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1909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9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黄油注油技术领域,涉及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包括桶体、注油泵及气缸,所述气缸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内设置有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内筒的外圆柱面与外筒的内圆柱面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换向阀的供气口或排气口通过通气间隙与活塞上腔连通,换向阀的排气口或供气口通过内部通道与活塞下腔连通,注油泵的泵体座的下侧依次连接有接管及进油套管,进油套管上侧的接管内壁上设置有进油阀座及设在提料杆组件上设置有与进油阀座配合的阀芯,泵体座、进油套管、接管、进油阀座、阀芯围成的增压腔上侧的泵体座上设置有出油接头,优点是:采用双筒气缸结构及四角阀芯,使得产品的故障率低,注油效率高,适用于高压黄油注油部位的注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黄油注油
,特指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
技术介绍
参见图1:中国专利CN 102506286 B公开了一种《气动高压注油器》,其气缸I内设置有连接有活塞杆8的活塞7,活塞7的上下移动带动换向阀9动作,使得从气源来的高压气体从进气接头进入经过换向阀交替地分配给气缸I的活塞上腔进气时、活塞下腔排气,分配给气缸I的活塞下腔进气时、活塞上腔排气,其中:换向阀是通过外置的导管及接头与活塞上腔和换向阀连通的,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导管及接头采用外置,运输、移动、工作、存放等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外力或其他物体碰撞而发生松动或裂纹漏气,直接影响气动高压注油器的正常工作,同时,由于导管较细,影响通气量;另外,在使用中发现:连接在泵体座下侧的接管4及接管内的与活塞杆8连接的连杆组件5下部的阀门上的阀芯由于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圆柱状结构的阀芯,黄油中若有砂粒等杂质时易卡在阀座与阀芯6之间形成泄压间隙,使得高压腔内的压力油会从泄压间隙之间下泄,导致气动高压注油器的最大注油压力减小,轻则影响注油效率,重则对于需要高压注油的部位不能完成注油任务,而拆装维护需要浪费很大的时间及精力,反复拆装也会降低气动高压注油器的使用寿命,生产成本提尚O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的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包括盛装黄油的桶体、桶体上设置的注油泵,注油泵的气缸的活塞杆的往复移动带动提料板将黄油加压后通过出油接头送出,活塞杆的往复移动带动换向阀交替地使换向阀的供气口若与活塞上腔接通而排气口与活塞下腔接通、供气口若与活塞下腔接通而排气口与活塞上腔接通,所述气缸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内设置有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内筒的外圆柱面与外筒的内圆柱面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换向阀的供气口或排气口通过通气间隙与活塞上腔连通,换向阀的排气口或供气口通过内部通道与活塞下腔连通,注油泵的泵体座的下侧依次连接有接管及进油套管,进油套管上侧的接管内壁上设置有进油阀座,活塞杆的下侧连接的提料杆组件的下端穿过进油阀座后安装有提料板,进油阀座上侧的提料杆组件上安装有与进油阀座配合启闭进油通道的阀芯,泵体座、进油套管、接管、进油阀座、阀芯围成的增压腔上侧的泵体座上设置有出油接头。上述外筒的上表面居中设置有吊环。上述阀芯的具体结构是:圆柱形体的上端面居中设置有盘型凹槽、上部周向均布有一个以上贯通圆柱形体上部的圆柱面与上端面的凹槽、轴线上设置有安装在所述提料杆组件上的安装孔、下端面的安装孔的外沿上向设置有环形凸起。上述凹槽有四个,凹槽的径向深度由下到上逐渐加大形成斜槽,斜槽的上端内径大于安装孔的内径。上述阀芯是用弹性的增强尼龙材料制成的。上述吊环的上部为环形圈,环形圈的底部向下延伸有螺杆连接部,吊环居中螺接在气缸的上表面。上述吊环为环形圈,环形圈的底部居中焊接在气缸的上表面。上述内筒和外筒为分体式结构,内筒的上部开口,内筒的上端面与外筒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与通气间隙连通的通气通道。上述注油泵包括气缸、与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的注油组件、泵体座及桶体,泵体座的上部连接有内筒和外筒、下部连接有桶体及接管和进油套管,注油组件伸入桶体内,泵体座一侧的桶体上部设置有推手,进气接头伸出外筒外并连接有调压阀,进油套管上侧的接管外表面设置有凸环,凸环上侧的接管上套有可在接管上移动的压油盘,压油盘上侧的接管上套装由压油弹簧。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双筒气缸结构,从换向阀至活塞上腔的通气管道从气缸内外筒之间输送,而气缸外筒牢固地固定在泵体座上,气缸外筒的强度高,不会被碰坏漏气,彻底解决了原产品的导管及接头采用外置,运输、移动、工作、存放等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外力或其他物体碰撞而漏气的问题,同时,由于气缸的内外桶之间的间隙大大大于原导管的通气面积,而且气缸内同的上部采用开放式的大开口,增加了通气的速度,工作效率高,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2、本技术的阀芯是用弹性的增强尼龙材料制成的:一是其弹性好,当有砂粒等杂质卡接在阀座与阀芯之间时,阀芯会发生弹性变形,照样可以很好地起到密封作用,保持良好的注油压力;二是阀芯的上表面设置有盘型凹槽、上部周向均布有四个贯通圆柱形体上部的圆柱面与上端面的凹槽,使得压力油可以从四个凹槽及盘型凹槽快速进入增压腔,加快了进油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3、本技术适用于高压黄油注油部位的注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增压注油组件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阀芯的立体示意图之一。图5是本技术的阀芯的立体示意图之二。图6是图3的A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2— 7: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包括盛装黄油的桶体34、桶体34上设置的注油泵,注油泵的气缸19的活塞杆13的往复移动带动提料板40将黄油加压后通过出油接头35送出,活塞杆13的往复移动带动换向阀31交替地使换向阀31的供气口 16若与活塞上腔41接通而排气口与活塞下腔42接通、供气口 16若与活塞下腔42接通而排气口与活塞上腔41接通,所述气缸19包括内筒21和内筒21外套装的外筒20,内筒21内设置有与活塞杆13连接的活塞11,内筒21的外圆柱面与外筒20的内圆柱面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12,换向阀31的供气口 16或排气口通过通气间隙12与活塞上腔41连通,换向阀31的排气口或供气口16通过内部通道14与活塞下腔42连通,注油泵的泵体座25的下侧依次连接有接管26及进油套管30,进油套管30上侧的接管26内壁上设置有进油阀座29,活塞杆13的下侧连接的提料杆组件27的下端穿过进油阀座29后安装有提料板40,进油阀座29上侧的提料杆组件27上安装有与进油阀座29配合启闭进油通道的阀芯28,泵体座25、进油套管30、接管26、进油阀座29、阀芯28围成的增压腔43上侧的泵体座25上设置有出油接头35。上述外筒20的上表面居中设置有吊环18。上述阀芯28的具体结构是:圆柱形体的上端面居中设置有盘型凹槽281、上部周向均布有一个以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包括盛装黄油的桶体、桶体上设置的注油泵,注油泵的气缸的活塞杆的往复移动带动提料板将黄油加压后通过出油接头送出,活塞杆的往复移动带动换向阀交替地使换向阀的供气口若与活塞上腔接通而排气口与活塞下腔接通、供气口若与活塞下腔接通而排气口与活塞上腔接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内设置有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内筒的外圆柱面与外筒的内圆柱面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换向阀的供气口或排气口通过通气间隙与活塞上腔连通,换向阀的排气口或供气口通过内部通道与活塞下腔连通,注油泵的泵体座的下侧依次连接有接管及进油套管,进油套管上侧的接管内壁上设置有进油阀座,活塞杆的下侧连接的提料杆组件的下端穿过进油阀座后安装有提料板,进油阀座上侧的提料杆组件上安装有与进油阀座配合启闭进油通道的阀芯,泵体座、进油套管、接管、进油阀座、阀芯围成的增压腔上侧的泵体座上设置有出油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灵钢陆志君李永刚邵先月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瑞丰五福气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