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3188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8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泵,包括泵座;泵座下端连接有阀体,阀体内设置有阀套;泵座上端设置有轴承;轴承下端设置有传动轮;传动轮下端面边缘通过球体联轴器与柱塞连接;柱塞下端设置在阀套内;柱塞与阀套转动配合;柱塞与阀套之间设置有L型空腔。泵座下端连接有阀体上端左侧连接,阀体与泵座转动配合;泵座外侧面下端设置有泵座卡槽;阀体外侧面有阀体凹槽及阀体卡槽;泵座卡槽连接有弹性卡簧;弹性卡簧包括翘环及水平环;翘环与水平环之间呈8°夹角;水平环与阀体凹槽连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柱塞泵体积小,工效高,操作极为简便,可大大减少设备的体积和重量,防腐蚀性能极佳,同时可以达到减小误差,提高精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品测定仪器,具体地指一种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栗。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发动机油表观粘度测定仪器,国内产品大多自动化程度很低,体积均比较 庞大,很大程度上就是仪器设计中不能实现自动清洗,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一种能自吸粘 稠度比较高的流体的微型可变流量自吸栗,该栗必须要有吸力大、出口压力高的特点才能 满足仪器要求。而且该栗必须能耐酸碱腐蚀,内腔材料能长期浸泡在有机溶剂中而不发生 腐蚀或其它化学性质改变。基于以上原因,市场上根本没有此类微量栗出售:柱塞栗体积过 大,流量5ml/min可调范围的不锈钢栗重量都在25kg以上,大多数体积都在0.lm3左右,不 适合在精密测量仪器中使用;如果选用蠕动栗,则因为蠕动栗内部管道多采用硅胶,不耐酸 碱及有机物溶剂的腐蚀,且蠕动栗的吸力不足以对粘稠度大的油品进行自动抽取(_40°C时 油品会非常粘稠)。故而,因为自吸栗的局限,严重制约了该型仪器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润滑油表观粘度测定仪器体积大、自动化程度低等 不足提供一种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栗。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栗,包括栗座、阀体;所述栗座下端连接有所述阀体上 端左侧连接,所述阀体与所述栗座转动配合;所述栗座外侧面下端设置有栗座卡槽;所述 阀体外侧面有阀体凹槽及阀体卡槽;所述栗座卡槽连接有弹性卡簧;所述弹性卡簧包括翘 环及水平环;所述翘环与所述水平环之间呈0° -15°的夹角;所述水平环与所述阀体凹槽 连接; 所述栗座上端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上端中心连接有传动轴;所述轴承下端设置 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下端面边缘与球体联轴器连接;所述球体联轴器包括与所述传动轮 下端面边缘连接的联轴环;所述联轴环内设置有联轴球;所述联轴球与所述联轴环转动配 合;所述联轴球还通过联轴杆与柱塞连接; 所述阀体内设置有阀套;所述柱塞下端设置在所述阀套内;所述柱塞与所述阀套 转动配合;所述柱塞与所述阀套之间设置有L型空腔,所述L型空腔包括垂直腔及水平腔; 所述水平腔横截面与所述柱塞横截面为半径相同的圆面;所述阀体设置有进油管、出油管; 所述进油管、所述出油管与所述垂直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栗座外侧面设置有栗座螺纹;所述栗座外侧还设置有调节螺母; 所述调节螺母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调节螺母内侧面设置有调节螺母螺纹;所述栗座与所 述调节螺母转动配合;所述调节螺母下端面与所述阀体外侧面接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卡簧为开放性环状;所述水平环末端对称设置有环头,所述 环头内设置有工作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翘环与所述水平环之间呈8°的夹角。 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柱塞栗体积小,重量轻,工效高,操作极为简便,可大大减少设备的 体积和重量,防腐蚀性能极佳,同时可以达到减小误差,提高精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栗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球体联轴器结构不意图(柱塞最低状态及柱塞最尚状态)。 图3为L型腔体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栗座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阀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调节螺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栗座、阀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垂直状态) 图8栗座、阀体连接结构示意图。(最大弯曲程度状态)。 图9为弹性卡簧俯视图。 图10为弹性卡簧侧视图。 图11为调节螺母角度调节功能演示图。 图中:轴承1 ;栗座2 ;栗座螺纹21 ;栗座卡槽22 ;传动轮3 ;球体联轴器4 ;联轴环 41 ;联轴球42 ;联轴杆43 ;柱塞5 ;垂直腔51 ;水平腔52 ;调节螺母6 ;调节螺母螺纹61 ;传 动轴7 ;阀体8 ;阀体凹槽81 ;阀体卡槽82 ;阀套9 ;弹性卡簧10 ;翘环10A;水平环10B;环 头10C;工作孔10D;进油管11 ;出油管12。【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该理解为 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如附图所示,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栗,包括栗座2、阀体8 ;栗座2下端连接有 阀体8上端左侧连接,阀体8与栗座2转动配合;栗座2外侧面下端设置有栗座卡槽22 ;阀 体8外侧面有阀体凹槽81及阀体卡槽82 ;栗座卡槽22连接有弹性卡簧10 ;弹性卡簧10包 括翘环10A及水平环10B;翘环10A与水平环10B之间呈0° -15°的夹角;水平环10B与 阀体凹槽81连接; 栗座2上端设置有轴承1 ;轴承1上端中心连接有传动轴7 ;轴承1下端设置有传 动轮3 ;传动轮3下端面边缘与球体联轴器4连接;球体联轴器4包括与传动轮3下端面边 缘连接的联轴环41 ;联轴环41内设置有联轴球42 ;联轴球42与联轴环41转动配合;联轴 球42还通过联轴杆43与柱塞5连接;优选地,传动轴7与1400r/min的电机配套使用。 阀体8内设置有阀套9 ;柱塞5下端设置在阀套9内;柱塞5与阀套9转动配合; 柱塞5与阀套9之间设置有L型空腔,L型空腔包括垂直腔51及水平腔52 ;水平腔52横截 面与柱塞5横截面为半径相同的圆面;阀体8设置有进油管11、出油管12 ;进油管11、出油 管12与垂直腔51相连接。传动轴7反向转动时,进油管11、出油管12角色互换,实现向外 排油的功能。 工作时,让翘环10A与水平环10B之间呈一定夹角,从而栗座2、阀体8之间产生 一定夹角。这样联轴球42既然存在公转,同时存在自转;联轴球42公转一周时,分别经过 栗座2、阀体8之间距离最大、最小位置,从而使得柱塞5的高度发生变化,使水平腔5的高 度、体积发生变化。待检测的油品,黏性较大时,让翘环10A与水平环10B之间夹角增大,以 增加抽油排油的压强;待检测的油品,黏性较大时,让翘环10A与水平环10B之间夹角减小, 以减少设备的磨损。 优选地,栗座2外侧面设置有栗座螺纹21 ;栗座2外侧还设置有调节螺母6 ;调节 螺母6为中空筒状结构,调节螺母6内侧面设置有调节螺母螺纹61 ;栗座2与调节螺母6转 动配合;调节螺母6下端面与阀体8外侧面接触。调节螺母6拧紧时,接触并压迫阀体8,使 阀体8与栗座2逐渐处于一条直线上,调节螺母6调松时,弹性卡簧10的张力将阀体8与 栗座2顶开呈一定夹角,这样就实现了吸油或排油的速度的调节。 优选地,弹性卡簧10为开放性环状;水平环10B末端对称设置有环头10C,环头 10C内设置有工作孔10D。设置工作孔10D便于使用特定的工具钳进行安装或拆卸弹性卡 簧10。环头10C加强了工作孔10D处的强度。 优选地,翘环10A与水平环10B之间呈8°的夹角。此时,联轴球42公转一周时水 平腔52的高度在0-lcm之间变化,体积在0-0. 2826cm3之间变化。以水银为例试验时,最 大可产生133. 28Pa的抽/排压强。 以上未作详细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主权项】1. 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栗,其特征在于:包括栗座(2)、阀体(8);所述栗座(2) 下端连接有所述阀体(8)上端左侧连接,所述阀体(8)与所述栗座(2)转动配合;所述栗 座(2)外侧面下端设置有栗座卡槽(22);所述阀体(8)外侧面有阀体凹槽(81)及阀体卡 槽(8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2/CN105021498.html" title="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泵原文来自X技术">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泵</a>

【技术保护点】
微量可变流量柱塞式自吸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座(2)、阀体(8);所述泵座(2)下端连接有所述阀体(8)上端左侧连接,所述阀体(8)与所述泵座(2)转动配合;所述泵座(2)外侧面下端设置有泵座卡槽(22);所述阀体(8)外侧面有阀体凹槽(81)及阀体卡槽(82);所述泵座卡槽(22)连接有弹性卡簧(10);所述弹性卡簧(10)包括翘环(10A)及水平环(10B);所述翘环(10A)与所述水平环(10B)之间呈0°‑15°的夹角;所述水平环(10B)与所述阀体凹槽(81)连接;所述泵座(2)上端设置有轴承(1);所述轴承(1)上端中心连接有传动轴(7);所述轴承(1)下端设置有传动轮(3);所述传动轮(3)下端面边缘与球体联轴器(4)连接;所述球体联轴器(4)包括与所述传动轮(3)下端面边缘连接的联轴环(41);所述联轴环(41)内设置有联轴球(42);所述联轴球(42)与所述联轴环(41)转动配合;所述联轴球(42)还通过联轴杆(43)与柱塞(5)连接;所述阀体(8)内设置有阀套(9);所述柱塞(5)下端设置在所述阀套(9)内;所述柱塞(5)与所述阀套(9)转动配合;所述柱塞(5)与所述阀套(9)之间设置有L型空腔,所述L型空腔包括垂直腔(51)及水平腔(52);所述水平腔(52)横截面与所述柱塞(5)横截面为半径相同的圆面;所述阀体(8)设置有进油管(11)、出油管(12);所述进油管(11)、所述出油管(12)与所述垂直腔(5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际高白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研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