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5821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3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有源电缆,其能够减少串扰。以对比补偿电路(12)靠另一端侧的发送侧的传输路径(10)和比补偿电路(12)靠另一端侧的接收侧的传输路径(11)中的一方或双方分别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接地图案(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有源电缆
技术介绍
使用具备内置有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和设于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的带连接器的电缆。在连接器内置有用于对连接对象的设备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进行电连接的插卡(Paddle-card)基板。对于在该插卡基板的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即将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向设备传输的传输路径具备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对应地对电信号进行有源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的装置而言,也被称作有源电缆(主动直接连接电缆、有源 DAC、有源铜缆(ACC:Active Copper Cable) ο如图4(a)、图4(b)所示,以往的有源电缆41中,具备:具有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的电缆43 ;设于电缆43的两端的连接器44 ;以及内置于连接器44、且对连接对象的设备(未图示)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进行电连接的插卡基板45。该有源电缆41构成为能够进行一个信道的收发,具备发送用和接收用分别各一根的合计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在插卡基板45的一端部形成有与设备电连接的多个发送侧电极46以及多个接收侧电极47。并且,在插卡基板45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发送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电连接的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48和与接收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电连接的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49。发送侧电极46和对应的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48通过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电连接。并且,接收侧电极47和对应的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49通过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电连接。在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设有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的损失特性对应地对电信号进行有源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52。在插卡基板45的内层以及背面(除形成有传输路径50、51的层以外的层)形成有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中共通的接地层53。以往的有源电缆41中,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和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均成为微波传输带构造,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和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这两者成为形成于相同的层(插卡基板45的表层)的构造。此外,作为与该申请的技术关联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2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一般而言,在有源电缆中,尤其在使用长条的电缆进行长距离传输的情况下,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信号电平的差变大,变得容易受到由共模引起的近端串扰的影响。在以往的有源电缆41中,由于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和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形成于相同的层,所以有因线路间的耦合而使得尤其串扰容易变大的问题。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能够减少串扰的有源电缆。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技术是为了完成上述目的而完成的,一种有源电缆,具备: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设于该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内置于上述连接器,在一端形成与连接对象的设备电连接的电极,并且在另一端电连接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用于对上述设备和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进行电连接的、由多层基板构成的插卡基板;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将从上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向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传输的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将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向上述设备传输的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以及设于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将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对应地进行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以对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或双方分别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接地图案。也可以构成为,将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表层,并且以从与上述插卡基板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对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或双方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上述接地图案,而成为共面构造的传输路径。也可以构成为,将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经由穿孔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内层,并以从上述插卡基板的厚度方向对形成于该内层的传输路径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上述接地图案,而成为带状构造的传输路径。也可以构成为,将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表层,并将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内层,而成为带状构造的传输路径。也可以构成为,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接地层被分割为与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对应的接地层、和与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对应的上述接地层。此外,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方案。方案一是一种有源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设于该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内置于上述连接器,在一端形成与连接对象的设备电连接的电极,并且在另一端电连接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用于对上述设备和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进行电连接的、由多层基板构成的插卡基板;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将从上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向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传输的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将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向上述设备传输的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以及设于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将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对应地进行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以对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或双方分别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接地图案。方案二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一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将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表层,并且,以从与上述插卡基板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对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或双方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上述接地图案,而成为共面构造的传输路径。方案三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一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将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经由穿孔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内层,以从上述插卡基板的厚度方向对形成于该内层的传输路径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上述接地图案,而成为带状构造的传输路径。方案四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三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将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表层,并将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内层,而成为带状构造的传输路径。方案五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三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上述接地图案形成在上述插卡基板的表层和与形成有上述传输路径的层邻接的层。方案六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四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上述接地图案形成在上述插卡基板的表层和与形成有上述传输路径的层邻接的层。方案七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一?方案六中的任意方案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的接地层被分割为与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对应的第一接地层和与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对应的第二接地层。方案八的有源电缆是在方案七的有源电缆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第一接地层与上述第二接地层之间形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源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设于该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内置于上述连接器,在一端形成与连接对象的设备电连接的电极,并且在另一端电连接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用于对上述设备和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进行电连接的、由多层基板构成的插卡基板;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将从上述设备输入的电信号向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传输的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形成于上述插卡基板,将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向上述设备传输的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以及设于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将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对应地进行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以对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发送侧的传输路径和比上述补偿电路靠另一端侧的上述接收侧的传输路径中的一方或双方分别进行夹入的方式形成有接地图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庆深作泉杉山刚博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