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135912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30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抑制电气负载的动作的开关。可动触点具备:在一个接通位置与第一负载端子连接,在另一个接通位置与电源侧端子连接,且在断开位置远离第一负载端子及电源侧端子这两者的第一触点;在另一个接通位置与第二负载端子连接,在一个接通位置与电源侧端子连接,且在断开位置远离第二负载端子及电源侧端子这两者的第二触点;在断开位置与接地端子连接,在一个接通位置或者另一个接通位置远离接地端子的接地触点,在断开位置,将第一负载端子、第一触点间的距离a1设为比第一负载端子、电源侧端子间的距离b1短,将第二负载端子、第二触点间的距离a2设为比第二负载端子、电源侧端子间的距离b2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微小电流进行动作的电气负载用的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LED光源等通过微小电流而动作(点亮)的电气组件的动作/非动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开关来说,有时在开关的电极之间出现存在水等情况下,即使开关断开时,也会通过微小的泄漏电流而开关动作。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知有:通过利用磁铁和霍尔元件检测开关的操作状态,对泄漏电流进行排除,并利用检测结果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照明设备的点亮、熄灭的方式(参照专利文献I);或者通过控制装置判定泄漏电压或ON电压,仅使ON电压情况下的照明设备点亮(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2209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 - 11970号公报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中,由于需要控制装置,因此,基板或半导体元件等部件的数量增加,成本易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抑制电气负载由于微小泄漏电流而动作的开关。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关,其具备作为固定触点的:可连接于电源的电源侧端子(42)、可连接于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一负载端子(41)、可连接于另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二负载端子(43),并且,其具备可动触点(46),该可动触点(46)在不导通所述电源侧端子(42)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的断开位置、从该断开位置向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导通的第一接通位置、从所述断开位置向另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导通的第二接通位置之间可移动,该开关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固定触点具备可以成为基准电位的接地端子(44),所述可动触点(46)具备:处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连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二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连接,且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远离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这两者的第一接通触点(46a);处于第二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连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连接,且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远离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这两者的第二接通触点(46b);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与所述接地端子(44)连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或者处于第二接通位置时,远离所述接地端子(44)的接地触点(46c);所述第一接通触点(46a)、所述第二接通触点(46b)及所述接地触点(46c)相互导通,在所述可动触点(46)处于所述断开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第一接通触点(46a)的距离(al)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bl)短,并且将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第二接通触点(46b)的距离(a2)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b2)短。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可动触点(46)位于第一接通位置时,与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到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b2)或者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到所述第二接通触点(46b)的距离(Cl)中较短的一个距离相比,从所述接地端子(63)到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d)、或者从所述接地端子(63)到所述第二接通触点(46b)的距离(el)中较短的一个距离被设定为更短,所述可动触点(46)位于第二接通位置时,与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到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bl)、或者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到第一接通触点(46a)的距离(c2)中较短的一个距离相比,从所述接地端子(63)到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d)、或者从所述接地端子(63)到所述第一接通触点(46a)的距离(e2)中较短的一个距离被设定为更短。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关,其具备作为固定触点的:可连接于电源的电源侧端子(42)、可连接于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一负载端子(41)、可连接于另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二负载端子(43),并且,其具备可动触点(72),该可动触点(72)在不导通所述电源侧端子(42)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的断开位置、从该断开位置向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导通的第一接通位置、从所述断开位置向另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导通的第二接通位置之间可移动,该开关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固定触点具备可以成为基准电位的接地端子(44),所述可动触点(72)在处于所述断开位置的情况下,远离所述电源侧端子(42),并且使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及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分别与所述接地端子(44)导通。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关,其具备作为固定触点的:可连接于电源的电源侧端子(105)、可连接于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一负载端子(106)、可连接于另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二负载端子(107),并且,其具备可动触点(103),该可动触点(103)在不导通所述电源侧端子(105)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106)及所述电源侧端子(105)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107)的断开位置、从该断开位置向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一负载端子(106)和所述电源侧端子(105)导通的第一接通位置、从所述断开位置向另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二负载端子(107)和所述电源侧端子(105)导通的第二接通位置之间可移动,该开关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固定触点具备可以成为基准电位的接地端子(108、109),所述可动触点(103)在断开位置上远离所述电源侧端子(105),并且与所述接地端子(108、109)连接,所述接地端子(108、109)位于所述电源侧端子(105)和所述第一负载端子(106)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电源侧端子(105)和所述第二负载端子(107)之间。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下述结构,S卩,该开关具备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对所述可动触点(46、72、103)进行定位的可动触点保持机构(55),所述可动触点保持机构(55)具备:由与所述断开位置相对应的断开位置谷部(21h)、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接通位置谷部(21m)、与所述第二接通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接通位置谷部(21η)、形成于所述断开位置谷部(21h)、所述第一接通位置谷部(21m)之间的第一山部(21j)、形成于所述断开位置谷部(21h)、所述第二接通位置谷部(21η)之间的第二山部(21k)构成的凹凸面(21d);相对于该凹凸面(21k)由施力装置(48)施力的按压片(47),所述按压片(47)位于所述第一山部(21j)的顶点或所述第二山部(21k)的顶点时,所述可动触点(46、72、103)与所述接地端子(44)连接,并且使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及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彼此远离。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可动触点(46、72、103)配置于外壳(45)内,所述接地端子(44)在所述可动触点(46、72、103)的移动范围内始终被所述外壳(45)覆盖。本专利技术中,具备作为固定触点的可以成为基准电位的接地端子,可动触点具备:处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其具备作为固定触点的:可连接于电源的电源侧端子(42)、可连接于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一负载端子(41)、可连接于另一个电气负载的第二负载端子(43),并且,其具备可动触点(46),该可动触点(46)在不导通所述电源侧端子(42)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的断开位置、从该断开位置向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导通的第一接通位置、从所述断开位置向另一侧位移而使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导通的第二接通位置之间可移动,该开关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固定触点具备可以成为基准电位的接地端子(44),所述可动触点(46)具备:处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连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二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连接,且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远离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这两者的第一接通触点(46a);处于第二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连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时与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连接,且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远离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及所述电源侧端子(42)这两者的第二接通触点(46b);处于所述断开位置时与所述接地端子(44)连接,并且处于所述第一接通位置或者处于第二接通位置时,远离所述接地端子(44)的接地触点(46c);所述第一接通触点(46a)、所述第二接通触点(46b)及所述接地触点(46c)相互导通,在所述可动触点(46)处于所述断开位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第一接通触点(46a)的距离(a1)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负载端子(41)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b1)短,并且将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第二接通触点(46b)的距离(a2)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负载端子(43)和所述电源侧端子(42)的距离(b2)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洋介石井则久森和彦乾秀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