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升降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4164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2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升降轮,滚轮设置在壳体下部底端,导向轴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曲臂组的上端通过弹簧连接在导向轴上,曲臂组的下端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穿出壳体的下部侧壁;曲臂组包括有第一曲臂、第二曲臂和第三曲臂,曲臂组之间的曲臂顺序活动相连,第一曲臂上端连接在弹簧上,第三曲臂下端与推杆相连接。主要用于解决在发动机的运输过程中承载小车的承重问题,当不需要使用承载小车时,需要将自动升降轮收回;在承载小车的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加承重能力,将自动升降轮放下,增加受力面积,进而承重能力提高,自动升降轮的设计不会占用发动机存储仓内部的使用空间,需要时自动放下,使用方便,保证运输过程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运输储罐用自动升降轮,辅助运输发动机设备。
技术介绍
发动机在动力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发动机经常需要运输;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发动机的外壳生锈,通常需要在发动机的外部涂抹大量的油脂,隔离空气,进而达到防锈的目的。由于涂抹了大量的油脂,在发动机的使用前期首先需要进行清洗操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较高,对于短时间内需要使用的发动机造成不便,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发动机运输罐,方便发动机的运输,在罐体内使用可以移动的小车,小车采用四轮结构,但是由于发动机重量较重,体积大,对移动小车的运输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发动机运输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宄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自动升降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发动机运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自动升降轮,提高承重能力,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自动升降轮,包括有曲臂组、弹簧、导向轴、推杆、壳体和滚轮,所述滚轮设置在壳体下部底端,导向轴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曲臂组的上端通过弹簧连接在导向轴上,曲臂组的下端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穿出壳体的下部侧壁;曲臂组包括有第一曲臂、第二曲臂和第三曲臂,曲臂组之间的曲臂顺序活动相连,第一曲臂上端连接在弹簧上,第三曲臂下端与推杆相连接。更进一步的,前述的自动升降轮,所述第二曲臂包含多根曲杆,在任意曲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导向槽。更进一步的,前述的自动升降轮,还包括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两组对称的设置在壳体底部,所述滚轮固定在安装板之间。更进一步的,前述的自动升降轮,所述导向轴为两根,上下平行设置,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在下部导向轴上。更进一步的,前述的自动升降轮,所述弹簧为两根,沿竖直方向左右平行设置,分别与所述导向轴相连接。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自动升降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自动升降轮主要用于解决在发动机的运输过程中承载小车的承重问题,当不需要使用承载小车时,需要将自动升降轮收回;在承载小车的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加承重能力,将自动升降轮放下,增加受力面积,进而承重能力提高,自动升降轮的设计不会占用发动机存储仓内部的使用空间,需要时自动放下,使用方便,保证运输过程顺利进行。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动升降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动升降轮的主视图;图3为图2沿A-A方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自动升降轮的左视图;图5为图4沿B-B方向剖视图;图中标记含义:1.导向槽,2.固定轴,3.安装板,4.弹簧,5.第一曲臂,6.第二曲臂,7.第三曲臂,8.导向轴,9.推杆,10.壳体,11.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5所示为本技术自动升降轮结构示意图,包括有导向槽1、固定轴2、安装板3、弹簧4、第一曲臂5、第二曲臂6、第三曲臂7、导向轴8、推杆9、壳体10和滚轮11。本技术的自动升降轮,包括有一呈长方形结构的壳体10,壳体10的顶部为圆形结构,在壳体10内的上部位置设置有导向轴8,与导向轴8位置相对应的壳体10外部分别设置有固定轴2。其中导向轴8为两根,上下互相平行设置。下部导向轴8的中间位置左右对称的分别连接有两根弹簧4,弹簧4的下部连接有曲臂组,曲臂组包括有第一曲臂5、第二曲臂6和第三曲臂7,曲臂互相之间顺序连接,第一曲臂5铰链连接在弹簧4的底端,第二曲臂6由多根曲杆组成,优选为三根曲杆组成,在中间曲杆位置设置有导向槽1,与其相连的曲杆可以沿导向槽I滑动,第二曲臂6的下部连接第三曲臂7,第三曲臂7另一端与推杆9相连,推杆9自由端穿过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外部。在壳体10的下部左右对称的设置有安装板3,在两组安装板3之间设置有滚轮Ilo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升降轮放下时,只需要将推杆9向壳体10内部推,此时,第三曲臂7向上运动,带动第二曲臂6内的曲杆沿导向槽I滑动,弹簧4被放松,升降轮下降;相反的,当升降轮需要收缩时,只需要将推杆9向外拉,曲臂组的动作过程与下降过程相反。采用本技术结构的自动升降轮,实现了在运输发动机过程中保证承载小车有更好的承重能力,运输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可以顺利地进行。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自动升降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曲臂组、弹簧(4)、导向轴(8)、推杆(9)、壳体(10)和滚轮(11), 所述滚轮(11)设置在壳体(10)下部底端,导向轴(8)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部,曲臂组的上端通过弹簧(4)连接在导向轴(8)上,曲臂组的下端连接有推杆(9),所述推杆(9) 一端穿出壳体(10)的下部侧壁; 曲臂组包括有第一曲臂(5)、第二曲臂(6)和第三曲臂(7),曲臂组之间的曲臂顺序活动相连,第一曲臂(5)上端连接在弹簧(4)上,第三曲臂(7)下端与推杆(9)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臂(6)包含多根曲杆,在任意曲杆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导向槽(I)。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两组对称的设置在壳体(10)底部,所述滚轮(11)固定在安装板(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轴(8)为两根,上下平行设置,所述弹簧(4)的一端连接在下部导向轴(8)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升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4)为两根,沿竖直方向左右平行设置,分别与所述导向轴(8)相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自动升降轮,滚轮设置在壳体下部底端,导向轴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曲臂组的上端通过弹簧连接在导向轴上,曲臂组的下端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穿出壳体的下部侧壁;曲臂组包括有第一曲臂、第二曲臂和第三曲臂,曲臂组之间的曲臂顺序活动相连,第一曲臂上端连接在弹簧上,第三曲臂下端与推杆相连接。主要用于解决在发动机的运输过程中承载小车的承重问题,当不需要使用承载小车时,需要将自动升降轮收回;在承载小车的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加承重能力,将自动升降轮放下,增加受力面积,进而承重能力提高,自动升降轮的设计不会占用发动机存储仓内部的使用空间,需要时自动放下,使用方便,保证运输过程顺利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升降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曲臂组、弹簧(4)、导向轴(8)、推杆(9)、壳体(10)和滚轮(11),所述滚轮(11)设置在壳体(10)下部底端,导向轴(8)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部,曲臂组的上端通过弹簧(4)连接在导向轴(8)上,曲臂组的下端连接有推杆(9),所述推杆(9)一端穿出壳体(10)的下部侧壁;曲臂组包括有第一曲臂(5)、第二曲臂(6)和第三曲臂(7),曲臂组之间的曲臂顺序活动相连,第一曲臂(5)上端连接在弹簧(4)上,第三曲臂(7)下端与推杆(9)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中法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百亿达尔轨道客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