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482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主换热器与辅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的主换热管。辅换热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U形管组、与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连通的辅换热管。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分别收容在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中。第三集流管由第一集流管套设,第四集流管由第二集流管套设。辅换热管收容在主换热管中并由主换热管套设。主换热管与U形管组上设有换热翅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换热器通过将辅换热器的部分流通管路设置在主换热器的流通管路中,U形管组上设置换热翅片,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器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目前空调器的一般为风冷式,其换热器一般是风冷翅片式,即翅片套铜管式。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换热器入口管流入,在换热管中逐渐的冷凝成液态制冷剂,最后在换热器出口管流出。制冷剂在换热管中只有与换热管的内表面接触的气态制冷剂才能进行高效换热。流过换热管的制冷剂有气态以及液态,液态的制冷剂混合着气态的制冷剂一起经过换热管换热。液态制冷剂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换热管的内表面,从而液态制冷剂占用了过多有效换热面积,因此换热效率比较低。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现有的换热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主换热器与辅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主换热管;所述辅换热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U形管组、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连通的辅换热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内设有将第三集流管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第二隔片;所述U形管组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两个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收容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中,并由所述第一集流管套设;所述第四集流管收容在所述第二集流管中,并由第二集流管套设;所述辅换热管收容在所述主换热管中,并由所述主换热管套设;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将所述第二集流管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第一隔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下两个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连通;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U形管组上设有换热翅片。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隔片;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隔片;所述第一集流管被一个所述第一隔片隔成上下两个腔室;所述第二集流管被两个所述第一隔片隔成上中下三个腔室;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分别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腔室和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腔室通过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腔室通过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中腔室同时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腔室和下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内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隔片;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隔片;所述第三集流管被两个所述第二隔片隔成上中下三个腔室;所述第四集流管被一个所述第二隔片隔成上下两个腔室;所述U形管组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上腔室和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上腔室通过所述辅换热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下腔室通过所述辅换热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中腔室同时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上腔室和下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腔室通过三根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腔室通过三根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中腔室通过两根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上腔室连通,通过三根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下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上腔室通过三根所述辅换热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下腔室通过三根所述辅换热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中腔室通过两根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上腔室连通,通过三根所述辅换热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下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辅换热管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外螺纹。优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外螺纹。优选地,所述第二隔片沿其径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所述第二隔片位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壁之间的部分开设有若干通孔。优选地,所述辅换热器还包括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所述U形管组的两个端口分别通过第三导管和第四导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上下两个腔室连通;所述U形管组包括i 个U形管。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热换器。本技术换热器通过将将辅换热器的部分流通管路设置在主换热管的流通管路中,U形管组上设置换热翅片,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换热器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I1-1I线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沿I1-1I线的剖面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用箭头示意了制冷剂的流向,实心圆代表液态制冷剂,空心圆代表气态制冷剂;图5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4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参照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换热器包括主换热器与辅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第一导管15与第二导管16、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通的主换热管13。具体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竖直设置,主换热管13水平设置。辅换热器包括第三集流管21、第四集流管22、U形管组23、与第三集流管21和第四集流管22连通的辅换热管24。第三集流管21内设有将第三集流管21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第二隔片25。第三集流管21收容在第一集流管11中,并由第一集流管11套设;第四集流管22收容在第二集流管12中,并由第二集流管12套设。辅换热管24收容在主换热管13中,并由主换热管13套设。具体地,如图3所示,主换热管13与第一集流管11连通时穿过第一集流管11的管壁,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1的管壁与第三集流管21管壁之间的空间。主换热管13与第二集流管12连通时穿过第二集流管12的管壁,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2的管壁与第四集流管22管壁之间的空间。辅换热管24与第三集流管21连通时相继穿过第一集流管11和第三集流管21管壁,插入到第三集流管21的内部空间。辅换热管24与第四集流管22连通时相继穿过第二集流管12和第四集流管22管壁,插入到第四集流管22的内部空间。在本实施例中,U型管组23的两端口 231穿过第一集流管11的管壁分别与第三集流管21的两个腔室连通。第二集流管12内设有将第二集流管12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第一隔片14。第一导管15与第二导管16分别与第二集流管12的上下两个腔室连通。具体地,第一导管15用于将制冷剂导入第二集流管12的上腔室121,第二导管16用于将第二集流管12的下腔室123中的制冷剂导出。主换热管13与U形管组23上设有换热翅片3。本技术换热器通过将将辅换热器的部分流通管路设置在主换热管13的流通管路中,具体地,将辅换热管24收容在主换热管13中并由主换热管13套设、第三集流管21收容在第一集流管11中并由第一集流管11套设、第四集流管22收容在第二集流管12中并由第二集流管12套设,增加了流通在主换热管13制冷剂的换热面积。U形管组23上设置换热翅片3,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U形管组23在制冷剂循环过程中主要起冷凝放热作用,辅换热管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主换热器与辅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的主换热管;所述辅换热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U形管组、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连通的辅换热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内设有将第三集流管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第二隔片;所述U形管组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两个腔室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收容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中,并由所述第一集流管套设;所述第四集流管收容在所述第二集流管中,并由第二集流管套设;所述辅换热管收容在所述主换热管中,并由所述主换热管套设;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将所述第二集流管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第一隔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下两个腔室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连通;所述主换热管与所述U形管组上设有换热翅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城彬张先雄曾海明王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