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86147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9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其包括圆管状厚膜发热体、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或外侧的加热水道、位于厚膜发热体和加热水道内侧作为防电墙的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加热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连通。通过设置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形成很长的水流通道,从而提高进排水通道的电阻,进而形成进水防电墙和出水防电墙,起到防触电作用。加热水道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位于加热水道内侧,同时也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从而使得进出水防电墙设于加热用的圆管状厚膜发热体内侧,即形成了内置进出水防电墙的发热管,使即热热水发热管的产品得以小型化整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加热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加热的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
技术介绍
目前的电加热热水器中,为了防止用水过程中漏电导致触电,一般都有设置防电墙。防电墙的结构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通过延长进出水的流程使其水电阻增大从而降低电压实现防漏电触电。这种形式的防电墙一般需要较长的绝缘管引导水流,引水的管路一般设置在加热装置之外,管路需要另设壳体进行容纳保护,从而导致加热器与防电墙分离,这就导致其热水器产品的整体性不好,防电墙需要另外占据空间,进而导致产品的体积较大,难以实现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型化整体化的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其包括圆管状厚膜发热体、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或外侧的加热水道、位于厚膜发热体和加热水道内侧作为防电墙的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加热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连通。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厚膜发热体的内部空腔设有迂回贯通地设置往复延伸的进水通道的进水导流体、迂回贯通地设置往复延伸的排水通道的排水导流体、位于进水导流体与排水导流体之间的导流间隔块,厚膜发热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盖住进水导流体的进水端部并设有进水口接通进水通道的进水接头盖、盖住排水导流体的出水端部并设有出水口接通排水通道的出水接头盖;厚膜发热体与进水导流体和排水导流体之间形成所述加热水道。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水导流体、排水导流体的周面设置有顶面与厚膜发热体抵接的螺牙使加热水道为螺旋型。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水接头盖包括盖住所述进水导流体端面的冷端导流块、盖住所述冷端导流块并设有入水接头的冷端盖体;所述出水接头盖包括盖住所述排水导流体端面的热端导流块、盖住所述热端导流块并设有出水接头的冷端盖体。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冷端导流块、热端导流块均是硅胶体。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水导流体的轴向设有多个贯通的进水通孔,相邻的进水通孔在进水导流体的两个端面两两连通组成迂回贯通的进水通道;所述排水导流体的轴向设有多个贯通的排水通孔,相邻的排水通孔在排水导流体的两个端面两两连通组成迂回贯通的排水通道。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加热水道的一端处设有穿透进水导流体与进水通道的尾端连通的入水口,所述加热水道的另一端处设有穿透排水导流体与排水通道的首端连通的排水口。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导流间隔块是硅胶体。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厚膜发热体包括圆管基体、覆盖于圆管基体的绝缘层、覆贴于绝缘层的迂回走向布置的稀土厚膜发热镀层。作为本技术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水导流体、排水导流体、水流间隔块、进水接头盖、出水接头盖分别设有多个位置相同的轴向贯通的螺杆孔并穿设螺栓紧固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形成很长的水流通道,从而提高进排水通道的电阻,进而形成进水防电墙和出水防电墙,起到防触电作用。加热水道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或外侧,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位于加热水道内侦U,同时也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从而使得进出水防电墙设于加热用的圆管状厚膜发热体内侧,即形成了内置进出水防电墙的发热管,使即热热水发热管的产品得以小型化整体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第一实施例的轴向剖切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内置防电墙发热管第一实施例的拆除发热管的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内置防电墙发热管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图5为进水导流体或排水导流体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的第二实施例的轴向剖切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发热管的模拟水流路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其包括圆管状厚膜发热体10、位于厚膜发热体10内侧或外侧的加热水道12、位于厚膜发热体10和加热水道12内侧作为防电墙的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22和排水通道32,加热水道12的两端分别与进水通道22和排水通道32连通。通过设置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22和排水通道32形成很长的水流通道,从而提高进排水通道的电阻,进而形成进水防电墙和出水防电墙,起到防触电作用。加热水道12位于厚膜发热体10内侧,进水通道22和排水通道32位于加热水道内侧,同时也位于厚膜发热体10内侧,从而使得进出水防电墙设于加热用的圆管状厚膜发热体和加热水道的内侧,即形成了内置进出水防电墙的发热管,防电墙内置于圆管发热体加热器的内部,使即热热水发热管的产品得以小型化整体化。更佳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厚膜发热体10的内部空腔设有迂回贯通地设置往复延伸的进水通道22的进水导流体20、迂回贯通地设置往复延伸的排水通道32的排水导流体30、位于进水导流体20与排水导流体30之间用于引导相邻的进水通道22和排水通道32的水流反向的导流间隔块15,厚膜发热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盖住进水导流体20的进水端部用于引导相邻的进水通道22的水流反向并设有进水口接通进水通道22的进水接头盖25、盖住排水导流体30的出水端部用于引导相邻的排水通道32的水流反向并设有出水口接通排水通道32的出水接头盖35。厚膜发热体10与进水导流体20和排水导流体30之间形成所述加热水道12。同时参考图7所示,通过在进水导流体20设置迂回的进水通道22形成很长的水流通道形成进水防电墙,通过在排水导流体30设置迂回的排水通道32形成很长的水流通道形成出水防电墙,导流间隔块15将进出水防电墙彼此隔开,导流间隔块15与进水接头盖25、出水接头盖35将内置式的防电墙分隔为两个独立的迂回水流空间,合理安排产品的结构,节约了产品所占据的空间,使产品体积缩小,厚膜发热体10与进水导流体20和排水导流体20之间形成加热水道12,进水导流体20和排水导流体30兼作加热水道12的内壁面围成该加热水道,从而使得进出水防电墙设于加热用的圆管状厚膜发热体10,即形成了内置进出水防电墙的发热管,简化了加热器的结构,使即热热水发热管的产品得以小型化并使防电墙与加热体实现整体化。进水通道22和排水通道32在进水导流体20和排水导流体30的端部迂回折返,在如图1~图5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厚膜发热的内置进出水防电墙发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状厚膜发热体、位于厚膜发热体内侧或外侧的加热水道、位于厚膜发热体和加热水道内侧作为防电墙的往复或环绕延伸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加热水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众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