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5445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0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悬架结构包括一对纵臂(12)、梁部件(13)、托架(21)和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31),所述梁部件(13)架设在一对纵臂(12)之间,所述托架(21)与纵臂的后端区域结合,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31)连接固定于托架,所述悬架结构的特征在于,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31)配置在比纵臂(12)的后端区域靠上方的位置,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12)的下侧被纵臂(12)的后端区域和托架(21)覆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安装在车身侧的悬架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悬架装置,纵臂式悬架装置较为普及。另外,具有通过横梁(也称为扭梁)连接左右的纵臂形式的扭梁式悬架装置由于成本上较为有利,因此被使用于小型车的后轮,作为其中的一例,公知有如日本特开平8-127211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的纵臂式悬架装置中,在纵臂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轮的主轴。该主轴向车宽的外方伸出。近年来,有很多在车轮的负重轮内部空间区域设置电动机,并通过该电动机驱动车轮的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方案被提出。例如,公知有如日本特开2010-116017号公报(专利文献2)和日本特开2006-27310号公报(专利文献3)公开的悬架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装置,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纵臂。在专利文献2的悬架装置中,从纵臂观察,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在专利文献3的悬架装置中,从纵臂观察,轮内电动机装置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2721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1601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73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现有的悬架装置发现了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结构。即,在像专利文献2和3那样通过纵臂悬架轮内电动机装置的结构中,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表面的大部分与地面对置,因此,会产生从地面飞溅的石子冲撞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可能性,也会产生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与地面的凸部冲撞的可能性。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路面的凸部或飞石等保护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中,所述悬架结构包括一对纵臂、梁部件、托架、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所述一对纵臂在前端部具有用于向车身侧安装的枢轴,且所述一对纵臂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分开设置,所述梁部件架设在一对纵臂之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托架与纵臂的后端区域结合,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连接固定于托架,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的特征在于,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配置在比纵臂的后端区域靠上方的位置,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被纵臂的后端区域和托架覆盖。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表面被纵臂的后端区域和托架覆盖,因此能够保护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表面。因此,能够防止地面的凸部或飞石冲撞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表面。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3中,由于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重量大于车轮单体,所以产生如图9和图10的箭头所示的向纵臂101作用过大的弯矩的问题,但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拖过托架适当地选择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车宽方向位置,因此,能够减小上述弯矩使其比现有技术更小。进而,由于通过托架向纵臂连接固定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因此,增加了纵臂的形状和轮内电动机形状的自由度。虽不特别限定托架的形状,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托架由板材形成,且包括伸出壁部和垂直壁部,所述伸出壁部从纵臂的后端区域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垂直壁部从伸出壁部进一步向上方延伸。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良好地实现对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表面的保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伸出壁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排出孔。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伸出壁部的上表面积存有雨水或小石子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在包含于从所述托架的前端到后端的前后方向范围内的前后方向位置上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从车身侧延伸的减振器的下端连接。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使减振器和纵臂的连接部分接近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对悬架装置的布局结构有利。另外,能够通过减振器有效地减弱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上下方向上的摆动。纵臂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可,对其延伸方向并不特别限定。另外,对纵臂的截面形状也不特别限定。一般来说,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径向尺寸大于纵臂截面形状的上下方向尺寸。这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纵臂的后端区域以大致水平的方式直线状延伸,纵臂的中央区域以越朝向前方越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后端区域倾斜延伸。根据该实施方式,在车身和地面之间的狭小的空间内,能够适当地向纵臂安装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另外,纵臂的中央区域能够覆盖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前侧表面,能够保护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前侧表面不受地面的凸部或飞石等侵害。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向纵臂安装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中,能够保护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不受地面的凸部或飞石等侵害。因此,能够享受纵臂式悬架带来的成本性能,并且提高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后视图;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悬架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纵臂式悬架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作用于现有的纵臂的弯矩的俯视图;图10是示意地表示作用于现有的纵臂的弯矩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的立体图,为了更容易理解,取出主要的悬架部件表示。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后视图,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的状态。另外,为了更容易理解,在图2和图3中表示从一侧纵臂除去了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状态。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一部分的主视图,表示从车辆前方观察的状态。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的侧视图,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悬架结构使用扭力梁式悬架部件11,该扭力梁式悬架部件11包括一对纵臂12和横梁13,其中,所述一对纵臂12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分开配置,所述横梁13架设在所述一对的纵臂12、12之间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纵臂12和横梁13都是金属制的管部件。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纵臂12的中央区域结合,当通过扭梁式悬架部件11支承的未图示的车身侧倾,一侧纵臂12与另一侧纵臂12以不同的方式摆动时,横梁13扭动,由此,扭梁式悬架部件11发挥稳定装置(stabilizer)的作用。纵臂12在其前端部具有用于向车身侧部件安装的枢轴14。枢轴14的转动中心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延伸,其倾斜方向如图2的单点划线所示地、转动中心的车宽方向内侧位于比转动中心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靠前方的位置。扭梁式悬架部件11还包括承接螺旋弹簧41的下端的弹簧下片材16。弹簧下片材16设置在板15上,所述板15与横梁13和纵臂12的结合部分的后方相邻配置。板15通过折弯金属板而形成,与纵臂12的中央区域和后端区域结合,并且与横梁13的端部结合。螺旋弹簧41是悬架装置的构成部件,起到缓和纵臂12的枢轴14周围的摆动的弹簧的作用。螺旋弹簧41的下端在比纵臂12的后端区域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弹簧下片材16支承。螺旋弹簧41的上端支承未图示的车身侧部件。纵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其中,所述悬架结构包括一对纵臂、梁部件、托架、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所述一对纵臂在前端部具有用于向车身侧安装的枢轴,且所述一对纵臂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分开设置,所述梁部件架设在所述一对纵臂之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托架与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结合,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连接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配置在比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靠上方的位置,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下侧被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和所述托架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12 JP 2012-2008431.一种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其中,所述悬架结构包括一对纵臂、梁部件、托架、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所述一对纵臂在前端部具有用于向车身侧安装的枢轴,且所述一对纵臂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分开设置,所述梁部件架设在所述一对纵臂之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托架与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结合,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连接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的悬架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轮内电动机驱动装置配置在比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托架由板材形成,且包括伸出壁部和垂直壁部,所述伸出壁部从所述纵臂的后端区域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垂直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四郎铃木稔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