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与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3408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导光板包括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入光面、相对于入光面的相对面、第一侧面、相对于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多个端面微结构与多个条状微结构。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侧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连接入光面与相对面。第二侧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连接入光面与相对面。这些端面微结构设于入光面。这些条状微结构仅设于第一表面上之分别靠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两侧,其中每一条状微结构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往靠近相对面的一端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可同时解决光源模块的热点现象及侧边亮线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可提供具有良好均匀性的面光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与光学模块,且特别关于一种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技术的演进,在现有技术中配置于导光板的侧面之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已可被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发光条(light bar)所取代。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使用寿命长、低功率消耗、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因此采用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光源模块的性能与使用寿命也得以提升。 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束具有指向性,因此导光板之靠近发光二极管的区域中,位于发光二极管的光轴附近(即正对发光二极管处)所接收到的光束较多而形成亮区,而远离发光二极管的光轴处(即斜对发光二极管处)所接收到的光束较少而形成暗区,此即热点(hot spot)现象。 此外,由于目前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功率越作越大,因此光源模块中所采用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可以越来越少。如此一来,相邻两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距便越来越大,这容易使得暗区的面积越来越大,进而使得热点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热点现象,而在导光板的入光面设计端面微结构以增加光束的发散角时,却容易使光束从导光板的侧面射出导光板,而此光束会被位于导光板侧面的边框反射回导光板,进而使此光束从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靠近侧面的区域出射。如此一来,从出光面中靠近相对两侧面的区域出射的光束之强度会过强,而导致光源模块所形成的面光源具有侧边亮线的不均匀现象。 日本专利公开第2012243422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第1576910A号均揭露一种出光面及入光面皆具有凹凸结构的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I226480号揭露一种具有配置于射出面一侧的棱柱突起的导光板。中国台湾 专利第M350026号揭露一种具有柱状透镜并搭配微扩散结构的导光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可同时解决光源模块的热点现象及侧边亮线现象。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可提供具有良好均匀性的面光源。 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入光面、一相对面、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多个端面微结构及多个条状微结构。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且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面相对于入光面,且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侧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连接入光面与相对面。第二侧面相对于第一侧面,其中第二侧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连接入光面与相对面。这些端面微结构设于入光面,且这些条状微结构仅设于第一表面上之分别靠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两侧。每一条状微结构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往靠近相对面的一端延伸,且这些条状微结构从靠近第一侧面的一侧往第二侧面的方向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第一条状微结构与第二条状微结构之间的区域为平面,且入光面旁用于设置多个发光元件。这些发光元件仅设置于第一条状微结构与第二条状微结构之间的区域。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上述的导光板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发光元件用于发出一光束,且光束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条状微结构为一柱状棱镜结构或一柱状透镜结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从靠近第一侧面处往第二侧面处递增,且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从靠近第二侧面处 往第一侧面处递增。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从靠近第一侧面处往第二侧面处递减,且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第二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从靠近第二侧面处往第一侧面处递减。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条状微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从靠近入光面处往相对面处递减。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平均高度从靠近第一侧面处往第二侧面处递增,且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平均高度从靠近第二侧面处往第一侧面处递增。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端面微结构从靠近第一表面的一端往靠近第二表面的一端延伸,且这些端面微结构从靠近第一侧面的一侧往靠近第二侧面的一侧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第一条状微结构与第二条状微结构之间的区域为平面,且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多个。这些发光元件仅设置于第一条状微结构与第二条状微结构之间的区域。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多个,这些发光元件在入光面旁从靠近第一侧面的一侧往靠近第二侧面的一侧排列,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中之最远离第一侧面者之远离第一侧面的一侧边落在一第一参考平面上,这些发光元件中之最靠近第一侧面者的一第一发光面具有依序从第一侧面往第二侧面排列的一第一参考位置、一第一中央位置及一第二参考位置。第一参考位置、第一中央位置及第二参考位置将第一发光面在平行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分割成四等分,第一参考平面位于第一参考位置与第二参考位置之间,且第一参考平面垂直于第一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中之最远离第二侧面者 之远离第二侧面的一侧边落在一第二参考平面上,这些发光元件中之最靠近第二侧面者的一第二发光面具有依序从第二侧面往第一侧面排列的一第三参考位置、一第二中央位置及一第四参考位置。第三参考位置、第二中央位置及第四参考位置将第二发光面在平行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分割成四等分,第二参考平面位于第三参考位置与第四参考位置之间,且第二参考平面垂直于第一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分布于第二表面上。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达到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与导光板中,入光面的端面微结构可使入射光束具有较大的发散角,有助于改善热点问题。第一表面上之分别靠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两侧设有条状微结构,这些条状微结构可缩小靠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光束的发散角,以提升光束被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全反射或反射的比例。如此一来,便能够有效解决第一表面上靠近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部分产生侧边亮线的问题。此外,由于侧边亮线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因此导光板在射出成型后的抛光与除毛的误差容忍度便可以较大,进而缩短导光板的后制程工时。 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一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一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入光面,且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一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接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相对面;一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接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相对面;多个端面微结构,设于所述入光面;以及多个条状微结构,仅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之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两侧,其中每一所述条状微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往靠近所述相对面的一端延伸,这些条状微结构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往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包括:
一第一表面;
一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
一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
一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入光面,且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
一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接所述入光面
与所述相对面;
一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一
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接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相对面;
多个端面微结构,设于所述入光面;以及
多个条状微结构,仅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之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侧面与
所述第二侧面的两侧,其中每一所述条状微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
往靠近所述相对面的一端延伸,这些条状微结构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
侧往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所述
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
构,所述第一条状微结构与所述第二条状微结构之间的区域为平面,且所
述入光面旁用于设置多个发光元件,这些发光元件仅设置于所述第一条状
微结构与所述第二条状微结构之间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条状微结构为一柱状
棱镜结构或一柱状透镜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所述
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
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从靠近所述
第一侧面处往所述第二侧面处递增,且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所述
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处往所述第一侧面处递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所述
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
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从靠近所
述第一侧面处往所述第二侧面处递减,且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在平行于所
述第二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处往所述第一侧面处递
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条状微结构在垂直于
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高度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往所述相对面处递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这些条状微结构分为靠近所述
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微结构及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微结
构,这些第一条状微结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平均高度从靠
近所述第一侧面处往所述第二侧面处递增,且这些第二条状微结构在垂直
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平均高度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处往所述第一侧
面处递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每一所述端面微结构从靠近所
述第一表面的一端往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延伸,且这些端面微结构从
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往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排列。
9.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板至少以及一发光元件,
所述导光板,包括:
一第一表面;
一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
一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
一相对面,相对于所述入光面,且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
表面;
一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接所述入
光面与所述相对面;
一第二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
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且连接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相对面;
多个端面微结构,设于所述入光面;以及
多个条状微结构,仅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之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侧
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两侧,其中每一所述条状微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
面的一端往靠近所述相对面的一端延伸,这些条状微结构从靠近所述
第一侧面的一侧往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排列;
所述至少一发光元件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所述发光元件用于发出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民俊刘明达郭浩然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