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74859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31 00:40
充气轮胎(1),其具有:胎面部;胎侧部;以及延伸穿过胎面部、胎侧部和胎圈部的胎体部。胎体部具有主体部以及每个都围绕胎圈芯折回的折回部。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凹部被形成在胎侧部的外表面上。在轮胎剖面中,被形成在从轮辋分离点到周向凹部沿着轮胎径向方向的内边缘的区域内的轮辋侧外表面沿着预定的圆曲线被形成。当作为预定的圆曲线的延伸的虚拟圆弧曲线被定义时,在距胎圈端部的轮胎高度的22%至28%的范围内,周向凹部相对于虚拟圆曲线的深度为在5mm与35mm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充气轮胎(1),其具有:胎面部;胎侧部;以及延伸穿过胎面部、胎侧部和胎圈部的胎体部。胎体部具有主体部以及每个都围绕胎圈芯折回的折回部。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凹部被形成在胎侧部的外表面上。在轮胎剖面中,被形成在从轮辋分离点到周向凹部沿着轮胎径向方向的内边缘的区域内的轮辋侧外表面沿着预定的圆曲线被形成。当作为预定的圆曲线的延伸的虚拟圆弧曲线被定义时,在距胎圈端部的轮胎高度的22%至28%的范围内,周向凹部相对于虚拟圆曲线的深度为在5mm与35mm之间。【专利说明】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其包括与地面接触的胎面部、从胎面部延伸的胎侧部以及 从胎侧部延伸的胎圈部。
技术介绍
传统上,在重载轮胎中,例如在越野子午线(ORR)轮胎以及卡客车子午线(TBR)轮 胎中,由于与轮辋凸缘的摩擦和来自轮辋凸缘的推力,胎侧部的橡胶,尤其是其在胎圈部一 侧的部分的橡胶,容易变形。为了限制该变形,采用了增加胎侧部的橡胶,尤其是其在胎圈 部侧的部分的橡胶,的厚度的方法。然而,在橡胶厚度被增加时,橡胶的变形容易产生热量。 在胎侧部的产生的热量促进了橡胶的恶化,并且不仅是胎圈部的耐久性恶化而且轮胎的耐 久性也恶化,以致需要一种轮胎,其中在胎侧部中的胎圈部上的一部分的温度升高可被限 制。 例如,提出了一种用于形成周向凹部的方法,该周向凹部从胎侧部的外表面沿着 轮胎宽度方向向内凹陷,并且在胎侧部的预定范围内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例如,专利 文献1),并且,在现有技术中,在胎侧部中的胎圈部侧的温度升高通过这种方法被限制。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特开号为2010-111370的日本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轮胎中具有如下问题。即,轮胎的温度升高可通过在胎侧部 形成周向凹部而被限制,但是与没有形成周向凹部的情况相比,胎侧部的变形量在载荷施 加于轮胎时极大地增大,并且可能存在胎侧部的内侧被损坏的情况。具体地说,胎体部被设 置于轮胎内侧。胎体部包括从胎面部穿过胎侧部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主体部,以及围绕 胎圈芯折回的折回部。另外,在上述重载轮胎中,沿着轮胎径向方向的折回部的外侧边缘通 常位于胎侧部内。 有问题的是,当胎侧部的变形量在这种轮胎中极大地增大时,在主体部与折回部 之间产生的剪切应力增大,并且在主体部与折回部之间产生裂纹,由此胎侧部的内侧受到 损坏。即,在现有技术轮胎中,难以同时实现对胎侧部的,尤其是其在胎圈部侧的部分的,温 度升高的限制,以及对轮胎损坏的限制,以致需要解决方案。 鉴于对胎侧温度升高的限制以及对轮胎的损坏的限制的认真研宄的结果,专利技术人 获得了如下理解,即位于从位于沿着轮胎径向方向的最内侧位置处的胎圈端部开始、沿着 轮胎径向方向向外几乎25%的轮胎高度的位置处的周向凹部的深度极大地影响了对胎侧 温度升高的限制以及对轮胎损坏的限制。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具有一种特征,其中轮胎(充气轮胎1)包括:与路面接触 的胎面部(胎面部10);从胎面部延伸的胎侧部(胎侧部20);从胎侧部延伸的胎圈部(胎 圈部30);以及延伸穿过胎圈部、胎侧部和胎圈部的胎体部(胎体部40),其中胎体部包括从 胎面部穿过胎侧部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主体部(主体部41),以及围绕胎圈芯折回的折 回部(折回部42),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向内凹陷并且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凹部被 形成在胎侧部的外表面上,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方向截取的轮胎剖面平面上, 轮辋侧外表面被形成在从与轮辋凸缘接触的轮辋分离点(轮辋分离点61a)到周向凹部的 沿着轮胎径向方向的内侧端部(l〇〇a)的范围内,该轮辋侧外表面沿着给定圆弧曲线被形 成,该圆弧曲线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半径的中心,并且在轮胎剖面平面上, 当通过延伸给定圆弧曲线所绘出的虚拟圆弧曲线(虚拟圆弧曲线Vcl)被定义时,在距胎圈 端部不小于轮胎高度的22%并且不大于轮胎高度的28%的范围内,相对于该虚拟圆弧曲 线的周向凹部的深度(深度Dx)为不小于5mm并且不大于35mm。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注意,在如下关于附图的说明 中,相同或等同的部分被标记为相同或等同的附图标记。然而,附图是示意图,并且应记住 的是尺寸比例等等可能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应考虑到如下说明来理解具体尺寸等等。另 夕卜,当然,可能的是,它们包括它们尺寸的相互关系和它们的相互比例在附图中不同的部 分。 首先,将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 (1)充气轮胎1的结构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是用于重载(重载轮胎)的充气轮胎,其被安装于工程 车辆,例如自卸卡车。将参考【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充气轮胎1的结构。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 1的局部剖面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如图1中所示,充气轮胎1包括在行驶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10、从胎面部延伸的 胎侧部20以及从胎侧部20延伸的胎圈部30。注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假设为重载 轮胎。因此,相对于充气轮胎1,优选的是在沿着轮胎圆周方向Tc和轮胎径向方向Td截取 的轮胎赤道线CL的剖面平面上,轮胎外直径OD和胎面部10的橡胶测量厚度DC满足DC/ OD多0. 015的关系。注意,轮胎外直径OD(单位:mm)是充气轮胎1的在其充气轮胎1的 外直径变得最大的位置处(通常,在胎面部10的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直径。橡胶测量 厚度DC(单位:mm)是胎面部10的在轮胎赤道线CL处的橡胶厚度。带束层50的厚度并不 包括在橡胶测量厚度DC中。即,胎面部10的橡胶测量厚度DC是从带束层50的沿着轮胎 径向方向Td的外侧端部到达胎面部10的沿着轮胎径向方向Td的外侧的胎面表面的长度。 注意,在圆周槽被形成在包括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处的情况中,所述厚度是胎面部10的邻 接于圆周槽的陆部处的橡胶厚度。 在胎侧部20的外表面上,形成了周向凹部100,其沿着轮胎宽度方向Tw向内凹陷 并且沿着轮胎圆周方向Tc延伸。另外,充气轮胎1包括胎体部40,其形成充气轮胎1的框 架,并且带束层50在胎面部10处被设置于胎体部40的沿着轮胎径向方向Td的外侧。 胎体部40被配置为胎体帘线以及由橡胶组成并且覆盖胎体帘线的层。胎体部40 延伸穿过胎面部10、胎侧部20以及胎圈部30。胎体部40包括从胎面部10穿过胎侧部20 到达胎圈部30的胎圈芯的主体部41,以及围绕胎圈芯折回的折回部42。 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方向Td截取的轮胎剖面平面上,在填充正规内 部压力并且没有施加载荷的空载状态下,折回部42沿着轮胎径向方向Td的外侧端部42a 位于不小于轮胎高度H的40%并且不大于该轮胎高度H的60%的范围内,该轮胎高度H为 从位于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其包括: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从胎面部延伸的胎侧部;从胎侧部延伸的胎圈部;以及延伸穿过胎面部、胎侧部和胎圈部的胎体部,其中胎体部包括从胎面部穿过胎侧部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主体部,以及围绕胎圈芯折回的折回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向内凹陷并且沿着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周向凹部被形成在胎侧部的外表面上,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方向截取的轮胎剖面平面上,轮辋侧外表面被形成在从与轮辋凸缘接触的轮辋分离点到周向凹部沿着轮胎径向方向的内侧端部的范围内,该轮辋侧外表面沿着给定的圆弧曲线形成,该圆弧曲线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半径的中心,并且在轮胎剖面平面上,当通过延伸给定的圆弧曲线所绘出的虚拟圆弧曲线被定义时,在距胎圈端部不小于轮胎高度的22%并且不大于轮胎高度的28%的范围内,周向凹部的相对于该虚拟圆弧曲线的深度为不小于5mm并且不大于35mm。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里纯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