,对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进行控制,并包含发热要素,利用散热体对所述发热要素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所述散热体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吸入侧,且所述散热体与所述发热要素热结合。本专利技术的电风扇,由于将散热体设在空气流所通过的护罩的外侧的基座上,因此,散热体不会妨碍空气流。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电风扇,由于散热体露出到能接受空气流的吸入侦牝因此,能通过散热体而高效地对发热要素进行冷却。本专利技术可采用至少以下的第I方式?第3方式,作为散热体露出到吸入侧的方式。散热体能够利用形成在吸入侧的空气流而高效地冷却发热要素,这种效果都是相同的。第I方式是,散热体配置在基座的排出侧,散热体通过贯通窗露出到吸入侧,该贯通窗与控制器对应地形成于基座。采用第I方式,由于散热体露出到吸入侧,因此,可更有效地冷却发热要素。第2方式是,散热体仅配置在基座的吸入侧,且通过贯通基座的传热体而与控制器的发热要素热连接。采用第2方式,由于贯通基座的区域仅是与传热体对应的区域,因此,可将护罩的刚性提尚。第3方式是,散热体与护罩形成为一体。采用第3方式,由于护罩也发挥散热的作用,因此,可更有效地冷却发热要素。在本专利技术中,较好的是,散热体被收容于散热体收容室的内部,该散热体收容室设在基座上,且向排出侧后退。由于可将散热体所突出的高度做高,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散热效率。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将散热体设置在空气流所通过的护罩的外壳的外侧的基座上,因此,散热体不会妨碍空气流。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电风扇,由于散热体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到能接受空气流的吸入侧,因此,能通过散热体高效地冷却发热要素。【附图说明】图1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电风扇,图1 (a)是从排出侧看的主视图,图1 (b)是从吸入侧看的主视图。图2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电风扇的护罩,图2(a)是从排出侧看的立体图,图2(b)是从吸入侧看的立体图。图3是从吸入侧看第I实施方式中的电风扇的控制单元近旁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的电风扇的控制单元近旁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风扇、且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风扇、且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且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2、3 电风扇5 风扇6 电动机6a 旋转轴7 风扇主体7a 轮毂7b 叶轮10、20、30 护罩11 基座12 拐角13 固定框架14 贯通窗15 销收容室16 外壳17 外环18 排出格栅18a 翼片19 肋40 控制单元41 动力基板42 开关元件(发热要素)44 传热板45 CPU 基板48 插入件49 罩盖50,60,70 散热件(散热体)51 散热件主体52 散热销53 传热突起113 固定座114插入件插通道115 底座A 空气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电风扇I。电风扇I与图示省略的散热器的后方侧相对配置,使通过旋转驱动而从前方向后方生成的空气流通过散热器,从而在流通于散热器内部的介质与成为空气流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方、后方是以汽车的前进方向为基准的,而对于电风扇I,有时将与散热器相对的一侧称为“吸入侧”,并将其背侧称为“排出侧”。电风扇I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风扇5 ;护罩10,该护罩10收容风扇5,并对控制单元40进行保持;以及控制单元40,该控制单元40对风扇5的旋转动作进行控制。电风扇I采用这样的构造:控制单元40配置在护罩10的排出侧,而构成控制单元40的散热体的散热销52露出到护罩10的吸入侧。因此,电风扇I的风扇5旋转而从吸入侧向排出侧生成的空气流的一部分通过散热销52,由此可高效地对控制单元40进行冷却。而且,电风扇I的控制单元40配置在护罩10的拐角12处,由此可避免控制单元40与空气流产生干涉。下面,依次说明各要素。风扇5如图1(b)所示,具有:用螺栓固定支承于护罩10的电动机6 ;以及与电动机6的旋转轴6a连结的风扇主体7。风扇主体7具有:固定于旋转轴6a的有底圆筒状的轮毂7a ;以及由从轮毂7a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叶片构成的叶轮7b。护罩10是通过将树脂射出成形而形成为一体的部件,具有:外形为矩形且研钵状的基座11 ;以及设于基座11中央部分的外壳16。基座11将吸入侧的空气流导向外壳16。基座11具有固定框架13,该固定框架13将控制单元40固定于四个拐角12中的一个拐角12。固定框架13设置在基座11的排出侦牝俯视时的外形为矩形,控制单元40在搭载于该固定框架13的顶端的状态下,利用紧固或粘接等手段而固定于基座11。由于形成有将固定框架13的顶端吸入侧和排出侧予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具有:叶轮,该叶轮形成从吸入侧朝向排出侧的第1空气流,所述排出侧为所述吸入侧的背侧;电动机,该电动机对所述叶轮进行旋转驱动;护罩,该护罩具有:圆筒状的外壳和基座,该外壳覆盖所述叶轮的外周,且所述空气流通过该外壳,该基座伸出到所述外壳的周围;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配置在所述基座的排出侧,对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进行控制,并包含发热要素,利用散热体对所述发热要素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所述散热体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吸入侧,且所述散热体与所述发热要素热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康裕及能敬晓齐藤克弘渡边吉典铃木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