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客车底架结构及轻型客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4744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轻型客车底架结构及轻型客车结构,底架结构包括纵梁、前加强板、后加强板及第一间隙,纵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方向为轻型客车的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前加强板位于纵梁的内侧,且前加强板覆盖部分第一部分;后加强板位于纵梁的内侧,且后加强板覆盖第二部分;第一间隙位于纵梁的内侧,且第一间隙位于前加强板及后加强板之间;第一部分为笔直结构,第二部分为弯曲结构,纵梁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宽度,第一部分的第一宽度恒定,第二部分的第一宽度沿着第一方向逐渐变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考虑车载载荷能力、空间布局、车架整体强度等因素,实现车架结构空间及性能上的合理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轻型客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型客车底架结构及轻型客车结构
技术介绍
轻型客车底架也归属于车架,它是整个轻型客车的基体。轻型客车绝大多数部件和总成都是通过底架来固定其位置,如发动机、传动系、悬架、转向系、车身和有关操纵机构。底架的功用是支承连接轻型客车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货车的底架为前后贯通统一截面的冲压结构,由于轻客的布置形式,货车的底架机构无法满足轻客的布置要求,这就要求轻客的底架需设计成变截面的冲压结构,这对于车架整体的模态、刚度及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满足布置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满足工艺及性能要求。前空气悬架的安装支架常见的为拼焊结构,由于轻客的布置空间小,此结构很难满足空间及性能要求,现考虑通过优化底架以实现空间及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型客车底架结构及轻型客车结构。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轻型客车底架结构及轻型客车结构,包括纵梁、前加强板、后加强板及第一间隙,纵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轻型客车的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前加强板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所述前加强板覆盖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后加强板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所述后加强板覆盖所述第二部分;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前加强板及所述后加强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为笔直结构,所述第二部分为弯曲结构,所述纵梁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宽度恒定,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宽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小。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部分为朝向所述纵梁的上方突出的拱形结构,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交界处形成第一拐弯部,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结尾处形成第二拐弯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宽度由所述第一拐弯部至所述第二拐弯部逐渐变小。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拐弯部及所述第二拐弯部之间的凸起部,所述第一拐弯部及所述第二拐弯部的所述第一宽度逐渐变小,所述凸起部的所述第一宽度恒定。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轻型客车还包括动力总成及两根所述纵梁,两根所述纵梁之间连接有多根横梁,所述动力总成对应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且所述动力总成处的所述横梁活动连接于所述纵梁。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总成处的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轻型客车还包括两根所述纵梁及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轻型客车的最前端,且所述第一横梁固定于两根所述纵梁的上表面。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轻型客车还包括气囊安装支架及连接件,所述气囊安装支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纵梁,所述气囊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焊接固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纵梁之间焊接固定。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轻型客车还包括车身安装支架及固定于所述纵梁的横梁,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前端,所述第二连接件还用于固定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及所述横梁。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轻型客车还包括拱形的气囊安装支架,所述气囊安装支架包括最高点区域及位于所述最高点区域两端的其他区域,所述最高点区域倾斜设置,所述其他区域非倾斜设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轻型客车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轻型客车底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底架结构设计合理,充分考虑了车载载荷能力、空间布局、车架整体强度等因素,实现车架结构的空间及性能上的合理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车架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车架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安装支架与纵梁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安装支架与气囊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安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安装支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2中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本技术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另外,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参见图1及图2,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底架100主要用于固定轻型客车绝大多数部件和总成,底架100包括沿着轻型客车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根纵梁10、连接于两根纵梁10之间的多根横梁、防撞梁等等,为了便于理解,将横梁从轻型客车前端到后端依次定义为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第三横梁13、第四横梁14、第五横梁15、第六横梁16、第七横梁17、第八横梁18及第九横梁19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横梁11位于轻型客车的最前端,大致在轻型客车散热器位置处;第二横梁12与第一横梁11之间主要放置发动机;第三横梁13与第二横梁12之间主要放置变速箱;第四横梁14及第五横梁15主要对应前车轮和后车轮中间部分;第六横梁16至第九横梁19中间区域主要对应后车轮至轻型客车最后端部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标记各个横梁仅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并不限定于包括上述横梁,横梁的数量及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了变速箱、发动机等的安装维修方便,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将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及第三横梁13设计成可活动结构,具体的,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第三横梁13与纵梁10之间为螺栓连接,如此,当要安装维修变速箱、发动机等部件时,可较方便地将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第三横梁13从底架100上拆卸下来,并将变速箱、发动机等部件从轻型客车最前端移出来;另外,考虑到变速箱、发动机等部件的多样性,如需更换不同的型号,仅需更换第三横梁13即可,以匹配对应的变速箱、发动机等部件,提高了底架100的通用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梁10包括第一部分101及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101对应纵梁10的前端部分,第二部分102对应纵梁10的后端部分,第一部分101为笔直结构,第二部分102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轻型客车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相连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轻型客车的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前加强板,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所述前加强板覆盖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后加强板,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所述后加强板覆盖所述第二部分;第一间隙,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且所述第一间隙位于所述前加强板及所述后加强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为笔直结构,所述第二部分为弯曲结构,所述纵梁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宽度恒定,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宽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奇许超鄢俊张引引陈刚李建章朱元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