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及中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075118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8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包括柔性管和两段刚性管,两段刚性管分别位于柔性管的两端,且均通过卡箍与柔性管固定相连;柔性管两端均设有刚性内环和刚性外环;刚性内环支撑设在柔性管的端部内侧,且与柔性管的内壁过盈配合;柔性管的端部均具有连接带,连接带的两侧均为沿着柔性管的径向延伸的对接面;卡箍的连接槽的两侧槽缘分别夹持在刚性管和刚性外环上,刚性管的刚性管连接凸起与刚性外环的外环连接凸起分别与连接带的两个对接面贴合,连接槽嵌接在刚性管连接凸起和外环连接凸起上,且向两者施加贴合各自所对应对接面的夹持力。该进气管路解决了进气管路存在柔性管路容易脱落及寿命较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中冷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冷系统及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
技术介绍
涡轮增压器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对进入到发动机内的空气实施强制压缩,从而使得进入到气缸内的空气密度增大,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但是,经过强制压缩的空气温度会升高,高温空气会降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为此,安装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通常配备有中冷系统。中冷系统通过对涡轮增压器所压缩的空气实施降温,以降低进入到气缸内的压缩空气温度。中冷系统通常包括空气滤清器、中冷器以及进气管路。为了便于布局和装配,并提高缓冲振动的能力,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通常包括柔性管及分别连接在柔性管两端的两段刚性管。由于进气管路直接与发动机连接,一旦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中冷系统发生故障,进而会导致发动机无法输出正常功率,最终影响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可见,进气管路的可靠性对中冷系统至关重要。如图1-3所示,图中的进气管路包括柔性管11、两个带状T型卡箍12以及两段刚性管13。两段刚性管13分别套设在柔性管11的两端,且均通过带状T型卡箍12实现与柔性管11的固定相连。请接着参考附图2,柔性管11是整个进气管路的输送主体,通常输送高温高压气体,对于耐高温性能要求较高,因此,柔性管11通常采用橡胶管。为了能够有效衰减发动机抖动传递给系统的能量,柔性管11具有波纹段111,为了防止柔性管11被负压吸瘪和高压爆破,波纹段111表面的槽内固定有钢丝结构112。柔性管11的波纹段111两端的外侧均预留有直线段113,用于与刚性管13套装配合。两段刚性管13分别与柔性管11两端的直线段113配合,然后通过带状T型卡箍12连接。请参考附图3,通常刚性管13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31,柔性管11的直线段113与刚性管13套接,且过盈配合。带状T型卡箍12固定在柔性管11和刚性管13的过盈配合处。为了防止带状T型卡箍12的脱落进而导致柔性管11的脱落,带状T型卡箍12位于限位凸起131的前端。限位凸起131与柔性管11的直线段113的端面相抵限位。但是,上述进气管路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发动机的震动,柔性管11的内壁与刚性管13外壁之间会产生剪切和摩擦,进而导致柔性管11的内壁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最终影响柔性管11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再加上柔性管11的使用一定时间后存在老化和变形,柔性管11和刚性管13之间的过盈配合会转变为间隙配合,进而造成带状T型卡箍12的拧紧力矩过小,最终出现柔性管11脱落导致进气管路断路的问题。第二:限位凸起131的限位作用有限,当在剧烈震动的环境下带状T型卡箍12会越过限位凸起131而沿着柔性管11的轴向移动。一旦带状T型卡箍12越过限位凸起131,会造成柔性管11的脱落,进而导致进气管路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进气管路存在柔性管路容易脱落以及寿命较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包括柔性管和两段刚性管,两段所述刚性管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管的两端,且均通过卡箍与所述柔性管固定相连;所述柔性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刚性内环和刚性外环;所述刚性内环支撑设置在所述柔性管的端部内侧,且与所述柔性管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刚性外环设置在所述柔性管的端部外侧,且与所述刚性内环相对设置;所述柔性管的端部均具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两侧均为沿着所述柔性管的径向延伸的对接面;所述卡箍具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侧槽缘分别夹持在所述刚性管和所述刚性外环上,所述刚性管具有刚性管连接凸起,所述刚性外环具有外环连接凸起,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与所述外环连接凸起分别与所述连接带的两个对接面贴合,所述连接槽嵌接在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和所述外环连接凸起上,且向两者施加贴合各自所对应的所述对接面的夹持力。优选的,上述进气管路中,所述刚性内环靠近所述刚性管的第一端设置有径向外伸的内环限位凸起,所述内环限位凸起与所述柔性管的端面轴向限位配合;所述刚性内环与所述刚性管背离的第二端设置有内环限位裙部,所述内环限位裙部与所述柔性管轴向限位配合,所述内环限位裙部在靠近第二端的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优选的,上述进气管路中,所述刚性内环与所述柔性管贴合的外壁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优选的,上述进气管路中,所述刚性外环的端部设置有外环防滑凸起,所述外环防滑凸起的表面为球面,所述外环防滑凸起与所述外环连接凸起分别设置在所述刚性外环的两端。优选的,上述进气管路中,所述连接带的顶部设置有顶部限位片,所述顶部限位片沿着与所述柔性管的轴向平行,且远离所述柔性管的方向延伸;所述顶部限位片的底面与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的顶部贴合。优选的,上述进气管路中,所述卡箍为T型卡箍。基于本技术提供的进气管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中冷系统,所提供的中冷系统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进气管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中,柔性管端部的内侧支撑有刚性内环,外侧设置有刚性外环,刚性内环为柔性管的端部与卡箍连接提供刚性支撑,卡箍的连接槽的一侧槽缘通过压紧刚性外环实现与柔性管的固定连接,卡箍的连接槽的另一侧槽缘通过压紧刚性管实现与刚性管的固定连接。此种情况下,柔性管与刚性管通过卡箍实现固定相连。而且,卡箍的连接槽嵌接在刚性管连接凸起和外环连接凸起上,且向两者施加贴合连接带两个对接面的夹持力,最终实现了柔性管与刚性管端部的对接。与
技术介绍
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气管路中,柔性管与刚性管通过端部对接的方式实现连接,不存在两者过盈配合套接所存在的剪切和摩擦,所以能够减轻柔性管内壁收到的机械损伤,因此能够延长柔性管的使用寿命。当然,这种对接方式不存在柔性管与刚性管之间过盈配合转换为间隙配合造成的卡箍的拧紧力矩过小,最终导致柔性管脱落的问题。同时,本技术实施例中卡箍的连接槽嵌接在刚性管连接凸起和外环连接凸起上,并且对两者施加贴合各自所对应对接面的夹持力。这种卡箍的连接方式不会存在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情况,也就不会造成柔性管的脱落。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进气管路存在的柔性管路容易脱落以及寿命较短的问题。由于上述进气管路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进气管路的中冷系统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包括柔性管(21)和两段刚性管(23),两段所述刚性管(23)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管(21)的两端,且均通过卡箍与所述柔性管(21)固定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21)的两端均设置有刚性内环(24)和刚性外环(25);所述刚性内环(24)支撑设置在所述柔性管(21)的端部内侧,且与所述柔性管(21)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刚性外环(25)设置在所述柔性管(21)的端部外侧,且与所述刚性内环(24)相对设置;所述柔性管(21)的端部均具有连接带(213),所述连接带(213)的两侧均为沿着所述柔性管(21)的径向延伸的对接面;所述卡箍具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侧槽缘分别夹持在所述刚性管(23)和所述刚性外环(25)上,所述刚性管(23)具有刚性管连接凸起(231),所述刚性外环(25)具有外环连接凸起(251),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231)与所述外环连接凸起(251)分别与所述连接带(213)的两个对接面贴合,所述连接槽嵌接在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231)和所述外环连接凸起(251)上,且向两者施加贴合各自所对应的所述对接面的夹持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系统的进气管路,包括柔性管(21)和两段刚性管(23),
两段所述刚性管(23)分别位于所述柔性管(21)的两端,且均通过卡箍与所
述柔性管(21)固定相连;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管(21)的两端均设置有刚性内环(24)和刚性外环(25);所
述刚性内环(24)支撑设置在所述柔性管(21)的端部内侧,且与所述柔性管
(21)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刚性外环(25)设置在所述柔性管(21)的端部
外侧,且与所述刚性内环(24)相对设置;所述柔性管(21)的端部均具有连
接带(213),所述连接带(213)的两侧均为沿着所述柔性管(21)的径向延
伸的对接面;
所述卡箍具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侧槽缘分别夹持在所述刚性管(23)
和所述刚性外环(25)上,所述刚性管(23)具有刚性管连接凸起(231),
所述刚性外环(25)具有外环连接凸起(251),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231)
与所述外环连接凸起(251)分别与所述连接带(213)的两个对接面贴合,所
述连接槽嵌接在所述刚性管连接凸起(231)和所述外环连接凸起(251)上,
且向两者施加贴合各自所对应的所述对接面的夹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内环(24)
靠近所述刚性管(23)的第一端设置有径向外伸的内环限位凸起(2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少龙张辉陈传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