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17627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3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耳机连接器,其绝缘壳体具有第一、二端部,自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凹设有插槽;第一、二端部外侧面分别套设有第一、二金属壳;绝缘壳体的第一端部内朝向插槽开设有收容腔,收容腔朝向插槽和第一金属壳分别形成有第一、二连通槽,收容腔内隐藏式设置有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包括有端子本体、第一弹性臂、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第一接触端穿过第一连通槽并凸露于插槽内,第二接触端穿过第二连通槽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上,当插头插入插槽内后,插头外壁抵接于第一接触端,实现接地连接;其第一、二金属壳的设置,有效增强了耳机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接地端子的隐藏式设置及其与插头的接触方式,提高了接地端子保持力及接触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强度好、接地端子保持力及接触稳定性佳的耳机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一些带音讯输出的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通常设置有可供连接耳机插头的耳机连接器;传统的耳机连接器(即耳机插座)包括有绝缘壳体和设置于绝缘壳体内的若干接触端子(如接地端子、左声道端子、右声道端子、麦克风端子),该绝缘壳体内设置有供耳机插头插接的插槽,其接触端子露于插槽内壁;将耳机插头插入耳机插座内后,耳机插头外壁相应紧配于耳机插座的各接触端子,以实现彼此电性连接。在多次插接使用过程中,其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等问题,还有,传统的耳机插座其仅由绝缘壳体作为支撑框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结构强度不够,容易出现损坏、变形等现象,这些严重影响接触稳定性,尤其是靠近插槽开口处的接地端子,更易出现前述变形现象,其接触稳定性更是成为业内难题,局限了耳机信号干扰方面的改善。因此,需要研宄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连接器,其有效增强了耳机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尤其是通过插头抵接方式实现接地,提高了接地端子保持力及接触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耳机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和设置于绝缘壳体内的若干接触端子,该绝缘壳体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自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凹设形成有供耳机插头插接的插槽,该第一端部形成有插槽开口 ;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外侧面分别相应套设有第一金属壳、第二金属壳,以及,该绝缘壳体的第一端部内朝向插槽开设有收容腔,该收容腔朝向插槽和第一金属壳分别相应形成有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该收容腔内隐藏式设置有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包括有端子本体、第一弹性臂、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该第一弹性臂连接于端子本体上,该第一接触端设置于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并朝向插槽设置,该第二接触端连接于端子本体上并朝向第一金属壳设置,该第一接触端穿过第一连通槽并凸露于插槽内,该第二接触端穿过第二连通槽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本体上一体连接有第二弹性臂,前述第二接触端设置于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接触端通过激光点焊于第一金属壳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本体上一体冲裁形成有朝向绝缘壳体凸设的限位弹片,该绝缘壳体的收容腔内壁进一步凹设有限位凹腔,该限位弹片卡入限位凹腔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接触端为凸包结构,其凸包周缘呈逐渐远离插槽的过渡弧形面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及第四延伸部;其中,该第一延伸部自端子本体一体朝向插槽斜向延伸设置,其延伸末端面为自右往左斜向下延伸的第一斜面;前述第二延伸部自第一斜面处弯折延伸而成,且该第二延伸部相对端子本体形成的夹角小于第一延伸部相对端子本体形成的夹角,该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末端面为自右往左斜向下延伸的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彼此不平行;该第三延伸部自第二斜面处弯折延伸而成,且该第三延伸部相对端子本体形成的夹角小于第二延伸部相对端子本体形成的夹角,该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末端面为自右往左斜向下延伸的第三斜面;该第四延伸部自第三斜面处反向弯折并一体延伸而成,该第四延伸部及其弯折部位整体呈自右往左向下倾斜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部的顶壁后段部位呈斜向下的斜面,前述收容腔于该斜面上形成有顶部开口,前述接地端子自该顶部开口嵌入收容腔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收容腔于第一端部的后壁亦形成有后部开口,前述接地端子自该后部开口嵌入收容腔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二金属壳均具有顶壁、底壁及左、右侧壁,其顶壁由左、右侧壁相向弯折对接拼合而成,其拼合部位通过激光点焊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金属壳的顶壁上开设有若干限位槽,前述绝缘壳体的第一端部相应凸设有若干限位凸部,该限位凸部嵌入相应限位槽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于绝缘壳体的第一、二端部外侧分别相应套设第一、二金属壳,从而有效增强了耳机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将接地端子隐藏式设置于绝缘壳体的收容腔内,其第一接触端穿过第一连通槽并凸露于插槽内,其第二接触端穿过第二连通槽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上,当插头插入插槽内后,插头外壁抵接于第一接触端,实现接地连接,提高了接地端子保持力及接触稳定性。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图3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图;图6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进一步分解结构示图;图7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中接地端子的结构示图;图8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中接地端子的另一结构示图;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耳机插头插接于该耳机连接器内的应用示图;图10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图11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图12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图13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图;图14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中接地端子的结构示图;图15是本技术之第三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图16是本技术之第三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图17是本技术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图;图18是本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中接地端子的结构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绝缘壳体11、第一端部12、第二端部13、插槽14、收容腔141、第一连通槽142、第二连通槽15、限位凸部16、限位凹腔17、顶部开口18、后部开口20、第一金属壳21、限位槽22、引脚30、第二金属壳40、接地端子41、端子本体42、第一弹性臂421、第一延伸部422、第二延伸部423、第三延伸部424、第四延伸部43、第一接触端44、第二弹性臂45、第二接触端46、限位弹片44'、第二弹性臂45'、第二接触端46'、限位弹片A、激光点焊部位100、耳机连接器200、耳机插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1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三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该三种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相同,其包括有绝缘壳体10和设置于绝缘壳体10内的若干接触端子,该绝缘壳体10具有第一端部11及第二端部12,自第一端部11朝向第二端部12凹设形成有供耳机插头200插接的插槽13,该第一端部11形成有插槽开口。该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外侧面分别相应套设有第一金属壳20、第二金属壳30,以及,该绝缘壳体10的第一端部11内朝向插槽13开设有收容腔14,该收容腔14朝向插槽13和第一金属壳20分别相应形成有第一连通槽141、第二连通槽142,该收容腔14内隐藏式设置有接地端子40,该接地端子40包括有端子本体41、第一弹性臂42、第一接触端43及第二接触端45,该第一弹性臂42连接于端子本体41上,该第一接触端43设置于第一弹性臂42的自由端并朝向插槽13设置,该第二接触端45连接于端子本体41上并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机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和设置于绝缘壳体内的若干接触端子,该绝缘壳体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自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凹设形成有供耳机插头插接的插槽,该第一端部形成有插槽开口,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外侧面分别相应套设有第一金属壳、第二金属壳,以及,该绝缘壳体的第一端部内朝向插槽开设有收容腔,该收容腔朝向插槽和第一金属壳分别相应形成有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该收容腔内隐藏式设置有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包括有端子本体、第一弹性臂、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该第一弹性臂连接于端子本体上,该第一接触端设置于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并朝向插槽设置,该第二接触端连接于端子本体上并朝向第一金属壳设置,该第一接触端穿过第一连通槽并凸露于插槽内,该第二接触端穿过第二连通槽连接于第一金属壳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望全陈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山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