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8001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9:30
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涉及驱动电路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驱动电路,每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开关管和吸收电路,驱动光耦包括电源端和驱动电压输出端,电源端接启动电源,启动电源为驱动光耦供电,驱动光耦驱动开关管工作,该开关管闭合时产生的尖峰电压被吸收电路吸收,吸收电路接有电量储存电路,吸收电路吸收的电量转移至电量储存电路,电量储存电路的电压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启动电源连接,二极管阻止启动电源流入电量储存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吸收电路吸收的能量为驱动光耦供电,使得该开关管驱动电路不需要使用单独的开关电源,极大降低了吸收电路的损耗,同时也简化了驱动电源电路,节省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驱动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在开关电源等变换器领域,需要使用开关管来实现功率的变换。在开关管关闭时,电流突然变化,寄生电感会在开关管上产生尖峰电压,为避免开关管被尖峰电压击穿,通常要使用吸收电路吸收该尖峰电压,但吸收电路会产生损耗。另一方面,一些变换器中通常要求控制信号和功率电路隔离,这需要使用驱动光耦或驱动变压器,由于使用驱动变压器性能不如驱动光耦,使用驱动光耦的情况较多。驱动光耦只提供信号隔离,与开关管连接的部分需要提供独立的驱动电源。一般情况下,每一路隔离驱动需要一路独立的驱动电源。而且驱动电源彼此之间要隔离,这通常需要设计单独的多路输出开关电源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该开关管驱动电路不需要使用单独的开关电源,极大降低了吸收电路的损耗,同时也简化了驱动电源电路,节省了成本。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驱动电路,每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开关管和吸收电路,驱动光耦包括电源端和驱动电压输出端,所述电源端接启动电源,启动电源为驱动光耦供电,驱动光耦驱动开关管工作,该开关管闭合时产生的尖峰电压被吸收电路吸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电路接有电量储存电路,吸收电路吸收的电量转移至电量储存电路,所述电量储存电路的电压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所述启动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阻止启动电源流入电量储存电路。所述开关管驱动电路包括两个驱动电路,第一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U1、场效应管Q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D4、电容Cl、电容C2、电容C3和电感LI,第二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U2、场效应管Q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和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D9、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感L2,所述驱动光耦Ul的型号为HCPL3120,所述驱动光耦U2的型号为HCPL3120,所述驱动光耦Ul的A+引脚接互补驱动信号PW1,驱动光耦Ul的VCC引脚接启动电源VCC3,启动电源VCCl经电容C2接地,驱动光耦Ul的两个VO引脚经电阻R2接场效应管Ql的栅极,场效应管Ql的栅极经电阻R3接驱动光耦Ul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l的源极接驱动光耦Ul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容C4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和电感LI的一端,电感LI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电容Cl的正极和电源Vdc,电容C4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电源VCC4和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l的负极接地,电源VCC4接二极管Dl的正极,二极管Dl的负极接启动电源VCCl,所述驱动光耦U2的A+引脚接互补驱动信号PW2,驱动光耦U2的VCC引脚接二极管DlO的负极、电容C5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接VCC2,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驱动光耦Ul的两个VO引脚经电阻R5接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栅极经电阻R6接驱动光耦U2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驱动光耦U2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容C7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9的正极、电感L2的一端和地,电感L2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8的正极,二极管D8的负极接二极管D7的正极和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容C7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9的负极、电源VCC2和二极管D7的负极,电源VCC2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接二极管DlO的负极和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l的负极接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接启动电源VCC3。所述电感LI和电感L2为耦合电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吸收电路接有电量储存电路,吸收电路吸收的电量转移至电量储存电路,所述电量储存电路的电压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所述启动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阻止启动电源流入电量储存电路,将现有技术的吸收电路吸收的能量通过电阻消耗掉改为利用该能量为驱动光耦供电,使得该开关管驱动电路不需要使用单独的开关电源,极大降低了吸收电路的损耗,同时也简化了驱动电源电路,节省了成本。【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的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两个驱动电路,第一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U1、场效应管Q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D4、电容Cl、电容C2、电容C3和电感LI,第二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U2、场效应管Q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和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D9、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感L2,所述驱动光耦Ul的型号为HCPL3120,所述驱动光耦U2的型号为HCPL3120,所述驱动光耦Ul的A+引脚接互补驱动信号PW1,驱动光耦Ul的VCC引脚接启动电源VCC3,启动电源VCCl经电容C2接地,驱动光耦Ul的两个VO引脚经电阻R2接场效应管Ql的栅极,场效应管Ql的栅极经电阻R3接驱动光耦Ul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l的源极接驱动光耦Ul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容C4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和电感LI的一端,电感LI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电容Cl的正极和电源Vdc,电容C4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电源VCC4和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l的负极接地,电源VCC4接二极管Dl的正极,二极管Dl的负极接启动电源VCCl,所述驱动光耦U2的A+引脚接互补驱动信号PW2,驱动光耦U2的VCC引脚接二极管DlO的负极、电容C5的一端和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接VCC2,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驱动光耦Ul的两个VO引脚经电阻R5接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栅极经电阻R6接驱动光耦U2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驱动光耦U2的VEE引脚、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容C7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9的正极、电感L2的一端和地,电感L2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8的正极,二极管D8的负极接二极管D7的正极和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容C7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9的负极、电源VCC2和二极管D7的负极,电源VCC2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接二极管DlO的负极和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l的负极接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接启动电源VCC3。以上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由场效应管Ql和Q2组成的一个桥臂,可以通过增加桥臂数量组成全桥、三相半桥等变换电路。场效应管Ql的驱动电源要和场效应管Q2的驱动电源隔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管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驱动电路,每个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光耦、开关管和吸收电路,驱动光耦包括电源端和驱动电压输出端,所述电源端接启动电源,启动电源为驱动光耦供电,驱动光耦驱动开关管工作,该开关管闭合时产生的尖峰电压被吸收电路吸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电路接有电量储存电路,吸收电路吸收的电量转移至电量储存电路,所述电量储存电路的电压输出端通过二极管与所述启动电源连接,所述二极管阻止启动电源流入电量储存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书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