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13956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包括上侧梁,上侧梁内侧设有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上侧梁由外侧翻边板、上部平面板、内侧斜面板和下部竖立板压型而成,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上部焊在内侧斜面板和下部竖立板上,内置枕柱外侧、相邻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间以及相邻两内置侧柱间分别设有内置小立柱,内置小立柱上部焊在内侧斜面板和下部竖立板上;侧墙板包括平直侧墙板和弧形板,内置枕柱下部部分、内置侧柱下部部分和内置小立柱下部整体分别焊在平直侧墙板上,多块弧形板分别焊接在相邻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间及相邻两内置侧柱间,平直侧墙板上端与下部竖立板下端对接,平直侧墙板下端与弧形板上端焊接,弧形板下端与车体地板焊接。适用于各种敞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敞车领域,特别是铁路敞车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
技术介绍
敞车是铁路运输中的主型车辆,在已有的铁路货车总量中数量最多,它主要承担运送煤炭、矿石、矿建物资、木材、钢材等大宗货物的任务,也可以用来运送一些重型机械设备。敞车按卸货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类:—类是适用于人工或机械装卸作业的敞车,另一类是适用于大型工矿企业、站场、码头之间成列固定编组运输、用翻车机卸货的敞车。随着铁路货运向重载运输的方向发展,提高轴重、增大单车载重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载运输行之有效并一致采取的通用措施。对于敞车,特别是铁路敞车而言,也随之向提高轴重、增加每延米载重的方向发展,其车体的重量也在相应地增加。目前,铁路敞车车体主要由底架、端墙和侧墙构成。其中:底架主要由中梁、枕梁、横梁、纵向梁和地板组焊而成,端墙主要由端板、上端梁、横带和角柱等组焊而成,侧墙主要由上侧梁、枕柱、侧柱和侧墙板等组焊而成,三者共同围合成货物装载空间和整体承载结构。端墙和侧墙主要用于承受装载货物的侧压力和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横向力,特别是纵向布置的侧墙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因此侧墙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铁路敞车运行的安全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201220680175.8公开了一种铁路矿石敞车车体侧墙,其采用在上侧梁上对应枕梁和横梁的位置分别加设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并在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组焊小块结构的侧墙板的技术方案来提高侧墙的强度和刚度。但这种技术方案在实际施工和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枕梁和横梁之间的间距较大,所以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的间距也较大,这样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提高侧墙强度和刚度的效果有限,因此,在实际施工时,为保证侧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还是必须将侧墙板进行压型处理,以进一步提高侧墙的强度和刚度,这样便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组装效率;2、由于侧墙板为小块结构,所以施工时必须将多块侧墙板先分别进行压型,再进行组焊,从而增加了组装零件的数量,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组装效率,而且组焊后的侧墙结构的强度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承载能力强且组装效率高的敞车的侧墙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包括上侧梁和侧墙板,所述上侧梁的内侧纵向分别设有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所述上侧梁由外侧翻边板、上部平面板、内侧斜面板和下部竖立板整体压型而成,所述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上部的开口边缘焊接在所述内侧斜面板和下部竖立板上,所述内置枕柱外侧、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之间分别设有内置小立柱,所述内置小立柱上部的开口边缘也焊接在所述内侧斜面板和下部竖立板上;所述侧墙板包括整体平板结构的平直侧墙板和弧形小块结构的弧形板,所述内置枕柱下部部分、内置侧柱下部部分和内置小立柱下部整体的开口边缘分别焊接在所述平直侧墙板上,多块所述弧形板分别焊接在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之间,所述平直侧墙板的上端与所述下部竖立板的下端对接,所述平直侧墙板的下端与所述弧形板的上端焊接,所述弧形板的下端与车体地板焊接。通过在内置枕柱外侧、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之间分别加设内置小立柱,以加强对侧墙板的支撑,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本侧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这样便无需再对侧墙板进行压型,从而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组装效率;同时,将侧墙板设计成由平直侧墙板和弧形板组成的结构,这样,侧墙板的上部为整体式结构,从而提高了本侧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而且,将侧墙板的上部设计为整体式结构后,减少了组装零件的数量,提高了组装效率。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置枕柱外侧分别设有一根所述内置小立柱,相邻所述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之间分别设有两根所述内置小立柱。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置小立柱下端通过底座与所述弧形板相连;所述底座由两块底座弧形板和一块底座连接板拼装而成,所述底座弧形板的弧形侧边与所述弧形板相配合,所述底座上端与所述内置小立柱下端对接,所述底座的弧形开口与所述弧形板对接。通过在内置小立柱下端加设底座,这样底座便将内置小立柱、平直侧墙板和弧形板三者连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本侧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车体地板底面对应所述内置小立柱的位置分别设有连接车体纵向梁的小横梁。通过在车体地板底面对应所述内置小立柱的位置分别加设连接车体纵向梁的小横梁,这样侧墙板上的受力可通过内置小立柱、底座和弧形板传递到小横梁上,最后再通过小横梁传递到车体纵向梁上,从而提高了本侧墙结构所能承受的载荷。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弧形板外侧对应所述内置小立柱位置分别设有传力板,所述传力板上端焊接在所述弧形板外侧,所述传力板下端与所述小横梁焊接。加设的传力板能更好的将侧墙板上的受力传递到小横梁上,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本侧墙结构所能承受的载荷。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平直侧墙板外侧对应所述内置小立柱的位置分别设有中间靠车板,所述中间靠车板上端焊接在所述平直侧墙板上,所述中间靠车板下端焊接在所述传力板上。加设的中间靠车板能有效地避免在翻车机等机械设备装卸货物时损伤本侧墙结构。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置枕柱的上部外侧设置有枕柱连接座,所述枕柱连接座上端与所述外侧翻边板下端焊接相连,所述枕柱连接座下端与所述内侧斜面板下端焊接相连;所述内置枕柱的下部外侧设置有枕柱封板,所述枕柱封板上端与所述平直侧墙板下端焊接相连,所述枕柱封板下端内侧同时与所述内置枕柱的开口边缘和车体枕梁端部焊接。加设的枕柱连接座和枕柱封板一方面增大了本侧墙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均匀承受装载货物的侧压力和车辆运行的横向力,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车体外观设计美感和干净清洁。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内置侧柱的上部外侧设置有侧柱连接座,所述侧柱连接座上端与所述外侧翻边板下端焊接相连,所述侧柱连接座下端与所述内侧斜面板下端焊接相连;所述内置侧柱的下部外侧设置有侧柱封板,所述侧柱封板上端与所述平直侧墙板下端焊接相连,所述侧柱封板下端内侧同时与所述内置侧柱的开口边缘和车体横梁端部焊接。加设的侧柱连接座和侧柱封板一方面增大了本侧墙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均匀承受装载货物的侧压力和车辆运行的横向力,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车体外观设计美感和干净清洁。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外侧翻边板下端设有水平布置的封口板,所述封口板一侧边与所述外侧翻边板下端对接,所述封口板另一侧边与所述内侧斜面板的外侧面对接,所述外侧翻边板、上部平面板、内侧斜面板和封口板形成封闭腔。通过封口板将上侧梁的翻边结构封口形成封闭腔,这样大大地提高了上侧梁的强度和刚度。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侧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端墙的角铁。通过加设内置小立柱和封闭上侧梁的翻边结构后,本侧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被大大地提高了,这样便可取消端墙安装时所需的角柱,但为确保强度,本侧墙结构还是在上侧梁的两端分别加设了用于连接端墙的角铁,这样在保证了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大大地简化了车体的结构,提高了组装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通过在内置枕柱外侧、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和内置侧柱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之间分别加设内置小立柱,以加强对侧墙板的支撑,从而大大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包括上侧梁(1)和侧墙板(2),所述上侧梁(1)的内侧纵向分别设有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所述上侧梁(1)由外侧翻边板(1a)、上部平面板(1b)、内侧斜面板(1c)和下部竖立板(1d)整体压型而成,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上部的开口边缘焊接在所述内侧斜面板(1c)和下部竖立板(1d)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枕柱(3)外侧、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4)之间分别设有内置小立柱(5),所述内置小立柱(5)上部的开口边缘也焊接在所述内侧斜面板(1c)和下部竖立板(1d)上;所述侧墙板(2)包括整体平板结构的平直侧墙板(2a)和弧形小块结构的弧形板(2b),所述内置枕柱(3)下部部分、内置侧柱(4)下部部分和内置小立柱(5)下部整体的开口边缘分别焊接在所述平直侧墙板(2a)上,多块所述弧形板(2b)分别焊接在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4)之间,所述平直侧墙板(2a)的上端与所述下部竖立板(1d)的下端对接,所述平直侧墙板(2a)的下端与所述弧形板(2b)的上端焊接,所述弧形板(2b)的下端与车体地板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敞车的侧墙结构,包括上侧梁(1)和侧墙板(2),所述上侧梁(1)的内侧纵向分别设有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所述上侧梁(1)由外侧翻边板(1a)、上部平面板(1b)、内侧斜面板(1c)和下部竖立板(1d)整体压型而成,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上部的开口边缘焊接在所述内侧斜面板(1c)和下部竖立板(1d)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枕柱(3)外侧、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4)之间分别设有内置小立柱(5),所述内置小立柱(5)上部的开口边缘也焊接在所述内侧斜面板(1c)和下部竖立板(1d)上;所述侧墙板(2)包括整体平板结构的平直侧墙板(2a)和弧形小块结构的弧形板(2b),所述内置枕柱(3)下部部分、内置侧柱(4)下部部分和内置小立柱(5)下部整体的开口边缘分别焊接在所述平直侧墙板(2a)上,多块所述弧形板(2b)分别焊接在相邻的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4)之间,所述平直侧墙板(2a)的上端与所述下部竖立板(1d)的下端对接,所述平直侧墙板(2a)的下端与所述弧形板(2b)的上端焊接,所述弧形板(2b)的下端与车体地板焊接;所述内置枕柱(3)外侧分别设有一根所述内置小立柱(5),相邻所述内置枕柱(3)和内置侧柱(4)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所述内置侧柱(4)之间分别设有两根所述内置小立柱(5);所述内置小立柱(5)下端通过底座(6)与所述弧形板(2b)相连;所述底座(6)由两块底座弧形板(6a)和一块底座连接板(6b)拼装而成,所述底座弧形板(6a)的弧形侧边与所述弧形板(2b)相配合,所述底座(6)上端与所述内置小立柱(5)下端对接,所述底座(6)的弧形开口与所述弧形板(2b)对接;所述车体地板底面对应所述内置小立柱(5)的位置分别设有连接车体纵向梁的小横梁(7);所述弧形板(2b)外侧对应所述内置小立柱(5)位置分别设有传力板(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慧平胡跃明赵华瑞何衍林量才汤楚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