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组合及RF同轴开关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02620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3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组合及RF同轴开关连接器,其中,端子组合包括利用四点式接触实现电连接的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结构巧妙独特,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小微同轴开关类电连接器中,在连接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了稳定、可靠、长效的四点式电连接,提高了产品品质,延长了RF同轴开关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述RF同轴开关连接器包括上述的端子组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组合及RF同轴开关连接器,应用于射频

技术介绍
在手机等通信设备中,通常需要安装RF同轴开关连接器,以方便检查设置在设备内的高频电路的状态或性能。目前,RF同轴开关连接器的结构大致如下:在绝缘芯件内安装有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绝缘芯件外侧安装有接地用的导电性壳体,并且,在绝缘芯件和导电性壳体上形成有供检查用的探针插入的通孔结构,探针插入后,推动可动端子离开固定端子,将本来导通的电子电路断开,同时,可动端子与探针接触,探针成为导通状态,通过该探针将来自于电子电路的电信号引出至外部,从而对电路的状态和性能实现检查。现有技术中,上述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一般都是采用单触点或双触点结构的方式实现电连接,然而,伴随着移动电话等通信设备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同轴连接器的外形尺寸也相应地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上述传统的单触点或双触点电连接方式由于结构空间的限制,无法确保有效可靠的长效接触,特别是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端子接触不良、失去弹力、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鉴于此,为了提高同轴开关连接器尤其是小微同轴开关连接器的端子电性接触的稳定性,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巧妙、能够实现稳定长效的四点式电接触的端子组合及RF同轴开关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组合,包括利用四点式接触实现电连接的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其中,所述平片端子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一端子主体及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和第一连接臂分设于第一端子主体的头部和尾部,第一接触片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一开口及分别位于第一开口两侧的两个第一接触部;所述弹性端子包括:第二连接臂、第二端子主体及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和第二连接臂分设于第二端子主体的头部和尾部,第二接触片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二开口及分别位于第二开口两侧的两个第二接触部;所述两个第一接触部朝向第二接触片的上表面延伸并接触而构成两个第一类触点,所述两个第二接触部朝向第一接触片的下表面延伸并接触而构成两个第二类触点。优选地,前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U型,两者的中线方向分别与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的长度方向一致。更优选地,前述第一接触片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形槽,所述凹形槽位于两个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端子主体之间,以增加两个第一接触部的可摆动幅度。进一步地,前述两个第二接触部与平片端子的接触位置位于凹形槽所对应位置的下表面。更进一步地,前述两个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的截面形状为类弧形面,包括上弧线、下弧线、内边线以及外边线,所述内边线为直线,所述外边线由内弧连接线和外弧连接线相交构成,内弧连接线与下弧线相交的位置与第二接触片的上表面接触构成第一类触点。再进一步地,前述第二接触片与第二端子主体之间还设有一弹性连接片,所述弹性连接片朝向逐步远离第二端子主体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地,前述第二接触片自所述弹性连接片成角度地倾斜延伸出。优选地,前述两个第二接触部的端部形成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第一接触片的下表面接触构成第二类触点。更优选地,前述第一端子主体和第二端子主体上均形成有通孔。此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RF同轴开关连接器,包括如前所述的端子组合,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端子组合的绝缘芯件和安装于绝缘芯件外部的壳体,组装后,所述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在绝缘芯件内实现四点式接触连接。优选地,绝缘芯件为一体成型制成。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1)本技术的端子组合通过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实现了四点式的电接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点式或两点式电接触而言,接触更加稳定可靠,使用寿命更加持久,克服了受接触空间限制而导致的接触效果差这一重大缺陷;(2)通过在第一接触片和第二接触片的自由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巧妙地将两者的自由端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第一接触部和两个第二接触部,构成了四个触点,确保电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在第一接触片的上表面形成凹形槽,打薄相应位置,增加了两个第一接触部的可摆动幅度;(4)合理地改进了两个第一接触部端部的截面形状,将第一类触点设计为线面接触的电连接方式,从而优化了接触效果并确保接触稳定可靠,进一步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5)在第二接触片与第二端子主体之间设置一弹性连接片,端子组合在长期反复使用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弹力,并且,在两个第二接触部的端部形成弧形凸起,从而更好地保证第二类触点的接触稳定可靠;(6)采用上述端子组合的RF同轴开关连接器,绝缘芯件一体成型,组装简单易实现,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端子四点式电接触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小微同轴开关连接器电性接触不稳定的问题,端子接触稳定可靠而且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端子组合处于四点式接触状态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平片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弹性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RF同轴开关连接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爆炸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平片端子,11、第一连接臂,12、第一端子主体,13、第一接触片,130、下表面,131、凹形槽,132、第一开口,133、第一接触部,2、弹性端子,21、第二连接臂,22、第二端子主体,23、第二接触片,230、上表面,231、弧形凸起,232、第二开口,233、第二接触部, 24、弹性连接片,121/221、通孔,a、第一类触点,b、第二类触点,31、上弧线,32、下弧线,33、内边线,34、内弧连接线,35、外弧连接线,4、绝缘芯件,5、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其中自始至终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使用的序数词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用于修饰权利要求项而不是由于本身含有任何优先、在先或一项权利要求的顺序在另一权利要求之前或者执行方法步骤的时间顺序,仅仅作为标签使用以区别例如带有特定名称的权利要求的元素与另外一个带有相同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四点式接触实现电连接的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其中,所述平片端子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一端子主体及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和第一连接臂分设于第一端子主体的头部和尾部,第一接触片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一开口及分别位于第一开口两侧的两个第一接触部;所述弹性端子包括:第二连接臂、第二端子主体及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和第二连接臂分设于第二端子主体的头部和尾部,第二接触片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二开口及分别位于第二开口两侧的两个第二接触部;所述两个第一接触部朝向第二接触片的上表面延伸并接触而构成两个第一类触点,所述两个第二接触部朝向第一接触片的下表面延伸并接触而构成两个第二类触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四点式接触实现电连接的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其中,所述平片端子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一端子主体及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和第一连接臂分设于第一端子主体的头部和尾部,第一接触片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一开口及分别位于第一开口两侧的两个第一接触部;所述弹性端子包括:第二连接臂、第二端子主体及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和第二连接臂分设于第二端子主体的头部和尾部,第二接触片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二开口及分别位于第二开口两侧的两个第二接触部;所述两个第一接触部朝向第二接触片的上表面延伸并接触而构成两个第一类触点,所述两个第二接触部朝向第一接触片的下表面延伸并接触而构成两个第二类触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U型,两者的中线方向分别与平片端子和弹性端子的长度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片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形槽,所述凹形槽位于两个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端子主体之间,所述两个第二接触部与平片端子的接触位置位于凹形槽所对应位置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闻姜天一闫冠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