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2114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散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水冷散热器由于结构件较多引起安装麻烦与密封性较差的技术问题。筒状体内一体成型有间隔壁并将筒状体内部划分为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第二容纳槽一端盖合有吸热板,导流板将第二容纳槽划分为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水泵中的马达安装在第一容纳槽内而磁性叶轮安装在第一内腔内,完成散热模组的组装,该散热模组结构件较少安装容易,相对于外部的密封性提高,让导热流体难以泄露。在马达驱动磁性叶轮转动时导热流体由筒状体的进水孔进入第二容纳槽内,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吸热板传递至导热流体后由出水孔流出并送至冷排,由冷排将导热流体由高温转换为低温,实现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散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水冷散热器通常包括散热模组及与散热模组管道连接的冷排,散热模组包括壳体、分别安装在壳体的相对两端上的隔板与吸热板、安装在隔板上的水泵,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孔与出水孔,壳体内填充有导热流体。导热流体在水泵的驱动下由进水孔进入壳体内部,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过吸热板传递至导热流体后由出水孔排出并送至冷排,由冷排将导热流体由高温转换为低温,实现散热。现有水冷散热器结构件较多,安装麻烦,相对于外部的密封性较差,导热流体容易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散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水冷散热器由于结构件较多引起安装麻烦与密封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冷散热器,包括散热模组及与所述散热模组管道连接的冷排,所述散热模组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筒状体及一体成型在所述筒状体内且沿该筒状体的轴向将该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的间隔壁;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盖合在所述第二容纳槽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端上的吸热板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的导流板,所述间隔壁、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内腔,所述导流板、所述吸热板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二内腔,所述导流板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通孔;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间隔壁上的水泵,所述水泵包括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马达、固定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且与所述马达同轴设置的枢接轴及容纳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且枢接在所述枢接轴上的磁性叶轮;所述筒状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内腔相连通的进水孔,所述筒状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的出水孔;所述第二容纳槽中填充有导热流体,所述导热流体于所述马达驱动所述磁性叶轮转动时由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第二内腔后由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内腔并由所述出水孔流出。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叶轮包括呈圆形的基板、沿周向分布在所述基板的面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上的若干叶片、于所述基板的靠近其轴心处沿所述筒状体的轴向延伸形成的第一环形壁及于所述基板的外缘上沿所述筒状体的轴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套设在所述枢接轴上且沿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伸入所述马达的内侧,所述第二环形壁环设在所述马达的外侧,每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导热流体朝远离所述基板的轴心的方向流动的第一流道,所述间隔壁与所述磁性叶轮相间隔且形成供所述导热流体环绕所述马达的内侧与外侧流动的第二流道。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每相邻两个所述叶片之间的位置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过孔。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导流板的对应于所述枢接轴的位置上。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的朝向所述吸热板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导热流体由所述第二内腔流向所述通孔的引导壁。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支撑臂,所述枢接轴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所述间隔壁上而该枢接轴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内腔设置有与所述磁性叶轮的外轮廓相适配的渐开线侧壁,且该渐开线侧壁与所述出水孔相接。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吸热板之间且用于吸收所述导热流体于受热时产生的膨胀压力的弹性垫。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两个分别转动安装在所述进水孔与所述出水孔上的接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孔与所述出水孔平齐设置在所述筒状体上,所述导流板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水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缺口。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筒状体内一体成型有间隔壁并将筒状体内部划分为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第二容纳槽远离第一容纳槽的一端盖合有吸热板,导流板将第二容纳槽划分为第一内腔与第二内腔,水泵中的马达安装在第一容纳槽内而磁性叶轮安装在第一内腔内,完成散热模组的组装,该散热模组结构件较少,安装容易,相对于外部的密封性提高,让导热流体难以泄露。在马达驱动磁性叶轮转动时导热流体由筒状体的进水孔进入第二容纳槽内,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吸热板传递至导热流体后由出水孔流出并送至冷排,由冷排将导热流体由高温转换为低温,实现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冷散热器的立体装配图。图2是图1的水冷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的水冷散热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的水冷散热器的沿A-A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1的水冷散热器的沿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冷散热器,包括散热模组及与所述散热模组管道(图未示)连接的冷排(图未示),所述散热模组包括安装座10,所述安装座10包括筒状体11及一体成型在所述筒状体11内且沿该筒状体11的轴向将该筒状体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容纳槽13与第二容纳槽14的间隔壁12 ;请同时参阅图4,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盖合在所述第二容纳槽14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13的一端上的吸热板20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槽14内的导流板30,所述间隔壁12、所述导流板30与所述筒状体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内腔141,所述导流板30、所述吸热板20与所述筒状体11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二内腔142,请同时参阅图2,所述导流板30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腔141与所述第二内腔142的通孔31 ;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间隔壁12上的水泵40,所述水泵40包括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槽13内的马达41、固定在所述第一内腔141中且与所述马达41同轴设置的枢接轴42及容纳在所述第一内腔141中且枢接在所述枢接轴42上的磁性叶轮43 ;所述筒状体1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内腔142相连通的进水孔111,所述筒状体1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141相连通的出水孔112 ;所述第二容纳槽14中填充有导热流体,所述导热流体于所述马达41驱动所述磁性叶轮43转动时由所述进水孔111进入所述第二内腔142后由所述通孔31进入所述第一内腔141并由所述出水孔112流出。筒状体11内一体成型有间隔壁12并将筒状体11内部划分为第一容纳槽13与第二容纳槽14,第二容纳槽14远离第一容纳槽13的一端盖合有吸热板20,导流板30将第二容纳槽14划分为第一内腔141与第二内腔142,水泵40中的马达41安装在第一容纳槽13内而磁性叶轮43安装在第一内腔141内,完成散热模组的组装,该散热模组结构件较少,安装容易,相对于外部的密封性提高,让导热流体难以泄露。在马达41驱动磁性叶轮43转动时导热流体由筒状体11的进水孔111进入第二容纳槽14内,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吸热板20传递至导热流体后由出水孔112流出并送至冷排,由冷排将导热流体由高温转换为低温,实现散热。具体地,请同时参阅图3,马达41包括铁芯411及绕设在铁芯411上的绕组412,马达41大致呈环状,第一容纳槽13呈环状,马达41可容纳在第一容纳槽13内并固定在一安装板413上,该安装板413盖合于第一容纳槽13外。请同时参阅图2、图4,吸热板20包括呈板状且与发热器件贴合的本体21及设置在本体21上的若干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模组及与所述散热模组管道连接的冷排,所述散热模组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筒状体及一体成型在所述筒状体内且沿该筒状体的轴向将该筒状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的间隔壁;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盖合在所述第二容纳槽的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端上的吸热板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的导流板,所述间隔壁、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内腔,所述导流板、所述吸热板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二内腔,所述导流板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的通孔;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间隔壁上的水泵,所述水泵包括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马达、固定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且与所述马达同轴设置的枢接轴及容纳在所述第一内腔中且枢接在所述枢接轴上的磁性叶轮;所述筒状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内腔相连通的进水孔,所述筒状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相连通的出水孔;所述第二容纳槽中填充有导热流体,所述导热流体于所述马达驱动所述磁性叶轮转动时由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第二内腔后由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内腔并由所述出水孔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景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