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鲁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桡足类的室内大池高密度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943062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桡足类的室内大池高密度养殖方法,是将过滤的适温海水注入养殖池后进行人工肥水;在傍晚将桡足类接种到养殖池,桡足类接种的次日傍晚投喂桡足类人工复合饵料,确保桡足类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均衡营养;养殖过程,需不间断供气维持水体的溶解氧在5mg/L以上,在经过12~18天的养殖达到较高密度后,可以根据需求对桡足类进行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采收方式的改进和水质的调节实现室内桡足类高密度、可持续养殖。有效避免天气因素干扰,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通过人工饲料的调配与处理以及温度调控有效提高桡足类生长速度,稳定桡足类的质量和产量。该方法成本低廉、周期较短、而且可以持续生产,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在气候寒冷的季节持续获得大量活体桡足类提供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桡足类的室内大池高密度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桡足类的养殖方法,具体是一种桡足类的室内大池高密度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
技术介绍
:桡足类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节明显。桡足类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变态,主要经历卵、无节幼体期、幼体期和成体三个时期,幼体需脱皮才能够发育为成体。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桡足类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日趋广泛,是鱼、虾、蟹育苗重要适口饵料,具有分布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大黄鱼、海马等高价值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桡足类无疑成为海水鱼鱼苗优质饵料中的最佳选择之一。这是因为桡足类能够提供鱼、虾幼苗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DHA和EPA,而桡足类富含这两种鱼类必需的高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大大提高育苗成活率。然而传统桡足类养殖存在世代周期相对较长、难以实现高密度养殖等问题,因此,将桡足类作为大规模生物饵料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户获取桡足类的方式主要是海上捕捞和室外粗放培养,仅依赖于野外捕捞,显然无法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需要;室外粗放培养缺乏对培养条件的严格控制,存在产量不稳定、持续供应时间短、易受病毒和细菌污染等问题,无法保证桡足类的数量、质量的稳定和及时供应。一旦中断或推迟桡足类的供应,将明显降低鱼苗成活率,严重者会造成鱼苗的大量死亡。我国南方占据温度等自然条件优势,而在北方特别是在气候寒冷的季节要持续的获得质量稳定、数量巨大的活体桡足类,其室内工厂化养殖技术是目前业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实现按时、稳定供应,养殖环境稳定,病原微生物较少、质量高,节省人力、卫生安全,饵料营养均衡、水质污染小、养殖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适宜大范围推广的桡足类的室内大池高密度养殖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桡足类的室内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1)前期处理:选择体积10~25m3、深度1.0~1.5m,海水处理系统和供气系统完善的养殖池;利用自然光照,平均光照强度500lux~1500lux;在培养之前进行清池,利用高锰酸钾配成0.001~0.005mol/L浓度的溶液后泼洒于池中,消毒后用淡水冲洗干净,晾晒2~5天后使用;2)肥水:向养殖池注入经沙滤后15~25℃的海水,注水管口用120目筛绢网滤水,养殖池海水的深度为0.8~1.1m;接种前用肥水配合物进行人工肥水,肥水配合物使用量为每立方米海水加入80~150g;肥水配合物为配合物加入配合物体积3~8倍的海水,充气搅拌3~5h充分混合均匀制成,将肥水配合物均匀泼洒于水体中,充气肥水2~5天。3)引种:在傍晚17:00~19:00用120目筛绢网采集种桡足类,放入盛有滤后海水的桶中,待采集完毕立即倒入肥水后的养殖池;接种的量不宜过少平均每升水体的接种量应大于5只。4)投饵:桡足类引种的次日傍晚开始投喂发酵充分的桡足类复合饵料,投饵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60g,隔天投饵一次,投饵时间选在傍晚17:00~19:00,每周每池加入低浓度微拟球藻藻液30~60ml,藻液浓度为1~2亿个/ml;5)养殖管理:(1)供气:养殖过程中必需24小时不间断供气,使水体溶氧维持在5.0mg/L以上;(2)每天巡池,观察水色变化及水体透明度,查看是否有藻类的大量繁殖,池壁是否有藻类和菌类滋生,如果发现水质恶化,桡足类活性降低,应立即换水,换水后加入20~50ml解毒绿水素和5~20ml复合芽孢杆菌;(3)投入的饵料在充气的池水中易形成泡沫,泡沫较多时进行清理;(4)桡足类进入高峰期后,一般情况下水色较浓,浑浊度较大;此时,饵料浓度对桡足类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应适当减少投饵量,投饵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25g。6)前期采收:在经过12~18天的养殖后,养殖池中水体透明度从0.8m以上降到0.3~0.6m,水色从黄绿色变到茶褐色,将桡足类进行前期采收;前期采收方法是:停止养殖池供气,半个小时后,用120目筛绢网采收,采收完毕后立即通气,隔天采收一次,可持续采收8~12天。7)可持续培养:按上述前期采收方法采收8~12天后,则是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进行后期可持续培养,应维持在总养殖水体的1/6~1/2之间,其方法是:在放水口绑上120目网袋,打开水阀,采收完毕后立即注入等量的滤后新鲜海水,再加入50~200ml的解毒绿水素和10~50ml的复合芽孢杆菌,根据水体浑浊度情况,调整饵料投入量为每立方水体15~35g,隔天投饵一次,1~2天后桡足类再次达到较高密度时,用120目筛绢网采收,隔天采收一次,采收6~12天后再重复上述操作,按照上述后期可持续培养方法进行桡足类室内大池高密度培养可以在前期采收的基础上再持续采收45~60天。为了进一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述的步骤2)肥水步骤中的配合物是将复合芽孢杆菌、氨基酸肥水宝、鱼粉、玉米粉按质量比为1~3:8~12:8~12:12~16的比例混合。为了进一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述步骤4)中投饵步骤中的桡足类复合饵料是在混合料中加入海水混匀后充气发酵1~3天而成,其中以混合料体积计海水的加入量为混合料的3~8倍;所述混合料是由马尾藻粉、扇贝边粉、玉米粉、海青菜粉、海带粉、高活性干酵母、矿物质、维生素复合物混合后粉碎至粒径为1~150μm的颗粒,混合料按下述质量配比配制:马尾藻粉100~200份扇贝边粉100~200份玉米粉80~120份海带粉40~80份海青菜粉30~50份高活性干酵母10~60份矿物质2~5份维生素复合物3~5份。为了进一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述的混合料按下述质量配比配制:马尾藻粉150份扇贝边粉150份玉米粉100份海带粉50份海青菜粉40份高活性干酵母50份矿物质3份维生素复合物5份。为了进一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所述的混合料粒径为5~20μm。由于用来养殖的桡足类的摄食方式均属于滤食方式或碎屑食性方式,只要粒径范围在1~50μm的颗粒物均可以被摄食,其中粒径为5~20μm的颗粒具有较高的摄入率,因此,上述配合料的粒径优选5~20μm。本专利技术同已有技术相比可产生如下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桡足类供应中的时效性、稳定性与质量问题,提供一种室内养殖模式,有效避免天气因素干扰,通过对温度调控以及人工饲料的配制与处理显著提高桡足类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在气候寒冷的季节持续获得大量所需活体桡足类提供保障。其具有1.由于养殖池在室内,无论外界天气如何变化,都可以照常培养与采捕桡足类,可实现按时、稳定供应。2.养殖环境稳定,可人工控温、投饵、培育,采捕时间与数量多少也可人为控制。进而可实现计划供应。3.养殖池中培养的桡足类优势种明显,由于所有条件可控,所以桡足类自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较少、质量高,稍微冲洗后即可投喂,节省人力、卫生安全。4.可对不同种类桡足类进行选择性培养,对人工培育的大黄鱼、海马等海水仔鱼、稚鱼不同阶段投喂不同大小种类的桡足类进行培养。5.饵料营养均衡、水质污染小、养殖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能够进行大量可持续培养。6.对养殖池要求不高且无需改造,海参育苗池、鲍鱼池等均可用于桡足类的养殖,适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桡足类的室内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1)前期处理:选择体积 10~25m3、深度 1.0~1.5m,海水处理系统和供气系统完善的养殖池;利用自然光照,平均光照强度500lux ~1500lux;在培养之前进行清池,利用高锰酸钾配成0.001~0.005 mol/L浓度的溶液后泼洒于池中,消毒后用淡水冲洗干净,晾晒2~5天后使用;2)肥水:向养殖池注入经沙滤后15~25℃的海水,注水管口用120目筛绢网滤水,养殖池海水的深度为 0.8~1.1m ;接种前用肥水配合物进行人工肥水,肥水配合物使用量为每立方米海水加入 80~150g;肥水配合物为配合物加入配合物体积3~8倍的海水,充气搅拌3~5h充分混合均匀制成,将肥水配合物均匀泼洒于水体中,充气肥水2~5天;3)引种:在傍晚17:00~19:00用120目筛绢网采集种桡足类,放入盛有滤后海水的桶中,待采集完毕立即倒入肥水后的养殖池,平均每升水体的接种量大于5只;4)投饵:桡足类引种的次日傍晚开始投喂发酵充分的桡足类复合饵料,投饵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60g,隔天投饵一次,投饵时间选在傍晚17:00~19:00,每周每池加入低浓度微拟球藻藻液30~60ml,藻液浓度为1~2 亿个/ml;5)养殖管理:(1)供气 :养殖过程中必需 24 小时不间断供气,使水体溶氧维持在5.0mg/L以上;(2)每天巡池,观察水色变化及水体透明度,查看是否有藻类的大量繁殖,池壁是否有藻类和菌类滋生,如果发现水质恶化,桡足类活性降低,应立即换水,换水后加入20~50ml的解毒绿水素和5~20ml的复合芽孢杆菌;(3)投入的饵料在充气的池水中易形成泡沫,泡沫较多时进行清理;(4)桡足类进入高峰期后,水色较浓,浑浊度较大,此时,减少投饵量,投饵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25g;6)前期采收:在经过12~18天的养殖后,养殖池中水体透明度从0.8m以上降到0.3~0.6m,水色从黄绿色变到茶褐色,将桡足类进行前期采收;前期采收方法是:停止养殖池供气,半个小时后,用120目筛绢网采收,采收完毕后立即通气,隔天采收一次,可持续采收8~12天;7)可持续培养:按上述前期采收方法采收8~12天后,则是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进行后期可持续培养,换水量应维持在总养殖水体的1/6~1/2之间,其方法是:在放水口绑上120目网袋,打开水阀,采收完毕后立即注入等量的滤后新鲜海水,再加入50~200ml的解毒绿水素和10~50ml的复合芽孢杆菌,根据水体浑浊度情况,调整饵料投入量为每立方水体15~35g,隔天投饵一次,1~2天后桡足类再次达到较高密度时,用120目筛绢网采收,隔天采收一次,采收6~12天后再重复上述操作,按照上述后期可持续培养方法进行桡足类室内大池高密度培养可以在前期采收的基础上再持续采收45~60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桡足类的室内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1)前期处理:选择体积10~25m3、深度1.0~1.5m,海水处理系统和供气系统完善的养殖池;利用自然光照,平均光照强度500lux~1500lux;在培养之前进行清池,利用高锰酸钾配成0.001~0.005mol/L浓度的溶液后泼洒于池中,消毒后用淡水冲洗干净,晾晒2~5天后使用;2)肥水:向养殖池注入经沙滤后15~25℃的海水,注水管口用120目筛绢网滤水,养殖池海水的深度为0.8~1.1m;接种前用肥水配合物进行人工肥水,肥水配合物使用量为每立方米海水加入80~150g;肥水配合物为配合物加入配合物体积3~8倍的海水,充气搅拌3~5h充分混合均匀制成,将肥水配合物均匀泼洒于水体中,充气肥水2~5天;3)引种:在傍晚17:00~19:00用120目筛绢网采集种桡足类,放入盛有滤后海水的桶中,待采集完毕立即倒入肥水后的养殖池,平均每升水体的接种量大于5只;4)投饵:桡足类引种的次日傍晚开始投喂发酵充分的桡足类复合饵料,投饵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60g,隔天投饵一次,投饵时间选在傍晚17:00~19:00,每周每池加入低浓度微拟球藻藻液30~60ml,藻液浓度为1~2亿个/ml;5)养殖管理:(1)供气:养殖过程中必需24小时不间断供气,使水体溶氧维持在5.0mg/L以上;(2)每天巡池,观察水色变化及水体透明度,查看是否有藻类的大量繁殖,池壁是否有藻类和菌类滋生,如果发现水质恶化,桡足类活性降低,应立即换水,换水后加入20~50ml的解毒绿水素和5~20ml的复合芽孢杆菌;(3)投入的饵料在充气的池水中易形成泡沫,泡沫较多时进行清理;(4)桡足类进入高峰期后,水色较浓,浑浊度较大,此时,减少投饵量,投饵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25g;6)前期采收:在经过12~18天的养殖后,养殖池中水体透明度从0.8m以上降到0.3~0.6m,水色从黄绿色变到茶褐色,将桡足类进行前期采收;前期采收方法是:停止养殖池供气,半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李坤明洋雯李敏吕德亮林强
申请(专利权)人:鲁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