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55647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6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分为主体部分和带孔悬挂臂部分,呈对称分布,外壳上部伸出两个带孔悬挂臂,外壳的正面下部为三个自锁式开关,即第一自锁式开关、第二自锁式开关、第三自锁式开关,外壳的背面为六个圆形触点,即第一圆形触点、第二圆形触点、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其中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为内嵌式,通过电连接后实现自锁式开关控制背部圆形触点的通断逻辑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代替了普通短接线进行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测试,体积小重量轻可随身携带,安装与拆卸非常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需自备电源,直接可利用车辆上的电源,故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地铁车辆线路检测及调试
,特别涉及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地铁车辆的列车控制线路、监控线路与传统铁路客车相比数量有较大提升,同时车辆之间需要通过多根跨接线实现供电、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列车级控制,而不同列车间也使用全自动车钩通过机械、气路、电气连接,实现回送、救援等功能。随着全自动车钩电气功能的逐渐丰富,亟需一种简单、便捷、安全的方式进行相关功能的验证调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操作、携带方便、车辆通用尤其是能够避免操作时触电风险的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技术方案: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分为主体部分和带孔悬挂臂部分,呈对称分布,外壳上部伸出两个带孔悬挂臂,外壳的正面下部为三个自锁式开关,即第一自锁式开关、第二自锁式开关、第三自锁式开关,外壳的背面为六个圆形触点,即第一圆形触点、第二圆形触点、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其中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为内嵌式,通过电连接后实现自锁式开关控制背部圆形触点的通断逻辑功能;所述的带孔悬挂臂套入全自动车钩救援所用的圆柱结构内,即可实现整个装置的位置固定,背面的圆形触点同时实现与全自动车钩端子排中端子的接触,实现电路连接。所述的第一圆形触点、第二圆形触点、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的点位与外壳的背面平齐,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的点位与外壳的背面相比下沉7mm。所述第一自锁式开关与第一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连接,第二自锁式开关与第二圆形触点、第五圆形触点连接,第三自锁式开关与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连接。所述的电连接为线缆连接。有益效果:本技术代替了普通短接线进行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测试,能够在地铁车辆生产基地,模拟车辆救援时的车辆状态,完成对全自动车钩功能的全面测试。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可随身携带,与车钩端子排的安装与拆卸非常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需自备电源,直接可利用车辆上的电源,故成本低廉;该装置可以适用于多个项目地铁车辆的调试中,降低了试验中的触电几率,节约了线路检测和控制电路调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包括背面和正面部分);图中,外壳1、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第一自锁式开关3.1、第二自锁式开关3.2、第三自锁式开关3.3、带孔悬挂臂4。【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包括特定尺寸形状的外壳I,外壳上部伸出为带孔悬挂臂4,外壳I下部正面为三个自锁式开关,背面为六个圆形触点(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其中点位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为内嵌式,内部通过线缆电连接实现通过开关控制背部触点的通断逻辑功能。外壳I分为主体部分和带孔悬挂臂4部分,且呈对称分布,背面按照特定尺寸分布六个圆形触点(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其中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的点位与外壳的背面平齐,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的点位与外壳的背面相比下沉7mm。外壳I的正面按照特定尺寸分布三个自锁式开关(第一自锁式开关3.1、第二自锁式开关3.2、第三自锁式开关3.3。自锁式开关中第一自锁式开关3.1与第一圆形触点2.1、第六圆形触点2.6连接,第二自锁式开关3.2与第二圆形触点2.2、第五圆形触点2.5连接,第三自锁式开关3.3与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连接,从而六个圆形触点可以通过三个自锁式开关控制内部通断。该装置全尺寸依据杭州地铁4号线全自动车钩的相关尺寸和技术参数设计,具体尺寸要求为:外壳I矩形主体部分长为200mm,宽为55mm,厚度为1mm ;外壳I上边沿与带孔悬挂臂4的孔圆心垂直距离为30mm ;带孔悬挂臂4的孔圆心内半径为8mm,外半径13mm ;两个带孔悬挂臂4的孔圆心水平距离为140_ ;外壳I背面六个圆形触点(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在同一水平线上;该水平线与带孔悬挂臂4的孔圆心垂直距离为35mm ;第一圆形触点2.1与第二圆形触点2.2间水平距离为11mm,第一圆形触点2.1与第三圆形触点2.3间水平距离为33mm,第三圆形触点2.3与第四圆形触点2.4间水平距离为11mm,第五圆形触点2.5与第六圆形触点2.6间水平距离为Ilmm第一圆形触点2.1与第六圆形触点2.6间水平距离为165_ ;外壳I背面的六个圆形触点直径为5_。由于该型号全自动车钩在多个项目中使用,故本技术装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替换性,可以在诸多地铁项目的静态调试中实现通用。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该装置的尺寸可以根据地铁的具体型号做相应调整。该装置在具体使用操作时,将面板上部的带孔悬挂臂4套入全自动车钩救援所用的圆柱结构内,即可实现整个装置的位置固定,背部的触点同时实现与全自动车钩端子排中端子的接触,整个电路连接完毕。根据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需要,通过面板正面的第一自锁式开关3.1、第二自锁式开关3.2、第三自锁式开关3.3实现静态试验中所需的端子排短接功能,从而对全自动车钩功能进行全面测试。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主权项】1.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I)分为主体部分和带孔悬挂臂(4)部分,呈对称分布,外壳(I)上部伸出两个带孔悬挂臂(4),外壳的正面下部为三个自锁式开关,即第一自锁式开关(3.1)、第二自锁式开关(3.2)、第三自锁式开关(3.3),外壳的背面为六个圆形触点,即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其中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为内嵌式,通过电连接后实现自锁式开关控制背部圆形触点的通断逻辑功能; 所述的带孔悬挂臂(4)套入全自动车钩救援所用的圆柱结构内,实现整个装置的位置固定,背面的圆形触点同时实现与全自动车钩端子排中端子的接触,实现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圆形触点(2.1 )、第二圆形触点(2.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分为主体部分和带孔悬挂臂(4)部分,呈对称分布,外壳(1)上部伸出两个带孔悬挂臂(4),外壳的正面下部为三个自锁式开关,即第一自锁式开关(3.1)、第二自锁式开关(3.2)、第三自锁式开关(3.3),外壳的背面为六个圆形触点,即第一圆形触点(2.1)、第二圆形触点(2.2)、第三圆形触点(2.3)、第四圆形触点(2.4)、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其中第五圆形触点(2.5)、第六圆形触点(2.6)为内嵌式,通过电连接后实现自锁式开关控制背部圆形触点的通断逻辑功能;所述的带孔悬挂臂(4)套入全自动车钩救援所用的圆柱结构内,实现整个装置的位置固定,背面的圆形触点同时实现与全自动车钩端子排中端子的接触,实现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南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