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烯烃聚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1316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套烯烃聚合装置,包括第一聚合釜、第二聚合釜、中间过渡釜以及升降装置,所述第一聚合釜的下端设置有物料排放口,所述中间过渡釜的上端设置有中间物料进口,所述物料排放口与所述中间物料进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中间过渡釜的下端设有中间物料出口,所述中间物料出口与所述第二聚合釜的上端设置的第二聚合釜物料进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连接并带动所述中间过渡釜上下升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烯烃聚合装置,可满足多种工艺流程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开发更多高性能聚丙烯合金产品,同时也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聚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烯烃聚合装置
技术介绍
聚烯烃原位合金粒子在聚合及产品加工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采用原位技术制备聚丙烯合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该技术是在第四代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大幅度调控聚合物材料的性能,因此原位技术被誉为聚烯烃材料领域的一次革命。已报道的用球形高效催化剂制备聚烯烃原位合金的工艺有几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在第一个反应釜中进行丙烯的均聚,接着在第二个反应釜中进行乙烯的均聚或乙丙共聚。Basell公司的Catalloy技术是用多段气相聚合法生产聚丙烯(PP)原位合金,其第一段也是丙烯均聚,该技术已经实现工业化,且产品性能优异。同时,也有高校做基础研究的学者用过聚乙烯(PE)作为基体来制备高性能的合金,比如在乙烯均聚后再进行丙烯的均聚或乙丙共聚,制备的聚丙烯催化合金具有很好的抗冲性能和弯曲模量(高流动、高刚、高韧抗冲击产品),这种性能的产品目前市场需求量巨大,但未实现工业化。高性能聚丙烯合金产品小试开发一般是通过两个聚合装置间歇的来完成(两个釜搅拌方式不同,一个是十字搅拌,一个是螺带式搅拌),首先在1#釜中完成丙烯均聚,釜1的釜底有一个金属导管与第二聚合釜2连接,然后通过氮气压力将再将均聚物从1#釜转移至第二聚合釜2,完成丙烯与乙烯或其它烯烃共聚,但是由于聚丙烯多为粉料,物料从1#釜转移至2#釜一般很不通畅,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长时间的转移过程对催化剂的活性有明显的衰减作用,导致后续丙烯与乙烯或其它烯烃共聚能力的减弱。因此,开发高效率的小试聚合装置来满足多种工艺流程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开发更多高性能聚丙烯合金产品,同时也节约大量的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烯烃聚合装置,尤其是提供一种可用于开发PP/EPR,PE/PP/EPR聚烯烃原位合金的聚合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烯烃聚合装置,其包括第一聚合釜1、第二聚合釜2、中间过渡釜3以及升降装置9,所述第一聚合釜1的下端设置有物料排放口4,所述中间过渡釜3的上端设置有中间物料进口6,所述物料排放口4与所述中间物料进口6通过管线连接,所述中间过渡釜的下端设有中间物料出口7,所述中间物料出口7与所述第二聚合釜2的上端设置的第二聚合釜物料进口8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升降装置9连接并带动所述中间过渡釜3上下升降。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升降装置9为套杆式升降机构。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升降装置9包括底座10、套筒11、操纵杆12、夹套13、驱动装置14及连接杆15;所述套筒11垂直连接于所述底座10上,所述操纵杆12置于所述套筒11中,所述连接杆15的一端连接所述夹套13,所述连接杆15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操纵杆12上。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14为液压驱动装置或螺纹驱动装置。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14设置在底座10或所述套筒11上。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夹套13固定于所述中间过渡釜3的外缘上,并带动所述中间过渡釜3位于上升或下降不同位置。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聚合釜2的下端设置有聚合物出口16。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釜1和所述第二聚合釜2的上端均设置有氮气入口17及真空出口18。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釜1和所述第二聚合釜2内均设置有搅拌装置19。上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中,所述中间过渡釜3的下端的中间物料出口7上设置有低聚物出口20。本技术通过中间过渡釜3,一方面排出了低聚物,一方面升高中间过渡釜可以方便快捷的将第一聚合釜1中的物料压入第二聚合釜2,对催化剂活性没有影响。本技术开发的高效率小试聚合装置,可以满足多种工艺流程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开发更多高性能聚丙烯合金产品,同时也节约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第一聚合釜2-第二聚合釜3-中间过渡釜4-物料排放口5-第一聚合釜物料进口6-中间物料进口7-中间物料出口8-第二聚合釜物料进口9-升降装置10-底座11-套筒12-操纵杆13-夹套14-驱动装置15-连接杆16-第二聚合釜聚合物出口17-氮气入口18-真空出口19-搅拌装置20-低聚物出口21-氮气反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在图1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揭示一种烯烃聚合装置,包括:第一聚合釜1、第二聚合釜2、中间过渡釜3、物料排放口4、第一聚合釜物料进口5、中间物料进口6、中间物料出口7、第二聚合釜物料进口8、升降装置9、底座10、套筒11、操纵杆12、夹套13、驱动装置14、连接杆15、第二聚合釜聚合物出口16、氮气入口17、真空出口18、搅拌装置19、低聚物出口20、氮气反吹口21。所述第一聚合釜1下部设置物料排放口4,该物料排放口4与中间过渡釜3上端的物料进口6管线连接,中间过渡釜3下部设有中间物料出口7,该中间物料出口7与第二聚合釜2上端设置的物料进口8采用管线连接。所述升降装置9为套杆式升降机构,包括底座10、套筒11、操纵杆12、夹套13及驱动装置14;所述套筒11垂直连接于底座10上,操纵杆12置于套筒11中,夹套13通过一连接杆15垂直连接于操纵杆12上。所述升降装置9带动中间过渡釜3上下升降。所述驱动装置14用于驱动操纵杆12上下升降,从而带动夹套13及中间过渡釜3上下升降。所述驱动装置14可以为液压驱动、手动螺纹驱动等方式,优选为液压驱动。所述驱动装置14在升降装置9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可以设置在底座10或套筒11上,只要能够达到驱动操纵杆12升降的目的即可。所述夹套13固定于中间过渡釜3外缘上带动中间过渡釜3上下升降。本技术中,对所述中间过渡釜3的形状不做特别限定,但为方便物料进入第二聚合釜2中,优选为锥形。所述第二聚合釜2下端设置聚合物出口16,用于聚合产物排出第二聚合釜2。所述第一聚合釜1和第二聚合釜2上端均设置氮气入口17及真空出口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烯烃聚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聚合釜(1)、第二聚合釜(2)、中间过渡釜(3)以及升降装置(9),所述第一聚合釜(1)的下端设置有物料排放口(4),所述中间过渡釜(3)的上端设置有中间物料进口(6),所述物料排放口(4)与所述中间物料进口(6)通过管线连接,所述中间过渡釜的下端设有中间物料出口(7),所述中间物料出口(7)与所述第二聚合釜(2)的上端设置的第二聚合釜物料进口(8)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升降装置(9)连接并带动所述中间过渡釜(3)上下升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烯烃聚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聚合釜(1)、第二聚合釜
(2)、中间过渡釜(3)以及升降装置(9),所述第一聚合釜(1)的下端设
置有物料排放口(4),所述中间过渡釜(3)的上端设置有中间物料进口(6),
所述物料排放口(4)与所述中间物料进口(6)通过管线连接,所述中间过渡
釜的下端设有中间物料出口(7),所述中间物料出口(7)与所述第二聚合釜
(2)的上端设置的第二聚合釜物料进口(8)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升降装置(9)
连接并带动所述中间过渡釜(3)上下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9)
为套杆式升降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烯烃聚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9)
包括底座(10)、套筒(11)、操纵杆(12)、夹套(13)、驱动装置(14)
及连接杆(15);所述套筒(11)垂直连接于所述底座(10)上,所述操纵杆
(12)置于所述套筒(11)中,所述连接杆(15)的一端连接所述夹套(13),
所述连接杆(15)的另一端垂直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燕陈旭朱博超许云波贾军纪樊洁王玲玲邵月君张平生宋赛楠邓守军谢克锋李艳芹贾慧青巩红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