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温250℃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63547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1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高温250℃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它涉及电感式接近传感器技术领域。它包括输入保护模块、输出保护模块、集成模块、高温传感电感模块和输出驱动模块,输入保护模块、高温传感电感模块均与集成模块相连,输入保护模块与集成模块均与输出驱动模块相连,输出驱动模块与输出保护模块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耐高温材料,提升了一般电感式接近传感器的耐温,最高耐温250℃,感应距离20mm,坚固耐用,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快速响应长距离感应,便于安装,彻底解决了高温条件下的位移传感器控制难题,是高温工控设备、汽车涂装车间、烘房控制工程、静电喷涂工程首选的电感式耐高温传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电感式接近传感器
,具体涉及耐高温250°C电感式接近传感器。
技术介绍
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可以检测从传感器侧向水平接近的被测体,也可以检测从传感器迎面垂直接近的被测体,具有体积小、重复定位精度高、防尘、防油、耐振等特点,广泛用于各种自动化生产线、机床机械设备、纺织、电力、交通、化工、军工、科研等领域,常规的电感式接近传感器技术成熟,已投入市场,但就耐高温方面来说,商业级电感式接近传感器最高承受温度仅为70°C,工业级电感式接近传感器最高则为120°C,其主要受温度限制的原因为(I)是半导体硅芯片结温仅125°C ;(2)漆包线及灌封绝缘材料的耐温所限;(3)铁氧体磁芯材料的导磁体和居里温度的限制,温度的限制使得其在汽车涂装车向、烘房控制工程,静电喷涂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受限,所以耐高温250°C电感式接近传感器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250°C电感式接近传感器,采用耐高温材料,提升了一般电感式接近传感器的耐温,可靠坚固,彻底解决了高温条件下的位移传感器控制难题,抗干扰,快速响应长距离感应,便于安装,耐用,使用寿命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耐高温250°C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包括输入保护模块、输出保护模块、集成模块、高温传感电感模块和输出驱动模块,输入保护模块、高温传感电感模块均与集成模块相连,输入保护模块与集成模块均与输出驱动模块相连,输出驱动模块与输出保护模块相连。作为优选,所述的高温传感电感模块由电感和可调电阻串联而成,输出驱动模块由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组成,输入保护模块的I脚、2脚接DC12V-24V的电源,输入保护模块的3脚分别接集成模块的11脚、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保护模块的4脚分别接集成模块的I脚、6脚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电容的正极、负极分别接输入保护模块的3脚、4脚,第二电容两端并接第三电容,输入保护模块的4脚分别接第四电容、第五电容至集成模块的10脚、9脚,输入保护模块的4脚接电感的一端,电感的另一端接集成模块的13脚,输出保护模块的I脚接发光二极管、第一电阻至输入保护模块的4脚,输出保护模块的I脚分别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保护模块的2脚分别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四电阻,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均接集成模块的7脚,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均接集成模块的5脚,集成模块的14脚与2脚之间接有第二电阻,集成模块的2脚接第三电阻、第一滑动变阻器、第二滑动变阻器至输入保护模块的4脚,第二滑动变阻器两端并接第一电容,第一滑动变阻器与第二滑动变阻器中间的节点接可调电阻至电感的一端,集成模块的3脚接第六电容至电感的一端,电感两端并接第七电容。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均采用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均采用PNP型三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耐高温材料,提升了一般电感式接近传感器的耐温,最高耐温250°C,感应距离20mm,坚固耐用,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快速响应长距离感应,便于安装,彻底解决了高温条件下的位移传感器控制难题,是高温工控设备、汽车涂装车间、烘房控制工程、静电喷涂工程首选的电感式耐高温传感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耐高温250°C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包括输入保护模块A、输出保护模块B、集成模块U1、高温传感电感模块C和输出驱动模块D,输入保护模块A、高温传感电感模块C均与集成模块Ul相连,输入保护模块A与集成模块Ul均与输出驱动模块D相连,输出驱动模块D与输出保护模块B相连。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高温传感电感模块C由电感L和可调电阻RT串联而成,输出驱动模块D由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一三极管Ql-第四三极管Q4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输入保护模块A的I脚、2脚接DC12V-24V的电源,输入保护模块A的3脚分别接集成模块Ul的11脚、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分别接集成模块Ul的I脚、6脚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正极、负极分别接输入保护模块A的3脚、4脚,第二电容C2两端并接第三电容C3,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分别接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至集成模块Ul的10脚、9脚,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接电感L的一端,电感L的另一端接集成模块Ul的13脚,输出保护模块B的I脚接发光二极管LED、第一电阻Rl至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输出保护模块B的I脚分别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输出保护模块B的2脚分别接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均接集成模块Ul的7脚,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均接集成模块Ul的5脚,集成模块Ul的14脚与2脚之间接有第二电阻R2,集成模块Ul的2脚接第三电阻R3、第一滑动变阻器W1、第二滑动变阻器W2至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第二滑动变阻器W2两端并接第一电容Cl,第一滑动变阻器Wl与第二滑动变阻器W2中间的节点接可调电阻RT至电感L的一端,集成模块Ul的3脚接第六电容C6至电感L的一端,电感L两端并接第七电容C7。此外,所述的第一三极管Ql、第三三极管Q3均采用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Q2、第四三极管Q4均采用PNP型三极管,PNP型三极管与NPN型三极管互补驱动,开关信号强。本【具体实施方式】继承了传统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成熟经验,在耐温方面做了改进,采用了耐高温漆包线绕在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等新材料制作特殊骨架的空芯线圈上,采用了无磁芯材料、无半导体芯片的耐高温线圈,通过高温导线链接传感器和信号经驱动到输出,采用特殊接近开关芯片,输入和输出有可靠的防护措施,用耐高温导线链接集成模块解决了耐温和传感器的难题,提升了一般电感式接近传感器的耐温,彻底解决了高温条件下的位移传感器控制难题。本【具体实施方式】最高耐温250°C,感应距离20mm,坚固耐用,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快速响应长距离感应,便于安装,是高温工控设备、汽车涂装车间、烘房控制工程、静电喷涂工程首选的电感式耐高温接近传感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耐高温250℃电感式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保护模块(A)、输出保护模块(B)、集成模块(U1)、高温传感电感模块(C)和输出驱动模块(D),输入保护模块(A)、高温传感电感模块(C)均与集成模块(U1)相连,输入保护模块(A)与集成模块(U1)均与输出驱动模块(D)相连,输出驱动模块(D)与输出保护模块(B)相连;所述的高温传感电感模块(C)由电感(L)和可调电阻(RT)串联而成,输出驱动模块(D)由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一三极管(Q1)‑第四三极管(Q4)组成, 输入保护模块(A)的1脚、2脚接DC12V‑24V的电源,输入保护模块(A)的3脚分别接集成模块(U1)的11脚、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分别接集成模块(U1)的1脚、6脚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电容(C2)的正极、负极分别接输入保护模块(A)的3脚、4脚,第二电容(C2)两端并接第三电容(C3),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分别接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至集成模块(U1)的10脚、9脚,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接电感(L)的一端,电感(L)的另一端接集成模块(U1)的13脚,输出保护模块(B)的1脚接发光二极管(LED)、第一电阻(R1)至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输出保护模块(B)的1脚分别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输出保护模块(B)的2脚分别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四电阻(R4),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接有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均接集成模块(U1)的7脚,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均接集成模块(U1)的5脚,集成模块(U1)的14脚与2脚之间接有第二电阻(R2),集成模块(U1)的2脚接第三电阻(R3)、第一滑动变阻器(W1)、第二滑动变阻器(W2)至输入保护模块(A)的4脚,第二滑动变阻器(W2)两端并接第一电容(C1),第一滑动变阻器(W1)与第二滑动变阻器(W2)中间的节点接可调电阻(RT)至电感(L)的一端,集成模块(U1)的3脚接第六电容(C6)至电感(L)的一端,电感(L)两端并接第七电容(C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貌民许生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托菲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