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508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6 01:37
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包括前盖板、后盖板和扇叶,所述前盖板和后盖板前后对应开设有槽孔,槽孔沿前盖板和后盖板的周向对应并均匀设置若干个,扇叶设在前盖板和后盖板相对应的槽孔之间,前盖板中部为进风口,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的外周边缘为出风口,后盖板中部设有轴套;扇叶的单圆弧翼型半径为250-300mm,扇叶进口安装角为20-25°,扇叶出口安装角为15-20°,气流进口冲角为-3°,气流出口落后角为2°,轮毂比为0.7。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的扇叶气动性能优良,有效降低了电机的机械损耗,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使用该风扇的电机整机噪声下降了2dB,满足了电机低噪声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
技术介绍
风扇是电机通风系统的压头元件,它与转子旋转的压头作用共同维持电机所需风量,对电机进行冷却。电机风扇的设计和选型直接影响着电机的温升、效率和噪声等性能指标,由于电机通风结构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常规的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扇选型往往无法满足电机性能指标需求。例如箱式电机外风路冷却系统,需求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的空冷风扇,根据电机通风散热和外风路风阻系数确定风量和风压参数,需选型比转速为32的风扇,按照比转速选型,此风扇属于典型的流量系数大,压力系数小轴流风扇选型范围,由于轴流风扇轴向进出风,冲击风罩,风路不畅,出现较大涡流损失,导致风扇效率低下,气动噪声偏高,无法满足电机性能需求,故必须选择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的空冷离心风扇;比转速为32的离心风扇已超出常规离心风扇比转速16的界限,对于这种流量系数大,压力系数小的特高比转速离心比转速在国内并不多见,国内通常选用双吸离心风扇,其结构复杂,安装维护不方便,由于受空间位置限制,往往无法达到理想需求,故有必要设计开发一种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的离心风扇以满足电机性能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该风扇可为电机冷却系统提供较低的压力和较大的风量,以满足电机效率、温升和噪声等性能指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包括前盖板、后盖板和扇叶,所述前盖板和后盖板前后对应开设有槽孔,槽孔沿前盖板和后盖板的周向对应并均匀设置若干个,扇叶设在前盖板和后盖板相对应的槽孔之间,前盖板中部为进风口,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的外周边缘为出风口,后盖板中部设有轴套;扇叶的单圆弧翼型半径为250-300mm,扇叶进口安装角为20-25°,扇叶出口安装角为15-20°,气流进口冲角为-3°,气流出口落后角为2°,轮毂比为0.7。所述扇叶的单圆弧翼型半径为280mm,扇叶进口安装角为23°,扇叶出口安装角为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扇叶嵌入前盖板和后盖板的槽孔内,以提高扇叶的焊接分度精度,避免焊接过程中误差,增强风扇的机械强度。扇叶气动设计基于S1、S2流面理论,以叶轮轮毂比为、扇叶进口安装角(叶型前缘中线切线与圆周方向之夹角)、扇叶出口安装角(叶型后缘中线切线与圆周方向之夹角)、扇叶的单圆弧翼型半径、气流进口冲角为和气流出口落后角等参数为设计变量,由于特高比转速离心风扇的流量系数特别大,故轮毂比初步设计达到0.7左右;扇叶进口安装角由气动设计理论可知,扇叶进口直径与扇叶进口安装角具有一定反比例函数关系,扇叶进口直径较大,故进口安装角应较小;扇叶出口安装角:因为扇叶进口直径与叶轮直径之比较大,如果出口安装角设计较大,其叶道长度较短就容易引起当量扩张角过大,容易引起边界层分离,效率下降,故风扇的出口安装角远小于常规风扇的安装角。扇叶数应适当多一些,但不能太多,扇叶数太多会使压力提高,并且过多的扇叶会增加沿程阻力损失和叶道进口阻力,从而使效率下降。在确定初始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后运用CFD流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仿真分析,湍流模型采用RNG-κ-ξ,进行反复的优化设计和分析验证。本专利技术将上述参数设计为:叶轮轮毂比为0.7、扇叶进口安装角为23°、扇叶出口安装角为19°、扇叶的单圆弧翼型半径为280mm、气流进口冲角为-3°和气流出口落后角为2°等参数为设计变量。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基于S1、S2流面理论和最先进有效的CFD流场分析技术,设计的扇叶气动性能优良,经试验,全压效率高达82%以上,有效降低了电机的机械损耗,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使用该风扇的电机整机噪声下降了2dB,满足了电机低噪声要求。本专利技术属于单向后向型离心风扇,其结构包括扇叶、前盖板和后盖板,其中前盖板和后盖板冲压成型后激光切割槽孔,扇叶嵌入槽孔内,提高了扇叶的焊接分度精度,避免焊接过程中误差,增强了风扇的机械强度。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安装维护方便,不受空间位置限制,通过相似转化或扇叶数的增减,可以满足较大范围的电机用风扇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包括前盖板1、后盖板2和扇叶3,前盖板1和后盖板2前后对应开设有槽孔,槽孔沿前盖板1和后盖板2的周向对应并均匀设置若干个,扇叶3设在前盖板1和后盖板2相对应的槽孔之间,前盖板1中部为进风口4,前盖板1和后盖板2之间的外周边缘为出风口6,后盖板2中部设有轴套5;扇叶3的单圆弧翼型半径R为250-300mm,扇叶3进口安装角A为20-25°,扇叶3出口安装角B为15-20°,气流进口冲角C为-3°,气流出口落后角D为2°,轮毂比为0.7。扇叶3的单圆弧翼型半径R为280mm,扇叶3进口安装角A为23°,扇叶3出口安装角B为19°。由此可确定叶片进口气流相对速度方向角E(A-C)为26°,以及叶片出口气流相对速度方向角F(B-D)为17°。扇叶3嵌入前盖板1和后盖板2的槽孔内,以提高扇叶3的焊接分度精度,避免焊接过程中误差,增强风扇的机械强度。扇叶3气动设计基于S1、S2流面理论,以叶轮轮毂比为、扇叶进口安装角A(叶型前缘中线切线与圆周方向之夹角)、扇叶出口安装角B(叶型后缘中线切线与圆周方向之夹角)、扇叶3的单圆弧翼型半径R、气流进口冲角C为和气流出口落后角D等参数为设计变量,由于特高比转速离心风扇的流量系数特别大,故轮毂比初步设计达到0.7左右;扇叶进口安装角A由气动设计理论可知,扇叶3进口直径与扇叶进口安装角A具有一定反比例函数关系,扇叶3进口直径较大,故进口安装角应较小;扇叶出口安装角B:因为扇叶3进口直径与叶轮直径之比较大,如果出口安装角设计较大,其叶道长度较短就容易引起当量扩张角过大,容易引起边界层分离,效率下降,故风扇的出口安装角远小于常规风扇的安装角。扇叶3数应适当多一些,但不能太多,扇叶3数太多会使压力提高,并且过多的扇叶3会增加沿程阻力损失和叶道进口阻力,从而使效率下降。在确定初始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后运用CFD流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仿真分析,湍流模型采用RNG-κ-ξ,进行反复的优化设计和分析验证。本专利技术将上述参数设计为:叶轮轮毂比为0.7、扇叶进口安装角A为23°、扇叶出口安装角B为19°、扇叶3的单圆弧翼型半径R280mm、气流进口冲角C为-3°和气流出口落后角D为2°等参数为设计变量。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

【技术保护点】
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包括前盖板、后盖板和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板和后盖板前后对应开设有槽孔,槽孔沿前盖板和后盖板的周向对应并均匀设置若干个,扇叶设在前盖板和后盖板相对应的槽孔之间,前盖板中部为进风口,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的外周边缘为出风口,后盖板中部设有轴套;扇叶的的单圆弧翼型半径为250‑300mm,扇叶进口安装角为20‑25°,扇叶出口安装角为15‑20°,气流进口冲角为‑3°,气流出口落后角为2°,轮毂比为0.7。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包括前盖板、后盖板和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板和后盖板前后对应开设有槽孔,槽孔沿前盖板和后盖板的周向对应并均匀设置若干个,扇叶设在前盖板和后盖板相对应的槽孔之间,前盖板中部为进风口,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的外周边缘为出风口,后盖板中部设有轴套;扇叶的单圆弧翼型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强孔德满曲振业张运生李静娅王晓俊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