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14878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基板、导流鳍片组与散热鳍片组,所述导流鳍片组形成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导流鳍片组至少设有两片间隔设置的导流鳍片,所述导流鳍片自所述基板的边缘沿所述基板表面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鳍片之间形成用于供气流流动的流道,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至少一片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鳍片顶部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的热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导流鳍片及止挡鳍片,从而控制空气流动时的气流流向,进而防止温度较高的空气积累于基板中心位置。并通过设置散热齿提升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散发大量热量的电子设备通常会设置散热模块,用于帮助散发所述电子设备热量,保证所述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现有一类电子设备,如投影仪、室内监控摄像头等,需要吊装于室内的天花板下方以进行使用。因此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散热装置,用于对此类电子设备10进行散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基板11及相对于所述基板11凸起的片状的散热鳍片13,所述散热装置吊装于天花板100并与天花板100间隔设置,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13朝向天花板100设置,电子设备10固定设置于基板11上与散热鳍片13相背的一侧。但是此种散热装置由于其靠近天花板100设置,其散热鳍片13的鳍片高度受限,导致散热鳍片13的散热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一种换热能力强、散热效果好的散热装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基板、导流鳍片组与散热鳍片组,所述导流鳍片组形成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导流鳍片组至少设有两片间隔设置的导流鳍片,所述导流鳍片自所述基板的边缘沿所述基板表面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鳍片之间形成用于供气流流动的流道,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至少一片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鳍片顶部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的热量。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止挡鳍片,所述止挡鳍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中心并围合成闭合状,所述导流鳍片设置于所述止挡鳍片外侧并自所述基板的边缘朝向所述止挡鳍片延伸。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散热齿,所述散热齿设置于所述止挡鳍片内部用于增强所述止挡鳍片所围合的区域的散热效果。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散热条,所述散热条卡嵌于所述导流鳍片靠近所述基板边缘设置的侧边,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侧边热量。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的所述导流鳍片组的设置数量为至少一组,且每组所述导流鳍片组的所述导流鳍片中至少有两片或两片以上自所述基板的边缘延伸并抵接于所述止挡鳍片。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的导流鳍片组的设置数量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所述导流鳍片组均匀分布于所述止挡鳍片外侧,并分别形成独立的导流区域。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对应每组所述导流鳍片组所设置的所述散热鳍片组的数量为至少两组,且设置于同一导流鳍片组的所述各组散热鳍片组沿该导流鳍片组的所述导流鳍片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置于同一导流鳍片组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中,相对靠近所述基板边缘设置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中的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基板之间的间隙大于相对靠近所述基板中心设置的所述散热鳍片组中的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基板之间的间隙。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基板、导流鳍片组与盖板,所述导流鳍片组形成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导流鳍片组至少设有两片间隔设置的导流鳍片,所述导流鳍片自所述基板的边缘沿所述基板表面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鳍片之间形成用于供气流流动的流道,所述盖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鳍片顶部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的热量。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上开设有通孔。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导流鳍片及止挡鳍片,从而控制空气流动时的气流流向,进而防止温度较高的空气积累于基板中心位置。并于基板中心设置散热齿,从而提升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散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空气流向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散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空气流向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散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空气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2及图3,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散热装置20,用于连接各类待散热元件,并散发、降低待散热元件热量。所述散热装置20包括基板21、导流鳍片组25、散热鳍片组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1呈矩形,导流鳍片组25形成于所述基板21的表面。所述基板21、导流鳍片组25采用金属制成。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散热装置20也可采用其他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高导热材料制成。导流鳍片组25包括至少两片导流鳍片2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鳍片251呈片状并相对于所述基板21凸起,相邻的两个导流鳍片251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形成便于气流通过的导流通道。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20设有至少两组散热鳍片组29,且每个散热鳍片组29至少包括一片散热鳍片291。所述散热鳍片组29中的散热鳍片291的下侧边与基板21之间设有间隙,基板21、相邻设置的两片导流鳍片251、卡嵌于该两片导流鳍片251上的散热鳍片291共同构成用于供气流流动的流道。进一步的,所述多组散热鳍片组29中,相对靠近基板21边缘设置的散热鳍片组29中的散热鳍片291与基板21之间的间隙大于相对靠近基板21中心设置的散热鳍片组29中的散热鳍片291与基板21之间的间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20设有五组散热鳍片组29,所述各个散热鳍片组29大致垂直于并固定于所述导流鳍片251顶部,并沿所述导流鳍片251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散热鳍片组29的设置数量、每组散热鳍片组29中散热鳍片291的设置数量可按需调整,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0的散热鳍片组29包括靠近所述基板21侧边设置的第一散热鳍片组29a、设置于基板21中部的第三散热鳍片组29c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9a与第三散热鳍片组29c之间的第二散热鳍片组29b。在三组散热鳍片组29中,第一散热鳍片组29a与基板21之间的间隙最大,第三散热鳍片组29c与基板21之间的间隙最小。从而使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9a所构成的流道的截面积最大,而第三散热鳍片组29c所所构成的流道的截面积最小。如图3所示,当气流A由基板21外侧沿任意两个相邻的导流鳍片251之间的流道流动时,气流A分别流经各组散热鳍片组29。在所述气流流动至基板中部的过程中,由于流道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因此在气流的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气流A的流速随截面面积的减小而增加,从而使所述温度较高的基板21中心区域的气流A的流速较高,从而利于提升基板21温度较高的区域的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导流鳍片组与散热鳍片组,所述导流鳍片组形成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导流鳍片组至少设有两片间隔设置的导流鳍片,所述导流鳍片自所述基板的边缘沿所述基板表面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鳍片之间形成用于供气流流动的流道,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至少一片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鳍片顶部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的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导流鳍片组、散热鳍片组与止挡鳍片,所述止挡鳍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中心并围合成闭合状,所述导流鳍片组形成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导流鳍片组至少设有两片间隔设置的导流鳍片,所述导流鳍片设置于所述止挡鳍片外侧自所述基板的边缘沿所述基板表面朝向所述止挡鳍片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鳍片之间形成用于供气流流动的流道,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至少一片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导流鳍片顶部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的热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散热齿,所述散热齿设置于所述止挡鳍片内部用于增强所述止挡鳍片所围合的区域的散热效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设有散热条,所述散热条卡嵌于所述导流鳍片靠近所述基板边缘设置的侧边,以散发所述导流鳍片侧边热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的所述导流鳍片组的设置数量为至少一组,且每组所述导流鳍片组的所述导流鳍片中至少有两片或两片以上自所述基板的边缘延伸并抵接于所述止挡鳍片。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再忠蔺帅南李月宁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