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辅助起升块的丝杆驱动升降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5899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3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辅助起升块的丝杆驱动升降台,该升降台包括下框架、上框架、两个外支撑臂和两个内支撑臂,还包括两块起升板、两根推杆和U形架,两个起升板的前侧面分别设置曲线面或斜面,两个起升板之间设置连接梁,将两个起升板固定一起,两个起升板底部分别设置起升板轮,起升板轮与下轨道上表面相接触;两根推杆固定连接设置在连接梁的后端,两根推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板相连接;U形架的中部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轴孔,在连接板前端的推杆穿设在轴孔内,U形架的底部设置有下滚轮,并在U形架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铰接点与两个内支撑臂的下端相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安全可靠,又降低了驱动功率,增大了升降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升降台,尤其涉及一种带辅助起升块的丝杆驱动升降台
技术介绍
升降台是现代机械行业不可缺少的基本设备,目前比较成熟、使用效果较好的是液压缸斜置驱动的剪式升降台,但在实际使用中当起升角为10度左右时,驱动力约为负载的3倍,而当起升角度达到60度以后,驱动力才接近负载。并且液压机构的液压油容易泄露,升降台不容易长期保持在同一位置。传统的水平丝杆剪叉升降台是在由丝杆直接拉剪臂水平活动端的驱动方式下,当剪臂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20度时,丝杆驱动力急剧增大,导致升降台将无法立即升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在剪臂与水平面的夹角较小时丝杆推动辅助起升块,当剪臂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丝杆再拉动剪臂的升降台驱动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辅助起升块的丝杆驱动升降台,该升降台包括下框架、上框架、两个外支撑臂和两个内支撑臂,所述的外支撑臂和内支撑臂中部分别通过铰接形成剪叉式结构,并通过设置交叉长轴连接一起,所述的外支撑臂和内支撑臂分别设置在下框架和上框架的左右两端内壁,所述的下框架的两侧分别设置下轨道,所述的下框架的左端设置驱动机组件,所述的驱动机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驱动丝杆组,并通过设置链条驱动丝杆组同步转动,该升降台还包括两块起升板、两根推杆和U形架,所述的两个起升板的前侧面分别设置曲线面或斜面,所述的曲线面或斜面与所述的交叉长轴相抵,两个起升板之间设置连接梁,将两个起升板固定一起,两个起升板底部分别设置起升板轮,所述的起升板轮与下轨道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的两根推杆固定连接设置在连接梁的后端,推杆上分别设置有螺母,所述的两个驱动丝杆组的传动丝杆分别穿过螺母与所述的推杆传动连接,两根推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的U形架的中部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轴孔,在连接板前端的推杆穿设在轴孔内,并可相对U形架滑动,所述的U形架的底部设置有下滚轮,下滚轮与下轨道上表面相接触,并在U形架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铰接点与所述的两个内支撑臂的下端相铰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两个起升板的上平面和下平面分别通过螺栓设置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所述的下连接板、上连接板和连接梁将两个起升板成为辅助提升块组件。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起升板的曲线面由圆弧面、直线面相切或是圆弧面与圆弧面相切而成,且圆弧面的曲率中心位于起升轮的一侧。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框架的左端两侧壁上分别通过设置下铰接轴与外支撑臂的下端铰接,所述的外支撑臂的上端分别设置上滚轮轴,并在上滚轮轴上设置上滚轮,所述的上框架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上轨道,所述的上滚轮与上轨道下表面相接触。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起升板上的曲面的最高点的切线与水平面所夹得锐角和外支撑臂上三个铰支中心的连线与水平面所夹得锐角之和小于或等于90度。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框架的左端两侧分别设置上铰接轴,并通过上铰接轴与两个内支撑臂相铰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交叉长轴两端分别设置起升轮,并通过设置定位套分别轴向定位与紧靠两内支撑臂内侧的位置,所述的起升轮外表面与起升板的曲线面相接触。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U形架的两内前下端分别设置U形架轮,所述的U形架两边分别设置后轴孔,并在后轴孔上设置下滚轮轴,所述的下滚轮轴上设置所述的下滚轮,所述的U形架轮和下滚轮分别与所述的下轨道上表面相接触。作为进一步改进,该升降台还包括螺母连接板,两根推杆的一端通过设置螺栓与连接梁连接,所述的两个推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设置螺母将所述的螺母连接板螺栓连接,形成“u”形推杆组件。本技术利提供了一种在剪臂与水平面的夹角较小时丝杆推动辅助起升块,当剪臂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丝杆再拉动剪臂的升降台驱动方式。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升降台驱动丝杆可自锁,安全可靠的特点,又极大地减小了剪臂与水平面的夹角较小时丝杆的驱动力,不仅降低了驱动功率,而且降低了升降台的初始高度,增大了升降范围,使货物上下升降台变得十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去除上框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去除上框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辅助起升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u”形推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U形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升降台在最低位置时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最低位置时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带辅助起升块的丝杆驱动升降台,该升降台包括上框架1、下框架4、两个外支撑臂5、两个内支撑臂6、两块起升板23、两根推杆13、U形架14和螺母连接板16、所述的外支撑臂5和内支撑臂6中部分别通过铰接形成剪叉式结构,并通过设置交叉长轴9连接一起,所述的外支撑臂5和内支撑臂6分别设置在下框架4和上框架I的左右两端内壁,所述的下框架4的两侧分别设置下轨道27,所述的下框架4的左端两侧壁上分别通过设置下铰接轴25与外支撑臂5的下端铰接,所述的外支撑臂5的上端分别设置上滚轮轴18,并在上滚轮轴18上设置上滚轮19,所述的上框架I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上轨道26,所述的上滚轮19与上轨道26下表面相接触,所述的上框架I的左端两侧分别设置上铰接轴17,并通过上铰接轴17与两个内支撑臂6相铰接。如图6、图7所示,所述的下框架4的左端设置驱动机组件3,所述的驱动机组件3的两侧分别设置驱动丝杆组2,并通过设置链条驱动丝杆组2同步转动,所述的两个起升板23的前侧面分别设置曲线面,所述的交叉长轴9两端分别设置起升轮7,并通过设置定位套8分别轴向定位与紧靠两内支撑臂6内侧的位置,所述的起升轮7外表面与起升板23的曲线面相接触,两个起升板23之间设置连接梁12,将两个起升板23固定一起,两个起升板23底部分别设置起升板轮24,所述的起升板轮24与下轨道27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的两根推杆13固定连接设置在连接梁12的后端,推杆13上分别设置有螺母15,所述的两个驱动丝杆组2的传动丝杆分别穿过螺母15与所述的推杆13传动连接,两根推杆13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6相连接;所述的U形架14的中部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轴孔,在连接板16前端的推杆13穿设在轴孔内,并可相对U形架14滑动,滑动的行程等于交叉长轴9经过所述的曲线面或斜面起升板23在下轨道27上的行程,所述的U形架14的底部设置有下滚轮21,下滚轮21与下轨道27上表面相接触,并在U形架14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辅助起升块的丝杆驱动升降台,该升降台包括下框架(4)、上框架(1)、两个外支撑臂(5)和两个内支撑臂(6),所述的外支撑臂(5)和内支撑臂(6)中部分别通过铰接形成剪叉式结构,并通过设置交叉长轴(9)连接一起,所述的外支撑臂(5)和内支撑臂(6)分别设置在下框架(4)和上框架(1)的左右两端内壁,所述的下框架(4)的两侧分别设置下轨道(27),所述的下框架(4)的左端设置驱动机组件(3),所述的驱动机组件(3)的两侧分别设置驱动丝杆组(2),并通过设置链条驱动丝杆组(2)同步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台还包括两块起升板(23)、两根推杆(13)和U形架(14),所述的两个起升板(23)的前侧面分别设置曲线面或斜面,所述的曲线面或斜面与所述的交叉长轴(9)相抵,两个起升板(23)之间设置连接梁(12),将两个起升板(23)固定一起,两个起升板(23)底部分别设置起升板轮(24),所述的起升板轮(24)与下轨道(27)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的两根推杆(13)固定连接设置在连接梁(12)的后端,推杆(13)上分别设置有螺母(15),所述的两个驱动丝杆组(2)的传动丝杆分别穿过螺母与所述的推杆(13)传动连接,两根推杆(13)之间设置有连接板(16)相连接;所述的U形架(14)的中部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轴孔,在连接板(16)前端的推杆(13)穿设在轴孔内,并可相对U形架(14)滑动,所述的U形架(14)的底部设置有下滚轮(21),下滚轮(21)与下轨道(27)上表面相接触,并在U形架(14)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铰接点与所述的两个内支撑臂(6)的下端相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颖颖娄海峰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