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6021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8 23:31
一种用于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所述电线(1)包括:内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21)覆盖;以及外导体(3),其与内导体(2)同轴地设置,以包围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31)覆盖,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5),其连接到内导体(2)露出的部分;第二端子(6),其连接到外导体(3)露出的部分;以及绝缘部(7或84),其夹置在第一绝缘被覆(21)与第二端子(3)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广泛地使用同轴电线作为布置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位置中(例如,汽车等的电气部件内部)的电线(见专利文献I)。同轴电线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内导体(芯线)由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覆盖,并且设置在内绝缘体的外周上的外导体由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覆盖。另外,还已知一种构造,其中,屏蔽导体设置在外绝缘体的外周上,并且屏蔽导体由第三绝缘被覆(保护套)覆盖。这些导体的末端部分别连接到同轴电线侧的连接端子,并且通过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连接端子、电路、电线等。从而,同轴电线能够电导通到连接配对装置。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2009-16126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此处,假设同轴电线侧的连接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线的多个导体,并且同轴电线通过连接端子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连接端子等。在该情况下,多个连接端子布置在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中。例如,连接端子(内导体端子)连接到内导体,并且连接端子(外导体端子)连接到外导体。此时,内导体端子和外导体端子需要布置在确保互相之间的预定绝缘爬电距离的状态下。因此,当用于确保绝缘爬电距离的区域(绝缘爬电区域)和在外导体与外导体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连接区域)在同轴电线的延伸方向上并排布置时,同轴电线侧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同轴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变大。另外,当诸如橡胶塞这样的防水部件与绝缘爬电区域或外导体连接区域在同轴电线的延伸方向上并排布置时,同轴电线侧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变得更大。因此,为了实现节省同轴电线与连接配对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空间,需要减小同轴电线侧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基于此作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能够减小电线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通过以下构造(I)至(3)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目的(I) 一种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电线中的内导体和外导体,所述电线包括:所述内导体,其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所述外导体,其设置成与所述内导体同轴以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其连接到已经将所述第一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内导体的部分;第二端子,其具有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的筒状,并且连接到将所述第二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外导体的部分;以及绝缘部,其具有筒状,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被覆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绝缘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外导体露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部的位置处。根据构造(I),绝缘部能够设置(定位)在对应于第二端子与外导体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的位置处,并且能够形成使得用于确保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的导体绝缘爬电距离的区域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在电线的径向上互相重叠的构造。(2)根据构造(I)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端子分开地形成或与所述第二端子一体地形成。(3)根据构造(I)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壳体部件,其具有:第一端子包围部,其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以及第二端子包围部,其包围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彼此间隔地同轴地收纳在所述壳体部件中;并且其中,所述绝缘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端子包围部的端部延伸,从而覆盖所述第一绝缘被覆。根据前述构造⑴至(3),能够减小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附图说明】图1(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1(b)是示出其中组装了图1(a)所示的组成部件的状态的整体透视图。图2(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截面图,并且图2(b)是示出图2(a)中椭圆内部的放大部分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绝缘部(内保持器)的构造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配对装置中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其中图4所示的端子块已经连接到电线的构造的透视图。图6(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6(b)是示出其中组装了图6(a)所示的组成部件的状态的整体透视图。图7(a)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截面图,并且图7(b)是示出图7(a)中椭圆内部的放大部分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配对装置中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其中图8所示的端子块已经连接到电线的构造的透视图。参考标记列表I 电线2 内导体3 外导体5 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6 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7 绝缘部(内保持器)21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31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84绝缘部(壳体绝缘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下文中将称为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线的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中的内导体和外导体。电线设置有:内导体,其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以及外导体,其与内导体同轴地设置,以包围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能够假设如下同轴电线等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线,该同轴电线用作要布置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的部分(例如,在汽车等的电气构件内部)中的电线。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线的应用不限于此。图1(a)至图2(b)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如图1(a)至图2(a)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线I具有如下构造,包括:内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下文中将称为内绝缘体)21覆盖;以及外导体3,其与内导体2同轴地设置,以包围内绝缘体21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下文中将称为外绝缘体)31覆盖。除此之外,电线I设置有:屏蔽导体4,其与内导体2和外导体3同轴地设置,以包围外绝缘体31的外周,并且由第三绝缘被覆(下文中将称为保护套)41覆盖。在该情况下,内导体2、外导体3和屏蔽导体4能够制成任何形式。例如,可以将内导体2和外导体3分别假设为股线,并且可以将屏蔽导体4假设为编织线、箔等。另外,内绝缘体21、外绝缘体31和保护套41均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或硅树脂这样的树脂)制成。即,电线I形成为适合于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部分中使用的所谓的同轴电线(三层同轴电线)。在第一实施例中,以实例的方式假设如下情况。即,电线I形成为两极电线,其中,内导体2充当正电势(阳极)并且外导体3充当负电势(阴极),或者其中,内导体2充当负电势并且外导体3充当正电势,并且电线I用于直流电路中。顺便地,可以假设电线I形成为三极电线,该三极电线具有多个内导体并且使用在三相交流电流电路或单相三线型电路等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具有:第一端子(下文中将称为内导体端子)5 ;第二端子(下文中将称为外导体端子)6 ;以及筒状绝缘部(下文中将称为内保持器)7。内导体端子5连接到已经将内绝缘体21剥去以露出内导体2的部分。外导体端子6具有包围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的筒状。外导体端子6连接到已经将外绝缘体31剥去以露出外导体3的部分。内保持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电线中的内导体和外导体,所述电线包括:所述内导体,该内导体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所述外导体,该外导体设置成与所述内导体同轴以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连接到已经将所述第一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内导体的部分;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具有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的筒状,并且连接到已经将所述第二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外导体的部分;以及绝缘部,该绝缘部具有筒状,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被覆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绝缘部设置在与所述外导体露出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对应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元远峰和洋宫岛贵晃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