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59684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支撑座、镜头载体、驱动磁铁、驱动线圈、制动磁铁、制动线圈和外壳;所述镜头载体装在所述支撑座内,并可在所述支撑座内移动,所述驱动磁铁和所述制动磁铁分别固定在所述镜头载体的彼此对应的两个侧面的凹槽内,所述驱动线圈和所述制动线圈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座的彼此对应的两个侧面的凹槽内,所述镜头载体装进所述支撑座时,所述驱动磁铁与所述驱动线圈相对应,所述制动磁铁与所述制动线圈相对应,所述支撑座装在所述外壳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使用制动线圈和制动磁铁感应镜头载体的移动位置和移动量,出厂前不需要做位置调试数据,因此缩短了生产时间,并具有位移量大和对焦速度快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摄影设备
,涉及聚焦装置,尤其涉及自动对焦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对焦装置通常是通过霍尔元件感应镜头载体的移动位置和位移量,霍尔元件感应到的讯号通过回路反馈给控制电路,从而调整镜头载体的位置,以达到实现自动对焦的功能。每一个这种自动对焦装置的霍尔值与镜头载体的位置的对应关系往往都不同,所以每一个自动对焦装置出厂时都要做位置调试数据,并把该调试数据记录在芯片内,位置调试过程一般比较繁琐,调试时间较长,从而导致生产效率较低。为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出厂时不需做位置调试数据的自动对焦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出厂时不需做位置调试数据的自动对焦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支撑座、镜头载体、驱动磁铁、驱动线圈、制动磁铁、制动线圈和外壳;所述支撑座的一面设有一可容纳所述镜头载体的镜头载体凹槽,所述镜头载体可沿着该镜头载体凹槽的深度方向移动,彼此相对应的所述镜头载体凹槽的侧面分别设有可容纳所述驱动线圈的驱动线圈凹槽和可容纳所述制动线圈的制动线圈凹槽,所述驱动线圈固定在所述驱动线圈凹槽内,所述制动线圈固定在所述制动线圈凹槽内,所述镜头载体凹槽的底部设有一个支撑座通孔;所述镜头载体上设有一镜头载体通孔,该镜头载体通孔内套装有一个镜头,彼此相对应的所述镜头载体的侧面分别设有可容纳所述驱动磁铁的驱动磁铁凹槽和可容纳所述制动磁铁的制动磁铁凹槽,所述驱动磁铁固定在所述驱动磁铁凹槽内,所述制动磁铁固定在所述制动磁铁凹槽内;所述镜头载体装在所述镜头载体凹槽内,此时,所述支撑座通孔的位置与所述镜头载体通孔的位置相应,所述驱动线圈的位置与所述驱动磁铁的位置相应,所述制动线圈的位置与所述制动磁铁的位置相应;所述支撑座安装在所述外壳内。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一面设有一开口,所述外壳上与该开口相对应的一侧设有一外壳通孔,所述支撑座从所述开口装进所述外壳内,此时,设有所述支撑座通孔的所述支撑座的侧面的位置与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应,所述镜头的一端从此外壳通孔中伸出。进一步的,所述镜头载体通孔的壁面设有螺纹,所述镜头的外表面也设有螺纹,所述镜头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所述镜头载体上。进一步的,远离所述镜头载体所述驱动线圈的一侧设有一导磁铁片,远离所述镜头载体所述制动线圈的一侧也设有一导磁铁片。进一步的,所述镜头载体上所述驱动磁铁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镜头载体“V”形槽和镜头载体钝角槽,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驱动线圈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座“V”形槽和支撑座钝角槽;当所述镜头载体装进所述镜头载体凹槽时,所述镜头载体“V”形槽的位置与所述支撑座钝角槽的位置相应,所述镜头载体“V”形槽与所述支撑座钝角槽之间形成一空间,该空间内装有若干个滚珠;所述镜头载体钝角槽的位置与所述支撑座“V”形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镜头载体钝角槽与所述支撑座“V”形槽之间形成一空间,该空间内装有若干个滚珠。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通过驱动线圈和驱动磁铁之间产生的驱动力来驱动镜头载体,镜头载体运动时,制动线圈和制动磁铁感应镜头载体的移动位置和移动量,当镜头载体运动到设定的位置时,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线圈和制动线圈,使镜头载体受驱动线圈的电磁驱动力与受制动线圈的电磁制动力保持平衡,此时镜头载体位置固定,从而实现稳定对焦的功能。此自动对焦装置使用制动线圈和制动磁铁感应镜头载体的移动位置和移动量,不像现有技术那样用霍尔元件来感应镜头载体的移动位置和移动量,因此出厂前不需要做位置调试数据,进而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爆炸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支撑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支撑座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镜头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镜头载体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支撑座101、软性线路板102、镜头载体103、滚珠104、驱动磁铁105、驱动线圈106、制动磁铁107、制动线圈108、导磁铁片109、外壳110、镜头111 ;驱动线圈凹槽1011、支撑座钝角槽1012、支撑座“V”形槽1013、制动线圈凹槽1014、支撑座通孔1015、镜头载体凹槽1016、卡扣1017 ;驱动磁铁凹槽1031、镜头载体“V”形槽1032、镜头载体钝角槽1033、制动磁铁凹槽1034、镜头载体通孔1035 ;外壳通孔1101、空腔1102、扣眼1103。【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包括支撑座101、镜头载体103、驱动磁铁105、驱动线圈106、制动磁铁107、制动线圈108、软性线路板102和外壳110。支撑座101呈方体形,一端加工有一个可容纳镜头载体103的镜头载体凹槽1016,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大小、外形与镜头载体103相应,镜头载体103可沿着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深度方向移动。彼此相对应的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侧面分别设有一个可容纳所述驱动线圈106的驱动线圈凹槽1011和可容纳所述制动线圈108的制动线圈凹槽1014,驱动线圈凹槽1011和制动线圈凹槽1014分别在支撑座101的壁厚方向上贯通,驱动线圈106固定在驱动线圈凹槽1011内,制动线圈108固定在制动线圈凹槽1014内,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底部加工有一个支撑座通孔1015。镜头载体103上加工有一个镜头载体通孔1035,该镜头载体通孔1035的中心线与镜头载体103的中心线重合,镜头载体通孔1035的壁面加工有螺纹,镜头111的外表面也加工有螺纹,镜头111通过螺纹配合扭进镜头载体通孔1035内,从而把镜头111固定在镜头载体103上。镜头载体103上彼此相对应的侧面分别加工有可容纳驱动磁铁105的驱动磁铁凹槽1031和可容纳制动磁铁107的制动磁铁凹槽1034,驱动磁铁105固定在驱动磁铁凹槽1031内,制动磁铁107固定在制动磁铁凹槽1034内。镜头载体103装进镜头载体凹槽1016内,此时,支撑座101上的支撑座通孔1015的位置与镜头载体103上的镜头载体通孔(1035)的位置相应,驱动线圈106的位置与驱动磁铁105的位置相应,制动线圈108的位置与制动磁铁107的位置相应。驱动线圈106和制动线圈108的形状和大小一样,但驱动线圈106的电阻比制动线圈108的电阻小,制动线圈108的匝数比驱动线圈106的匝数多。远离镜头载体103驱动线圈106的一侧设有一导磁铁片109,导磁铁片109上加工有四个安装孔,支撑座101的侧面上与这四个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处也加工有四个安装孔,通过这些安装孔用螺钉把导磁铁片109固定在驱动线圈106的外侧;远离镜头载体103制动线圈108的一侧也设有一导磁铁片109,导磁铁片109上也加工有四个安装孔,支撑座101的侧面上与这四个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处也加工有四个安装孔,通过这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101)、镜头载体(103)、驱动磁铁(105)、驱动线圈(106)、制动磁铁(107)、制动线圈(108)和外壳(110);所述支撑座(101)的一面设有一可容纳所述镜头载体(103)的镜头载体凹槽(1016),所述镜头载体(103)可沿着该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深度方向移动,彼此相对应的所述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侧面分别设有可容纳所述驱动线圈(106)的驱动线圈凹槽(1011)和可容纳所述制动线圈(108)的制动线圈凹槽(1014),所述驱动线圈(106)固定在所述驱动线圈凹槽(1011)内,所述制动线圈(108)固定在所述制动线圈凹槽(1014)内,所述镜头载体凹槽(1016)的底部还设有一个支撑座通孔(1015);所述镜头载体(103)上设有一镜头载体通孔(1035),该镜头载体通孔(1035)内套装有一个镜头(111),彼此相对应的所述镜头载体(103)的侧面分别设有可容纳所述驱动磁铁(105)的驱动磁铁凹槽(1031)和可容纳所述制动磁铁(107)的制动磁铁凹槽(1034),所述驱动磁铁(105)固定在所述驱动磁铁凹槽(1031)内,所述制动磁铁(107)固定在所述制动磁铁凹槽(1034)内;所述镜头载体(103)装在所述镜头载体凹槽(1016)内,此时,所述支撑座通孔(1015)的位置与所述镜头载体通孔(1035)的位置相应,所述驱动线圈(106)的位置与所述驱动磁铁(105)的位置相应,所述制动线圈(108)的位置与所述制动磁铁(107)的位置相应;所述支撑座(101)安装在所述外壳(110)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航研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