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平安专利>正文

插接组件及底座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752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3 1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接组件及底座模组包括:开设有插孔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铜套、与所述壳体旋转连接的转盘、穿设所述转盘的导电的插脚,所述插脚的一端与所述铜套固定且电连接,所述插脚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6~20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对称轴的距离为3~7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距离为4~8mm,所述铜套上设有与所述插脚对应的三个插接部,所述第一插脚、所述第二插脚及所述第三插脚分别插接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部。上述插接组件,通用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设计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插,特别是涉及一种插接组件及底座模组
技术介绍
排插,又称拖线板,是用于插接电器的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简便与舒适,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各种电器化产品应运而生,排插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导轨排插由于其便捷的使用方式,成为市场上的新宠,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导轨排插的插接组件通用性较差,设计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通用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节约设计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插接组件及底座模组。一种插接组件,包括:开设有插孔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铜套、与所述壳体旋转连接的转盘、穿设所述转盘的导电的插脚,所述插脚的一端与所述铜套固定且电连接,所述插脚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6~20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对称轴的距离为3~7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距离为4~8mm,所述铜套上设有与所述插脚对应的三个插接部,所述第一插脚、所述第二插脚及所述第三插脚分别插接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8.4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对称轴的距离为5.2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距离为6.3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伸出所述转盘的长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三插脚伸出所述转盘的长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转盘上,所述插脚顺序穿设所述转盘及所述定位机构,且所述铜套设置于所述定位机构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基板及垂直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基板配合形成多个区域,收容所述铜套的不同部分,所述插脚穿设所述基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铜套为五插铜套或者三插铜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铜套具有与所述转盘垂直设置的铜片,以及两端均与所述铜片连接的夹条,所述铜片上位于所述夹条两个端部之间的区域具有通孔,所述夹条与所述铜片一体成型形成所述插接部,所述插脚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铜片和所述夹条之间并与所述铜片和所述夹条抵接。一种底座模组,所述底座模组包括:下壳体、旋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内的转盘,以及穿设所述转盘设置的导电插脚,所述插脚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8.4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对称轴的距离为5.2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距离为6.3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下壳体内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转盘上,所述插脚顺序穿设所述转盘及所述定位机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模组还包括设置于定位机构上的电路板,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基板及垂直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挡板,所述电路板抵接所述挡板;所述插脚顺序穿设叠加设置的所述转盘、所述定位机构以及所述电路板。上述插接组件,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之间的位置如此设置,令插接组件可以匹配任意标准的铜套,例如国内标准的三插铜套、五插铜套,美国标准的铜套、英国标准的铜套等。当生产不同规格的插接组件时,只需更换壳体的上壳体及铜套即可,其他部件无需变动,令插接组件的通用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设计成本。第三插脚伸出转盘距离小于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伸出距离,令插脚更容易插接安装到铜套上。插接组件与传统铆接插接组件相比,省略了铆接的步骤,无需引入铆接设备,简化了生产步骤,节约人力物力。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易于普及推广。此外,上述插接组件与铆接相比,铜片在生产组装过程中不易变形弯曲,进而提高了插接组件的良品率。定位机构将铜套定位,令其在插接组件内不易晃动摇摆,进而增加了插接组件的稳定性。当生产不同规格的插接组件时,只需更换定位机构及铜套即可,进一步增加了插接组件的通用性。上述底座模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之间的位置如此设置,令底座模组可以匹配任意标准的铜套,例如国内标准的三插铜套、五插铜套,美国标准的铜套、英国标准的铜套等。当生产不同规格的插接组件时,只需在底座模组的插脚上安装不同规格的铜套或者电路板即可,令底座模组的通用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设计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插接组件的其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插接组件铜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插接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插接组件与三插铜套的装配图;图6为图1所示插接组件与五插铜套的装配图;图7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底座模组的爆炸图;图8为图7所示底座模组的其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爆炸图。插接组件10包括:开设有插孔的壳体100、设置于壳体100内的铜套200、与壳体100旋转连接的转盘300、穿设转盘300的导电的插脚400,以及位于壳体100内的定位机构500。其中,定位机构500设置于转盘300上,铜套200设置于定位机构500内,插脚400顺序穿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接组件,包括:开设有插孔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铜套、与所述壳体旋转连接的转盘、穿设所述转盘的导电的插脚,所述插脚的一端与所述铜套固定且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6~20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对称轴的距离为3~7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距离为4~8mm,所述铜套上设有与所述插脚对应的三个插接部,所述第一插脚、所述第二插脚及所述第三插脚分别插接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组件,包括:开设有插孔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铜套、
与所述壳体旋转连接的转盘、穿设所述转盘的导电的插脚,所述插脚的一端与
所述铜套固定且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脚包括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及第三插脚,所述第一
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6~20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
所述第二插脚对称轴的距离为3~7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
距离为4~8mm,
所述铜套上设有与所述插脚对应的三个插接部,所述第一插脚、所述第二
插脚及所述第三插脚分别插接与其对应的所述插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
二插脚之间的距离为18.4mm,所述第三插脚到所述第一插脚与所述第二插脚对
称轴的距离为5.2mm,到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二插脚连线的距离为6.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脚及所述第
二插脚伸出所述转盘的长度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三插脚伸出所述转盘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位
于所述壳体内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转盘上,所述插脚顺序穿
设所述转盘及所述定位机构,且所述铜套设置于所述定位机构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基板
及垂直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基板配合形成多个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平安
申请(专利权)人:孙平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