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19319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功能池、厌氧池和二沉池,其中,所述多功能池和所述厌氧池相连接,所述二沉池中的污泥能够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并能够可调地回流至所述多功能池。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将二沉池的部分回流污泥回流到多功能池,并将全部污水进水引入到所述多功能池进行处理;和将所述二沉池的剩余的回流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并将所述多功能池的出水引入到所述厌氧池进行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能够主动应对异常进水的情况,规避运行风险,确保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新建污水处理厂或者老污水厂提标改造时,对于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和设计大多基于正常的进水状况下,未考虑异常进水的冲击。但很多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突发情况,例如高浓度进水冲击、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中毒、泥沙类高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SS)无机颗粒物以及油类物质的冲击等。虽然这些情况并非污水处理厂的常态化问题,但是一旦发生,以污水处理厂现有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功能难以主动应对,即使采取应对措施,其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很高,最终采取的对策往往是减少进水,并完全依靠活性污泥系统自身的抗冲击能力。影响轻时,活性污泥系统内微生物平衡可能被打破,承受能力越差的功能细菌受冲击越大,最终影响硝化、反硝化、生物除磷等反应过程,导致出水超标。影响严重时,活性污泥系统瘫痪,恢复周期很长,使污水厂无法正常运行。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以主动应对异常进水的情况,规避运行风险,确保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功能池、厌氧池和二沉池,其中,所述多功能池和所述厌氧池相连接,所述二沉池中的污泥能够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并能够可调地回流至所述多功能池。可选地,所述多功能池包括混合区和沉淀区,所述混合区具有混合吸附功能,且所述沉淀区具有吸附沉淀功能。可选地,所述混合区中装有搅拌设备。可选地,所述沉淀区设有排泥管,以将所述沉淀区的沉淀污泥排出。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缺氧池,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厌氧池相连接。可选地,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好氧池,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相连接,且所述好氧池的出水能够部分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可选地,所述好氧池与所述二沉池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二沉池的部分回流污泥回流到多功能池,并将全部污水进水引入到所述多功能池进行处理;和将所述二沉池的剩余的回流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并将所述多功能池的出水引入到所述厌氧池进行处理。可选地,所述多功能池包括混合区和沉淀区,在所述多功能池内处理所述污水进水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混合区,将所述污水进水与所述回流污泥进行充分混合;和在所述沉淀区,用所述回流污泥吸附沉淀所述污水进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重金属、无机胶体、无机颗粒物、和/或油类物质。可选地,所述污水进水在所述混合区的停留时间为20min-40min,在所述沉淀区的停留时间为50min-70min。可选地,回流到所述多功能池的回流污泥占总回流污泥量的10%-20%。可选地,所述回流污泥的浓度在3000mg/L-4000mg/L。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厌氧池的出水引入到缺氧池进行处理。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缺氧池的出水引入到好氧池进行处理。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好氧池的出水引入到所述二沉池进行处理。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好氧池的部分出水回流至所述缺氧池的步骤。可选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好氧池的部分出水回流至所述厌氧池的步骤。可选地,所述污水为异常水质的污水,所述异常水质的污水包括:高 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高浓度无机胶体废水、高浓度无机颗粒物废水、和/或含油废水。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中的多功能池兼具初沉池、调节池、吸附沉淀池等多种功能,并可以灵活转换,在正常进水和异常进水条件下均可实现出水的稳定达标;2)能够将大量高浓度有机物、无机胶体、无机颗粒物、油类物质等在进入生物反应池前去除,具有抗高负荷冲击的优势;3)针对短时间高浓度有机负荷,还具有平衡负荷冲击的作用;4)能够将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进入生物反应池前去除,避免了重金属类有毒废水对活性污泥系统的破坏。附图说明图1为在污水进水为正常水质情况下时,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图2为在污水进水为异常水质情况下时,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一实施例中的多功能池的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目前,城市污水管网监管压力较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污水水源性质较为复杂,基于现实考虑,本专利技术从设计上出发,在污水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上增加了异常进水时运行过程的可调控性,以主动应对进水异常情况,规避运行风险,确保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以下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功能池、厌氧池 和二沉池,其中,所述多功能池和所述厌氧池相连接,所述二沉池中的污泥能够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并能够可调地回流至所述多功能池。在常规的污水处理系统中,通常只有从二沉池到厌氧池的一个回流点,而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具有多功能池,并可调控地增加了从二沉池到所述多功能池的回流点。其中,当污水进水为正常水质情况时,二沉池的污泥全部回流至厌氧池。而当污水进水为异常水质情况时,例如污水进水为高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高浓度无机胶体废水、高浓度无机颗粒物废水、和/或含油废水时,则将二沉池的部分回流污泥回流到多功能池,并将全部污水进水引入到所述多功能池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利用多功能池内的活性污泥,将大量高浓度有机物、重金属、无机胶体、无机颗粒物、和/或油类物质等在进入后续的生物反应池前去除,从而避免了它们对后续活性污泥系统的冲击和破坏。具体地,在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池包括混合区和沉淀区,如图3所示,所述混合区具有混合吸附功能,且所述沉淀区具有吸附沉淀功能。此时所述多功能池作为生物絮凝沉淀池使用。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混合区中可以装有搅拌设备,以实现污水进水与回流污泥的充分混合,这时污水进水中的大部分的高浓度有机物、重金属、无机胶体、无机颗粒物、和/或油类物质被吸附在活性污泥表面;所述沉淀区也以装有搅拌设备,在沉淀区,回流污泥继续吸附并沉淀上述物质,起到了一级强化处理的作用。这样,在污水进水为异常水质的情况时,高浓度有机物、重金属、无机胶体、无机颗粒物、和/或油类物质等被吸附在多功能池内,避免了其对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干扰,有效降低了冲击负荷对污泥系统造成的影响。在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淀区设有排泥管,以将所述沉淀区的沉淀污泥排出,以达到从生物系统中排出的目的。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际操作中,多功能池内的沉淀污泥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功能池、厌氧池和二沉池,其中,所述多功能池和所述厌氧池相连接,所述二沉池中的污泥能够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并能够可调地回流至所述多功能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功能池、厌氧池和二沉池,
其中,所述多功能池和所述厌氧池相连接,所述二沉池中的污泥能够回流
至所述厌氧池,并能够可调地回流至所述多功能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池包
括混合区和沉淀区,所述混合区具有混合吸附功能,且所述沉淀区具有吸
附沉淀功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中装
有搅拌设备。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设有
排泥管,以将所述沉淀区的沉淀污泥排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
统还包括缺氧池,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厌氧池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
统还包括好氧池,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相连接,且所述好氧池的出水
能够部分回流至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与所
述二沉池相连接。
8.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二沉池的部分回流污泥回流到多功能池,并将全部污水进水引入到
所述多功能池进行处理;和
将所述二沉池的剩余的回流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并将所述多功能池的
出水引入到所述厌氧池进行处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池包
括混合区和沉淀区,在所述多功能池内处理所述污水进水的步骤包括:在
所述混合区,将所述污水进水与所述回流污泥进行充分混合;和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林波赵立春田顺孙凯陈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光大环保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