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换挡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226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用于机动车的动力换挡变速器(1),其具有主变速器和后置变速器,主变速器具有至少一个对于两个分变速器来说共同的主变速器输出轴,后置变速器具有输入轴,其固定地连接到后置变速器的第一行星式变速器元件上,后置变速器具有输出轴,其固定地连接到后置变速器的第二行星式变速器元件上,后置变速器的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能经由第四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联接到变速器壳体(14)上或能经由第五换挡元件联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出轴上,主变速器输出轴能经由第六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联接到后置变速器的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3)上,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能经由第四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联接到变速器壳体(14)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力换挡变速器及用于运行该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由DE 10 2007 047 671 Al公知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动力换挡变速器,该动力换挡变速器具有构造为双离合变速器的主变速器和接在该主变速器之后的、构造为行星式变速器的后置变速器。主变速器包括第一分变速器和第二分变速器,其中,第一摩擦锁合(reibschlUssig)的动力换挡离合器配属于第一分变速器的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而第二摩擦锁合动力换挡离合器配属于第二分变速器的独立的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构造为双离合变速器的主变速器的两个分变速器中的每个都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形状锁合(formschlilssig)的换挡元件。对于两个分变速器来说存在有共同的主变速器输出轴。构造为行星式变速器的后置变速器具有后置变速器输入轴和后置变速器输出轴。主变速器输出轴能经由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联接到后置变速器的第一行星式变速器元件上。后置变速器的第二行星式变速器元件固定地连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出轴上。后置变速器的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经由另外的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要么能联接到变速器壳体上要么能联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出轴上,并且能经由该另外的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联接到固定地连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出轴上的第二行星式变速器元件上。在由DE 10 2007 047 671 Al公知的动力换挡变速器中,构造为行星式变速器的后置变速器仅用于固定传动比,从而仅能提供非功率分流式的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动力换挡变速器及用于运行该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方法,在该动力换挡变速器中,除了使用非功率分流式的挡之外,也能使用叠加挡,并且因此能使用功率分流式的挡。该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动力换挡变速器来解决。根据本技术,一个或每个对于主变速器的两个分变速器来说是共同的主变速器输出轴能经由第六形状锁合换挡元件联接到后置变速器的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上,该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能经由第四形状锁合换挡元件联接到变速器壳体上。在根据本技术的后置变速器中,不仅可以使用或提供非功率分流式的挡,也可以使用或提供被称为叠加挡的功率分流式的挡。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动力换挡变速器提供了至少一个第一叠加挡,在第一叠加挡中,两个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是闭合的,以便在构成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出发经过第一分变速器到第一行星式变速器元件的第一力或力矩流路径的情况下,并且同时在构成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出发经过第二分变速器到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的第二力或力矩流路径的情况下进行引入(eintreiben),其中,在此第四换挡元件和第五换挡元件两个都是断开的。这样的叠加挡尤其适用于沿缓坡运行的载重车辆中,在该叠加挡中,两个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都是闭合的。优选地,动力换挡变速器提供至少一个第二叠加挡,在第二叠加挡中,仅其中一个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是闭合的,以便在构成从相应闭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出发经过第一分变速器到第一行星式变速器元件的第一力或力矩流路径的情况下,以及同时在构成从相应闭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出发经过第二分变速器到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的第二力或力矩流路径的情况下进行引入,其中,在此第四换挡元件和第五换挡元件两个都是断开的。一个或每个第二叠加挡都能够实现对挡间传动比间隔的精细分级,也就是当在后置变速器中激活高行驶级时,才如此。这样的精细的挡间传动比间隔尤其在以大致恒定的行驶速度的行驶的情况下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于是可以更精细地调整驱动机组转速,并且因此驱动机组可以在有利于降低油耗的运行点中运行。根据有利的改进方案,第五换挡元件是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在其中仅存在有两个形状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的这个改进方案中,可以提供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特别优选的且简单的构造和该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特别优选的工作原理。在权利要求7至13中公开了用于运行根据本技术的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方法。这些方法优选以彼此组合的方式用在根据本技术的动力换挡变速器上。【附图说明】由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说明得出优选的改进方案。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但并不局限于这些。其中: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示意图;图2示出针对图1的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第一换挡矩阵;图3示出针对图1的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第二换挡矩阵;图4示出针对图1的动力换挡变速器的第三换挡矩阵;并且图5示出针对图4的换挡矩阵的可动力换挡性矩阵。【具体实施方式】在这里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动力换挡变速器以及用于运行该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方法,也就是用于实现在动力换挡变速器的功率分流式的挡与非功率分流式的挡之间的动力换挡过程的方法,其中,功率分流式的挡也被称为叠加挡。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动力换挡变速器1,其包括构造为双离合变速器的主变速器2和接在主变速器2之后的、构造为行星式变速器的后置变速器3。动力换挡变速器I提供了驱动轴4以及从动轴5。机动车的驱动机组能联接到驱动轴4上。机动车的从动器能联接到从动轴5上。构造为双离合变速器的主变速器2提供了两个分变速器,也就是第一分变速器6和第二分变速器7。第一分变速器6提供了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8,第一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Kl配属于该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在第一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Kl闭合时,驱动轴4联接到第一分变速器6的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8上。此外,第一分变速器6还提供了多个第一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C、E、D。包括第二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A和B的第二分变速器7提供了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9,第二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K2配属于该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于是,当第二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挡离合器K2闭合时,输入轴4联接到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9上。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变速器2的两个分变速器6和7的两个主变速器输入轴8和9彼此共轴地延伸,其中,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9分区段地在外面同轴围绕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8。至少一个对于两个分变速器6、7来说是共同的主变速器输出轴10与主变速器2的两个分变速器6和7共同作用,其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存在有两个副轴,它们提供了这种主变速器输出轴10。实施为行星式变速器的后置变速器3具有后置变速器输入轴15,一个或每个主变速器输出轴10能经由第三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F联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入轴上。于是,当第三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F闭合时,主变速器输出轴10联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入轴15上。后置变速器输入轴15固定地连接到后置变速器3的第一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1上,也就是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到该后置变速器的太阳轮上。此外,后置变速器3还提供了后置变速器输出轴5,该后置变速器输出轴相应于动力换挡变速器I的从动轴5,其中,该从动轴,或者说后置变速器输出轴5固定地连接到后置变速器3的第二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2上,也就是在图1中连接到后置变速器3的行星架上。此外,后置变速器3来提供了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3,在图1的实施例中,该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指的是齿圈,其中,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依赖于两个另外的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L和H的换挡位置要么联接到变速器壳体14上,要么联接到后置变速器输出轴,或者说从动轴5上。于是,当第四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L闭合时,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3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机动车的动力换挡变速器(1),所述动力换挡变速器具有构造为双离合变速器的主变速器(2)和接在所述主变速器(2)之后的、构造为行星式变速器的后置变速器(3),其中,所述主变速器(2)具有第一分变速器(6)和第二分变速器(7),所述主变速器具有用于所述第一分变速器的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8)、用于所述第二分变速器的独立的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9)、所述第一分变速器(6)的至少一个第一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所述第二分变速器(7)的至少一个第二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配属于所述第一主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一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档离合器(K1)、配属于所述第二主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二摩擦锁合的动力换档离合器(K2)和至少一个对于两个分变速器来说共同的主变速器输出轴(10),其中,所述后置变速器(3)具有后置变速器输入轴(15),所述主变速器输出轴(10)能经由第三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F)联接到所述后置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所述后置变速器输入轴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后置变速器(3)的第一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1)上,其中,所述后置变速器(3)具有后置变速器输出轴(5),所述后置变速器输出轴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后置变速器(3)的第二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2)上,其中,所述后置变速器(3)的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3)能经由第四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L)联接到变速器壳体(14)上或能经由第五换挡元件(H)联接到所述两个其它的元件(11、12)中的一个上,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主变速器的两个分变速器共同的主变速器输出轴(10)能经由第六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G)联接到所述后置变速器的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13)上,所述第三行星式变速器元件能经由所述第四形状锁合的换挡元件联接到所述变速器壳体(14)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尼斯·卡尔滕巴赫
申请(专利权)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