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9664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9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在用于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且可以实现薄型化的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片,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和存在于所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平均厚度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且可以用作导光膜。所述凹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可以为1μm以上10μm以下。背面平均界面中的所述凹部的平均径(D)可以为10μm以上50μ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技术介绍
关于液晶显示装置,普及的是从背面照射液晶层使其发光的背光方式,边缘光型、正下方型等的背光单元被装备在液晶层的下面侧。该边缘光型背光单元I1通常如图6 (a)所示,具备:在顶板116的表面配设的反射片115、在该反射片115的表面配设的导光片111、在该导光片111的表面配设的光学片112以及朝向该导光片1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17 (参照日本特开2010-177130号公报)。在该图6(a)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110中,光源117照射并入射到导光片111的光,在导光片111内传播。该传播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片111的背面射出并被反射片115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片111。具备这样的液晶显示部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了提高其携带性、便利性,要求薄型化以及轻量化,与此相伴随,液晶显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别是在壳体的最厚部为21_以下的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中,希望液晶显示部的厚度为4mm?5mm左右,对于组装入液晶显示部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要求更高的薄型化。在这样的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除了图6(a)所示的具有在导光片111的背面配设的反射片115的背光单元之外,如图6(b)所示,也提出了通过不使用图6(a)这样的反射片115而实现了薄型化的背光单元。该图6(b)所示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0,具备:金属制的顶板216、在该顶板216的表面层叠的导光片211、在该导光片211的表面层叠的光学片212、和朝向该导光片211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217。顶板216的表面被研磨成镜面,具有作为反射面216a的功能。此外,光源217射出并入射到导光片211的光,在导光片211内传播,该传播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片211的背面射出,在顶板216的表面的反射面216a被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片211。如此,如图6(b)所示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0,通过顶板216的表面成为反射面216a,则该反射面216a会替代图6(a)的反射片115。因此,这样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210,通过不需要反射片115来促进薄型化。另外,在这样的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中,也存在使用平均厚度为600 μπι以下的导光片(导光膜)作为导光片而薄型化得到进一步实现的背光单元。【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71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发现使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时会发生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匀的不良情形(亮度不均)。对于该不良情形的原因,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潜心研宄,结果发现导光片的背面与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的表面贴紧(粘附),由于光入射到该贴紧部分而产生亮度不均。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用于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的情况下会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且可以实现薄型化的导光片。另夕卜,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同时实现薄型化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导光片,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其特征在于,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和存在于上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该导光片由于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因此可以使入射到这些凹部的光线向表面侧散射。因此,该导光片通过将多个凹部形成于所需的位置并通过这些凹部使入射光散射,可以使光线从表面侧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该导光片由于具有存在于上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所以该导光片和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等通过多个隆起部以散点状抵接,可以防止该导光片的背面和反射片、顶板等的贴紧。因此,该导光片可以防止光线入射到这样的贴紧部而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没有必要在背面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进而,该导光片通过上述隆起部存在于上述凹部的周围,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以及凹部附近的贴紧,可以很好地防止通过该凹部散射的光线导致的亮度不均。关于该导光片,平均厚度为100 μπι以上600 μπι以下,可以用作导光膜。由此,可以很好地用于超薄型的携带型终端的背光单元。作为上述凹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深度(L),优选I μπι以上10 μπι以下。由此,入射到上述凹部的光朝向导光片的表面散射,确实可靠地从导光片的表面射出。另外,深度比较浅,为10 μπι以下,所以可以将导光片薄膜化,可以用作导光膜。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上述凹部的平均径(D),优选10 μπι以上50 μπι以下。由此,入射到上述凹部的光被确实可靠地散射,很好地从该导光片的整个表面射出。作为上述隆起部的自背面平均界面的平均高度(H),优选0.1 μπι以上5 μπι以下。由此,可以提高凹部以及凹部附近的粘附防止性,并且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被凹部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另外,通过该构成,可以抑制由于与上述隆起部的抵接而导致反射片、顶板的表面受到损伤。关于该导光片,上述隆起部按照包围上述凹部的方式形成为俯视下大致圆环状即可。另外,作为背面平均界面中的上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优选I μπι以上10 μπι以下。如此通过将上述隆起部形成为俯视下大致圆环状,从上述凹部来看,在背面平均界面的任意方向都有上述凸部存在,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称性。因此,通过上述凹部可以不因光的入射方向而很好地将光散射。另外,通过使上述隆起部的平均宽度(W)为上述范围内,可以将导光片背面与反射板表面相接的隆起部的面积控制得较小,同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粘附,所以难以产生亮度不均。作为上述隆起部的平均高度(H)相对于平均宽度(W)的高度比(H/W),优选0.05以上0.5以下。由此,可以提高粘附防止性以及在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表面的损伤防止性。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即可。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且折射率高,因此在该导光片的表背面容易发生全反射,可以使光线高效传播。另外,聚碳酸酯系树脂具有耐热性,因此难以产生光源的发热导致的劣化等。进而,聚碳酸酯系树脂与丙烯酸系树脂等相比吸水性更小,尺寸稳定性高。因此,通过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主成分,可以抑制经年劣化。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具备:具有上述构成的导光片、和向该导光片的端面照射光的光源。该背光单元由于具备该导光片,可以使入射到在该导光片的背面形成的多个凹部的光线向表面侧散射。因此,关于该背光单元,通过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中将多个凹部形成于所需的位置,并通过这些凹部使入射光散射,可以使光线从表面侧大致均匀地射出。另外,该背光单元由于具有存在于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所以该导光片和在该导光片的背面侧配设的反射片、顶板等通过多个隆起部以散点状抵接,可以防止该导光片的背面和反射片、顶板等的贴紧。因此,该背光单元可以防止光线入射到这样的贴紧部而产生亮度不均,而且没有必要在背面另外设置粘附防止层,所以可以促进薄型化。进而,该背光单元通过使在该导光片的背面形成的上述隆起部存在于上述凹部的周围,可以确实可靠地防止凹部以及凹部附近的贴紧,可以很好地防止通过该凹部散射的光线所导致的亮度不均。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导光片、背光单元以及携带型终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片,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的边缘光型的背光单元用导光片,其中,在背面具有向表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和存在于所述多个凹部的周围且向背面侧突出的多个隆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嶋宏纪原田贤一
申请(专利权)人:惠和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