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昌雄专利>正文

一种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0051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0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绝缘的壳体、固定在壳体内的自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自锁导电片包括用于锁住导线的自锁端和用于与另一自锁导电片接触导电的接触端,所述壳体内包括容纳自锁端的锁线腔,锁线腔一侧设有进线孔,锁线腔的另一侧设有上下排列设置的半包壳和插接块,半包壳和插接块之间形成尺寸略大于插接块的插接腔,所述接触端位于插接块朝向半包壳的一面上,所述接触端的末端为弹性突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端子,尤其涉及一种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传统的对接的电连接端子分公母两个连接端子,需要用两套模具制造,安装时需要找出公母来配套安装,既要有足够的注意力,又耗费时间,生产和安装成本高;传统的对接连接端子铜夹通常是一个弹性活动片和一块导电片配合而成,针对对导线拉拔阻力的提高而作出的设计会导致插线的阻力增大,而针对插线阻力的减小而作出的设计又会导致对导线的拉拔阻力的降低,且为了保证足够的拉拔阻力,体积会较大,难以适用于较小电子器件内;传统的对接连接端子铜夹容易产生导线插进太深导致对接连接端子间的连接受阻,导线插太深后也容易出现导线有效长度变短导致对接连接端子间不能靠近连接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研制了一种改进的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有效解决传统的对接的电连接端子分公母两个连接端子,导致的需要用两套模具制造、安装时需要找出公母来配套安装、既要有足够的注意力、又耗费时间、生产和安装成本高的问题;有效解决传统的对接连接端子铜夹通常是一个弹性活动片和一块导电片配合而成,导致的针对对导线拉拔阻力的提高而作出的设计会导致插线的阻力增大、针对插线阻力的减小而作出的设计又会导致对导线的拉拔阻力的降低、为了保证足够的拉拔阻力导致体积会较大、难以适用于较小电子器件内的问题;有效解决传统的对接连接端子铜夹容易产生导线插进太深导致对接连接端子间的连接受阻、容易出现导线有效长度变短导致对接连接端子间不能靠近连接的冋题。本技术要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包括绝缘的壳体1、固定在壳体I内的自锁导电片2,其特征在于:自锁导电片2包括用于锁住导线的自锁端21和用于与另一自锁导电片接触导电的接触端22,所述壳体I内包括容纳自锁端21的锁线腔31,锁线腔31 —侧设有进线孔4,锁线腔31的另一侧设有上下排列设置的半包壳5和插接块6,半包壳5和插接块6之间形成尺寸略大于插接块6的插接腔32,所述接触端22位于插接块6朝向半包壳5的一面上,所述接触端22的末端为弹性突起23ο所述半包壳5朝向插接块6的一面设有导向槽71,所述插接块6背向半包壳5的一面设有与导向槽71形状相匹配的导向条72。所述壳体I表面设有防滑纹8。所述防滑纹8设于靠近进线孔4的壳体I表面。所述自锁导电片2为互不接触的两块以上。所述锁线腔31为互相隔离的两个以上,且锁线腔31的数量与自锁导电片2相同。所述自锁端21包括基体、以及基体上方相互对称的第一弹片24和第二弹片25,第一弹片24包括相连的第一弹性活动端241和第一固定端242,第二弹片25包括相连的第二弹性活动端251和第二固定端252,所述第一固定端242和第二固定端252分别固定在基体上,所述第一弹性活动端241与第二弹性活动端251相互靠近呈V形。所述自锁导电片2上方还设有位于弹性突起23和第一弹片24、第二弹片25之间的阻挡板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该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包括绝缘的壳体、固定在壳体内的自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自锁导电片包括用于锁住导线的自锁端和用于与另一自锁导电片接触导电的接触端,所述壳体内包括容纳自锁端的锁线腔,锁线腔一侧设有进线孔,锁线腔的另一侧设有上下排列设置的半包壳和插接块,半包壳和插接块之间形成尺寸略大于插接块的插接腔,所述接触端位于插接块朝向半包壳的一面上,所述接触端的末端为弹性突起,只需要在每条导线上设置本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将导线插入自锁端,将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插接块插入另一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插接腔,插接块由另一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插接块和半包壳夹持,此时另一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插接块也会由上述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插接块和半包壳夹持,自锁导电片的接触端就能与另一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自锁导电片的接触端接触,弹性突起与另一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的弹性突起相挤压扣接,实现连接端子的导电和固定,生产和安装成本低,方便快捷;所述自锁端包括基体、以及基体上方相互对称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一弹片包括相连的第一弹性活动端和第一固定端,第二弹片包括相连的第二弹性活动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分别固定在基体上,所述第一弹性活动端与第二弹性活动端相互靠近呈V形。使用时,导线插进锁线腔内的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之间,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由于弹性而将导线锁住,如果拉拔导线,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同时阻挡卡住导线,产生插线容易拔线难的优良效果,在保证足够的拉拔阻力下体积能制造得较小,能应用到较小的电子器件内;所述自锁导电片上方还设有位于弹性突起和第一弹片、第二弹片之间的阻挡板,阻挡板的设置能防止导线插得太深,以便对接连接端子的连接,同时也让导线控制在固定长度,以免导线插入对接连接端子内太深后有效长度变短而导致的对接连接端子间难以靠近连接。这样能有效解决传统的对接的电连接端子分公母两个连接端子,导致的需要用两套模具制造、安装时需要找出公母来配套安装、既要有足够的注意力、又耗费时间、生产和安装成本高的问题;有效解决传统的对接连接端子铜夹通常是一个弹性活动片和一块导电片配合而成,导致的针对对导线拉拔阻力的提高而作出的设计会导致插线的阻力增大、针对插线阻力的减小而作出的设计又会导致对导线的拉拔阻力的降低、为了保证足够的拉拔阻力导致体积会较大、难以适用于较小电子器件内的问题;有效解决传统的对接连接端子铜夹容易产生导线插进太深导致对接连接端子间的连接受阻、容易出现导线有效长度变短导致对接连接端子间不能靠近连接的问题。并且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美观耐用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轴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两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插接时的内部连接关系图。图5为图4 A处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两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插接时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两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插接时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自锁导电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水平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垂直剖视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两个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插接时的内部连接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6,包括绝缘的壳体1、固定在壳体I内的自锁导电片2,其特征在于:自锁导电片2包括用于锁住导线的自锁端21和用于与另一自锁导电片接触导电的接触端22,所述壳体I内包括容纳自锁端21的锁线腔31,锁线腔31 —侧设有进线孔4,锁线腔31的另一侧设有上下排列设置的半包壳5和插接块6,半包壳5和插接块6之间形成尺寸略大于插接块6的插接腔32,所述接触端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锁无公母对接连接端子,包括绝缘的壳体(1)、固定在壳体(1)内的自锁导电片(2),其特征在于:自锁导电片(2)包括用于锁住导线的自锁端(21)和用于与另一自锁导电片接触导电的接触端(22),所述壳体(1)内包括容纳自锁端(21)的锁线腔(31),锁线腔(31)一侧设有进线孔(4),锁线腔(31)的另一侧设有上下排列设置的半包壳(5)和插接块(6),半包壳(5)和插接块(6)之间形成尺寸略大于插接块(6)的插接腔(32),所述接触端(22)位于插接块(6)朝向半包壳(5)的一面上,所述接触端(22)的末端为弹性突起(2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昌雄
申请(专利权)人:潘昌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