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底板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7914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包括:柱(20b),该柱(20b)被摇杆导轨支承;底部侧梁,该底部侧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对车室的底部面板进行支承;以及突出梁(30),该突出梁(30)将柱(20b)与底部侧梁相连,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柱(20b)的下部和突出梁(30),突出梁(30)由顶板部(32)和纵板部(34)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该纵板部被设成在顶板部(32)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下方突出,所述突出梁(30)的顶板部(32)在从下方支承底部面板的状态下固定于该底部面板,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突出梁(30)的下侧的开口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底板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柱、底部侧梁及突出梁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其中,上述柱的下端部被摇杆导轨支承,该摇杆导轨在车宽度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底部侧梁位于上述摇杆导轨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对车室的底部面板进行支承,上述突出梁将上述柱与上述底部侧梁相连。
技术介绍
与此相关联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2005-067590号公报中。在日本专利特开2005-067590号公报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中,如图8所示,柱(未图示)利用突出梁101与底部侧梁102相连,在该底部侧梁102与突出梁101上设置有底部面板104。底部侧梁10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U字形,其开口周缘的凸缘部(未图示)固定于底部面板104。另外,如图9所示,突出梁101也一般与底部侧梁102相同,形成为截面呈大致U字形,其开口周缘的凸缘部101f固定于底部面板104。此外,如图9所示,在突出梁101上一般设有侧面呈直角三角形的角撑板107,该角撑板107用于防止柱100朝室内侧倾倒。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车辆的底板部结构中,在需要使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柱100的下部和突出梁101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需将燃料供给配管用的开口101h形成于突出梁101的底板101b。因此,突出梁101的强度降低,藉此,柱100的支承强度降低。因此,需要改良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中,车辆的底板部结构包括:柱,该柱的下端部被摇杆导轨支承,该摇杆导轨在车宽度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底部侧梁,该底部侧梁位于比上述摇杆导轨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对车室的底部面板进行支承;以及突出梁,该突出梁将上述柱与上述底部侧梁相连,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上述柱的下部和上述突出梁,上述突出梁由顶板部和纵板部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该纵板部被设成在上述顶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下方突出,该突出梁的顶板部在从下方支承上述底部面板的状态下固定于该底部面板,上述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上述突出梁的下侧的开口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突出梁由顶板部和纵板部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该纵板部被设成在该顶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下方突出,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该突出梁的下侧的开口部分。因此,与在突出梁上开孔以供燃料供给配管穿过的情况相比较,能抑制突出梁的强度降低。因此,突出梁对柱的支承强度不会降低。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中,在构成突出梁的开口部分的两纵板部的下端形成有凸缘部,框状的加强构件与上述凸缘部配合地固定于上述凸缘部,这样,由于使加强构件固定于突出梁的开口部分的凸缘部,因此,能实现突出梁的强度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中,包括角撑板,该角撑板防止上述柱朝室内侧倾倒,上述角撑板的纵板部在上述底部面板的上侧被夹在上述底部面板的纵凸缘部与柱的纵壁部之间并固定于上述纵凸缘部和上述纵壁部,另外,上述角撑板的纵板部在比上述底部面板靠下侧的位置与上述柱的纵壁部和上述突出梁的纵板部重叠的状态下固定于上述纵壁部和上述纵板部。这样,角撑板的纵板部在与柱的纵壁部和突出梁的纵板部重叠的状态下固定于纵壁部和纵板部,因此,即便有朝前后左右倾斜的方向的振动施加于柱,也难以在柱的纵壁部与角撑板的纵板部、突出梁的纵板部及底部面板的纵凸缘部的固定部产生剥离等。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底板部结构的车辆的底板下方的车辆骨架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3是从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省略了车辆的底部面板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图4中拆下了角撑板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表示突出嵌合部的立体图)。图6是从前下方朝上观察上述车辆的底板部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现有的车辆的底板下方的车辆骨架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现有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以下,根据图1~图7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的底板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对应于车辆的前后左右及上下。<车辆10的底板部概要>如图1所示,在车辆10的底板部的车宽度方向两侧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11。侧梁11由位于车辆10的前部的前侧梁12、在该前侧梁12的后侧构成车辆底部的底部侧梁14、以及在底部侧梁14的后侧位于车辆后部的后侧梁16构成。左右的前侧梁12的前端位置利用前部横梁13连接在一起,在左右的前侧梁12的基端部间大致水平地支承有悬架梁15。另外,在左右的底部侧梁14、14间架设有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根(图1中为六根)横梁17,上述横梁1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左右的底部侧梁14的车宽度方向外侧,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左右摇杆导轨(rockerrail)18。在左右的摇杆导轨18的前端部立设有A柱20a,在中央部立设有B柱20b,在后端部立设有C柱20c。此外,利用左右的A柱20a、B柱20b、及C柱20c等支承车辆10的车顶板(未图示)。另外,A柱20a、B柱20b及C柱20c分别利用突出梁(outriggers)30与底部侧梁14连接。突出梁30是配置于横梁17的延长线上的骨架构件,如图2的侧视图所示,能在各柱(图2中为B柱20b)的车室内侧面及摇杆导轨18的车室内侧面与底部侧梁14连接的状态下支承底部面板19。此外,在各柱(图2中为B柱20b)和突出梁30之间,设有防止各柱朝室内侧倾倒的角撑板(gusset)40。另外,燃料箱(未图示)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B柱20b及与该B柱20b连接的突出梁30。<底部侧梁14、横梁17>如图2等所示,底部侧梁14通过将钢板折曲而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形的槽状。底部侧梁14包括底板部14b和设于该底板部14b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纵板部14t,两纵板部14t的上端部以一定宽度分别朝外侧折曲而形成凸缘部14f。此外,底部面板19与底部侧梁14的凸缘部14f重叠,该底部面板19通过点焊等固定于上述凸缘部14f。横梁17以与底部侧梁14大致相同的结构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形的槽状,在该横梁17的上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7f。此外,底部面板19与横梁17的凸缘部17f重叠,该底部面板19通过点焊等固定于上述凸缘部17f。<B柱20b的下部>如图3~图6所示,B柱20b的下部由纵筒状的柱主体部M和构成摇杆导轨18的一部分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横筒部Y形成为侧面倒T字形。如图2所示,B柱20b的下部由外部面板25、内部面板22及加强件(未图示)构成,其中,上述外部面板25构成车辆10的外观,上述内部面板22与该外部面板25一起构成中空闭合截面状的B柱20b的下部,上述加强件是B柱20b的下部的加强板。如图3~图6所示,构成B柱20b的下部的内部面板22形成为侧面大致倒T字形,在该内部面板22的端缘形成有凸缘部22f。构成B柱20b的下部的外部面板25也与内部面板22相同,形成为侧面大致倒T字形,在该外部面板25的端缘形成有凸缘部25f。此外,如图2所示,外部面板25的凸缘部25f与内部面板22的凸缘部22f对齐而相互固定,从而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底板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底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该柱的下端部被摇杆导轨支承,该摇杆导轨在车宽度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底部侧梁,该底部侧梁位于比所述摇杆导轨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对车室的底部面板进行支承;以及突出梁,该突出梁将所述柱与所述底部侧梁相连,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所述柱的下部和所述突出梁,所述突出梁由顶板部和纵板部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该纵板部被设成在所述顶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下方突出,所述突出梁的顶板部在从下方支承所述底部面板的状态下固定于该底部面板,所述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所述突出梁的下侧的开口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7.16 JP 2013-1475391.一种车辆的底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该柱的下端部被摇杆导轨支承,该摇杆导轨在车宽度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底部侧梁,该底部侧梁位于比所述摇杆导轨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对车室的底部面板进行支承;以及突出梁,该突出梁将所述柱与所述底部侧梁相连,燃料箱的燃料供给配管穿过所述柱的下部和所述突出梁,所述突出梁由顶板部和纵板部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该纵板部被设成在所述顶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下方突出,所述突出梁的顶板部在从下方支承所述底部面板的状态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幸平仓垣真一朗今井康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