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耳式降噪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5112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1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贴耳式降噪耳机,包含护盖本体、扬声器元件及拾音麦克风元件,在护盖本体的第一表面,形成有第一突起部及第二突起部,在第二表面形成有第三突起部,第一突起部与第三突起部形成第一容置空间,而第二突起部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扬声器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之中,拾音麦克风元件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中,扬声器元件包含电路元件及扬声器单元,透过该电路元件将音讯线配接至该扬声器单元及拾音麦克风元件,藉由将拾音麦克风元件设置靠近使用者的耳道,并以容置空间来增加低频响应,可提升声音解析,并在户外或行走时达到有效降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耳机,尤其是将麦克风整合于壳盖本体,朝向耳道以降噪的整合式贴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现代在客户服务、运动、开车、甚至是线上游戏时,有收听、发话需要同时的需求,而需要将耳机及麦克风整合的整合式耳机,目前市面上已有利用蓝牙系统通讯的蓝牙耳机、或是连接有线整合式耳机,以让使用者不需物理上的元件替换,就能够直接达到收听、发话的动作。目前市面上通常有的是将麦克风挂在耳机的下方,目前的设计常是考虑到发话的位置是在使用者的嘴角侧,而在麦克风的位置设置于此,然而,麦克风容易受到扬声器内膜振动或是外部的风切声、自己的呼吸声而发出声响,从而使得通话时容易产生噪声,因而使得通话品质受到干扰。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整合室内外均能够方面使用,且能减少扬声器反向波造成的杂声的整合型耳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耳式降噪耳机,包含:一护盖本体,在该护盖本体的一第一表面的中心处朝垂直方向凸起,而形成为一空心柱体的一第一突起部,并在该第一突起部的左下侧或右下侧的形成为空心柱体一第二突起部,在该护盖本体的一第二表面对应于该第一突起部的位置,凸起形成一第三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与该第三突起部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而该第二突起部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一该拾音麦克风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中;以及一扬声器元件,包含一电路元件及一扬声器单元,该电路元件连接多个音讯线,该电路元件与该扬声器单元组接,透过该电路元件将该些音讯线配接至该扬声器单元及该拾音麦克风元件;其中该第一表面朝向一使用者的耳道。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进一步包含一前盖、一后盖及一密封盖,该前盖设置于该第一突起部上,该后盖设置于该第二突起部上,与该前盖共同封闭该第一容置空间,该密封盖设置于该护盖本体的该第二表面,单面封闭该第二容置空间。 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该前盖为网状。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在该使用者聆听时,该拾音麦克风元件与该扬声器单元的一振膜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在该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右耳侧,该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位于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的左下角。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在该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左耳侧,该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位于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的右下角。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该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与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的连线与通过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的水平线的夹角为15°?70°。上述的贴耳式降噪耳机,其中,在护盖本体的该第二表面还包含有多个组装部,用以与一外部壳体连接。由于实际上,使用者发出的声音在接近耳道之处即可产生共鸣而被接收,将拾音麦克风元件设置于耳机内侧靠近使用者的耳道,且扬声器单元及拾音麦克风单元都出于护盖本体,藉由容置空间来增加低频响应的效果,如此,除了增加声音解析的效果外,即便在户外或行走时,拾音麦克风元件也不易受到外部的空气振动,而能达到有效降噪的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前视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后视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爆炸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整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该耳式降噪耳机右耳侧扬声器元件及拾音麦克风元件的相对配置图。其中,附图标记I 贴耳式降噪耳机2 护盖本体21 第一突起部22 前盖23 第二突起部24 第三突起部25 后盖26 第一容置空间27 密封盖28 第二容置空间29a第一组装部29b第二组装部29c第三组装部3 扬声器元件31 电路元件33 扬声器单元35 振膜301扬声器元件的中心4拾音麦克风元件401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5音讯线500外部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参阅图1至图3,分别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前视立体图、后视立体图及爆炸分解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I包含一护盖本体2、一扬声器元件3以及一拾音麦克风元件4。护盖本体2大致为一平板状,例如,圆形平板,该护盖本体2的一第一表面包含一第一突起部21,该第一突起部21由护盖本体2第一表面的中心朝垂直方向凸起的一空心柱体,该第一突起部21被一前盖22所罩盖,该前盖22可以为一网状。在该护盖本体2的第一表面,还有在该第一突起部21左下侧或右下侧的第二突起部23,该第二突起部2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突起部21的延伸方向,也为一中空柱体。护盖本体2的第二表面对应于该第一突起部21的位置,也凸起形成一第三突起部24,该第三突起部24的内缘与一后盖25组接,在第一突起部21及该第三突起部24连通而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26,该第一容置空间26的两端分别被前盖22及后盖25所封闭。扬声器元件3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26之中。在护盖本体2的第二表面对应于该第二突起部23的位置设置有一密封盖27,以单面密封该中空柱体,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28,该拾音麦克风元件4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28中,其中该第一表面贴近使用者的耳道。扬声器元件3包含一电路元件31及一扬声器单元33,该电路元件31连接多个音讯线5,该电路元件31与该扬声器单元33组接,透过该电路元件31将该些音讯线5配接至该扬声器单元33及该拾音麦克风元件4。参阅图4,本技术的贴耳式降噪耳机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该扬声器元件3及该拾音麦克风元件4的位置,都凸出于该护盖本体2,由于第一容置空间26增加了腔体响应,整体耳机的低频响应能够达到更清楚的解析。而在使用者聆听时,该拾音麦克风元件4与扬声器单元33的振膜35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且能够更贴近使用者耳道的位置。进一步地,再次回看图2,该护盖本体2的第二表面还包含有多个组装部,例如第一组装部29a、第二组装部29b,以及第三组装部29c,用以与一外部壳体500连接,而组成如图5所示的贴耳式耳机。参阅图6,本技术的该耳式降噪耳机右耳侧扬声器元件及拾音麦克风元件的相对配置图。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401位于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301的左下角,约为七点钟方向。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301的中心与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401的连线与通过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301的水平线夹角在15°?70°的范围。而在降噪耳机左耳侧,在此不再绘图,可以理解的是,在相对侧,拾音麦克风元件的中心401位于该扬声器元件的中心301的右下角,约为五点钟方向。本技术的特点主要在于,藉由将扬声器元件及拾音麦克风元件都设置于突出于护盖本体,藉由容置空间来增加低频响应的效果,同时,将拾音麦克风元件设置于接近耳道,接近人体发生共鸣的位置,即使在户外或行走时,也不易受到外部的空气振动,而能达到有效降噪的效果。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贴耳式降噪耳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贴耳式降噪耳机,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护盖本体,在该护盖本体的一第一表面的中心处朝垂直方向凸起,而形成为一空心柱体的一第一突起部,并在该第一突起部的左下侧或右下侧的形成为空心柱体一第二突起部,在该护盖本体的一第二表面对应于该第一突起部的位置,凸起形成一第三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与该第三突起部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而该第二突起部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一该拾音麦克风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中;以及一扬声器元件,包含一电路元件及一扬声器单元,该电路元件连接多个音讯线,该电路元件与该扬声器单元组接,透过该电路元件将该些音讯线配接至该扬声器单元及该拾音麦克风元件;其中该第一表面朝向一使用者的耳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拓腾林顺鹏
申请(专利权)人:捷音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