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4007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1:31
一种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包含一层粘着层、一层第一保护层、一层偏光层、一层第二保护层,及一层触控电极层。该第一保护层形成于该粘着层的表面且包括一个与该粘着层粘接的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偏光层形成于该第二表面;该第二保护层形成于该偏光层的表面且包括一个邻近该偏光层的第三表面,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该触控电极层至少形成于该第一保护层与第二保护层的其中一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偏光片结构直接具有触控的功能,不仅可满足产品薄型化的发展趋势,还能达到制程简易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偏光片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产品越来越朝向人性化设计,而现今触控技术的诞生便开创了一个新颖的世代,也由于高科技电子信息业的蓬勃发展,消费性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且皆已朝向薄型化的趋势迈进,特别是结合显示与输入两种功能的触控式显示装置,更能大幅提升各类型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实用性能。一般触控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式众多,其中一种是将一显示面板及一触控面板,利用框胶以贴合的方式进行结合,而将触控功能与显示功能整合在一起,然而,此一制作方式,框胶仅会涂布于该显示面板或该触控面板的周围,而使该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间有间隙存在,当光线穿过时,容易因不同介质间的折射率差异,而使显示面板产生漏光或光线穿透率下降的问题。为改善这一问题,便有使用光学胶取代框胶的方式来进行粘贴,光学胶是全面地涂布于该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间,因此,该显示面板便不会有漏光的情形产生且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但光学胶所需的成本较高且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产生信赖性不佳的问题。此外,利用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贴合的制作方式,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容易面临到溢胶或贴合时气泡产生的问题,涂布胶材往往也需要经过严密的计算,例如胶材的高度、厚度及开口位置等,才能避免溢胶,但胶材的高度与厚度不易控制,因此也容易造成触控面板贴合于显示面板时产生气泡于二者间,进而影响触控式显示装置的良率。再者,上述触控式显示装置,由于需分别制作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后再将其贴合,因此不仅体积大且厚度也较厚,并无法满足市场对于薄型化的需求。为了减少前述因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分别制作所造成的厚度问题,因此目前有将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感应电极整合于显示面板内,使显示面板本身就具有触控功能,因此不需额外进行触控面板的贴合而能达到薄型化的需求,但这一制作方式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制作成本的增加及繁琐的制程编程,因显示面板与触控感应电极的制程方式不同,所以二者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且因该触控感应电极是设置于显示面板内,所以当显示面板于制造过程进行检测时,若检测到该触控感应电极损坏或接触不良,并无法针对该触控感应电极进行维护或更换,而导致制程良率的降低,进而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基于上述触控式显示装置的发展与应用,如何满足电子产品薄型化的发展趋势,并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是为本专利技术研究改良的重要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少产品厚度并降低制作成本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包含一层粘着层、一层第一保护层、一层偏光层、一层第二保护层,及一层触控电极层。该第一保护层形成于该粘着层的表面,包括一个与该粘着层粘接的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偏光层形成于该第二表面;该第二保护层形成于该偏光层的表面,包括一个邻近该偏光层的第三表面,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该触控电极层至少形成于该第一保护层与第二保护层的其中一表面。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该触控电极层形成于该第二表面或第二表面O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该触控电极层形成于该第三表面。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该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且彼此无电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及多条沿着一与该第一方向成角度的第二方向排列且彼此无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电极,且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第二感应电极彼此无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三表面或第四表面。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该第三表面。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该触控电极层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彼此无电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及多条沿着该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交错排列且彼此无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彼此无电连接,并同时形成于该第一保护层与第二保护层的其中一表面。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其中,该触控电极层的材料选自铟锡氧化物、纳米银丝、纳米碳管、导电高分子及金属网格(metal mesh),及前述其中一组合。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还包含一层可移除地形成于该粘着层远离该第一保护层的表面的分离层。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还包含一层可移除地形成于该第四表面的表面保护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该触控电极层设置整合于显示面板的偏光片结构中,不需再另外制作一触控面板,便可令显示面板同时具有显示及触控的功能,而能满足产品薄型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制程简易也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于实际使用时的方式的一示意图;图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前,应该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层分离层2、一层粘着层3、一层第一保护层4、一层偏光层5、一层第二保护层6、一层触控电极层7,及一层表面保护层8。该分离层2可选用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具有离型效果的高分子材料。该粘着层3形成于该分离层2的表面,该分离层2可用于防止该粘着层3失去黏性,且该分离层2是可移除地与该粘着层3黏接。该第一保护层4形成于该粘着层3的表面,包括一个邻近该粘着层3的第一表面41,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表面41的第二表面42。该第一保护层4可选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三醋酸纤维素,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高分子材料。该偏光层5形成于该第二表面42,主要是由聚乙烯醇所构成,具有将光线进行筛选并使特定极性光线通过的特性。该第二保护层6形成于该偏光层5的表面,包括一个邻近该偏光层5的第三表面61,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三表面61的第四表面62。该第二保护层6同样可选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三醋酸纤维素,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高分子材料,且与该第一保护层4可为相同或不同。该触控电极层7形成于该第二表面42或第三表面61的其中任一表面,包括多条沿着一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且彼此无电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71、多条沿着一与该第一方向X成角度的第二方向Y排列且彼此无电连接的第二感应电极72,及多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71与第二感应电极72交接处的绝缘层(图未示),该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彼此垂直,所述第一感应电极71与第二感应电极72彼此成角度且无电连接。较佳地,所述第一感应电极71与第二感应电极72形成于该第三表面61,且构成材料是选自铟锡氧化物、纳米银丝、纳米碳管、导电高分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触控电极的偏光片结构,包含一层粘着层、一层第一保护层、一层偏光层、一层第二保护层,及一层触控电极层;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保护层形成于该粘着层的表面,包括一个与该粘着层粘接的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偏光层形成于该第二表面;该第二保护层形成于该偏光层的表面,包括一个邻近该偏光层的第三表面,及一个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该触控电极层至少形成于该第一保护层与该第二保护层的其中一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永鑫
申请(专利权)人: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