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过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19631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0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线缆过弯器,包括首末两端依次相互铰接构成的四边形的A柱、B柱、C柱以及D柱,所述C柱由C柱下段与C柱上段组成,在C柱上段上转动设置有主转轮,在C柱上段的下端部开设有条形孔,C柱下段设有与条形孔对应的通孔,C柱上段通过螺栓穿过条形孔以及通孔后与C柱下段连接。C柱由C柱上段和C柱下段螺栓连接构成,且在C柱上段的末端开设有条形孔,A柱的竖直高度与线管中线缆的运动水平高度不一定恰好相等,为减小线缆在主转轮上发生扭曲等现象,通过人工或是驱动装置可对B柱以及D柱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微量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过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布线施工领域,具体是指线缆过弯器。
技术介绍
在高低压电缆及光缆等线缆的施放过程中,长期遇见线缆在工作井内90度转弯的情况,一般通过井内拉力环挂接滑轮施放,在施放线缆过程中不稳定,易造成施放过程从滑轮脱出的显现。而且滑轮自身有重量,用绳索将其与拉力环链接后仍然会自然下垂,导致与线缆施放不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是受拉力,一旦拉环拉脱落,滑轮也随之掉落,进而导致线缆受损;而且一旦拉环掉落就布线施工就必须停工,不能继续施放线缆,只能在拉力环重新固定好后才能继续施工,增加了非正常工作的时间;或者一段接一段施放线缆,但是容易造成线缆拉伤扭曲。即在现有线缆施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缺陷:滑轮高低不能固定与线缆施放通道等高,造成力矩变化,耗费施放牵引人力或机具的效率;由于是固定在拉力环上的滑轮受到线缆的拉力,使得易造成拉环脱落,引发事故;拉环脱落将不能继续展开工作;线缆外皮在施放时容易拉伤线缆外皮;线缆容易发生扭曲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线缆过弯器,保证线缆在90度转弯时的快速穿过,避免因滑轮固定不稳而导致线缆受力不均造成损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线缆过弯器,包括首末两端依次相互铰接构成的四边形的A柱、B柱、C柱以及D柱,所述C柱由C柱下段与C柱上段组成,在C柱上段上转动设置有主转轮,在C柱上段的下端部开设有条形孔,C柱下段设有与条形孔对应的通孔,C柱上段通过螺栓穿过条形孔以及通孔后与C柱下段连接。在转角线缆井中,线缆的转角过弯往往是通过拉力环上固定的滑轮作为支撑点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滑轮高低不能固定与线缆施放通道等高,进而造成线缆在滑轮上的力矩变化,使得线缆在布施时人工牵引更加费力,耗费更多的施放牵引人力或机具的效率,并且由于线管在转角井侧壁上的多层布置,使得滚轮的固定需要耗费更多的钢缆在拉力环上才能实现,并且操作繁琐,增加了非正常工作时间,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一旦滑轮在拉力环上受力不均匀,滑轮就会出现位移偏差,进而导致线缆损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将A柱、B柱、C柱以及D柱构成的四边形的两个侧边,即A柱与D柱固定在转角井的90度拐角处用于支撑位于B柱以及C柱上的主转轮,使得线缆通过主转轮变换90度角度后从另一线管中穿出,此时线缆在与主转轮外壁接触时对其产生一个垂直于主转轮外壁且方向向内的压力,而非其他方向上的拉力或是牵引力,使得线缆以及主转轮稳定的移动或转动,防止线缆与主转轮之间产生的多向作用应力对其造成损伤,线缆通过该装置转轮改变走向,引导线缆通过,线缆经过沿途若有多处转角,可按需求设置多个该装置,方便一次性施放线缆,避免了单段施放对线缆的损伤;其中,C柱由C柱上段和C柱下段螺栓连接构成,且在C柱上段的末端开设有条形孔,A柱的竖直高度与线管中线缆的运动水平高度不一定恰好相等,为减小线缆在主转轮上发生扭曲等现象,通过人工或是驱动装置可对B柱以及D柱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微量调节,在放置螺栓卡住的同时,还可实现在线缆施放工序完成后对装置进行拆除以方便下一次的继续使用;并且在布线施工完毕后,只需对螺栓进行拆除,即可实现整个装置的拆卸。进一步地,在所述C柱上段的上端部上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架,支架上转动设置有辅助轮。线缆在穿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径向跳动,同时线缆还容易由主转轮中滑出,进而影响线缆施放的进度;本专利技术在C柱上段的端部处固定设置有两个支架,在支架上转动设置有辅转轮,在线缆进行在线管中穿送时,辅转轮的外壁与线缆外壁接触,通过辅转轮的对线缆的限位作用,并且辅转轮可随线缆一起做相对运动,不会对线缆的运动造成阻碍,保证线缆在释放中线缆松动时不会在主转轮中的主转轮中脱出。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在D柱上的驱动调节器,所述驱动调节器为千斤顶或丝杆升降机,且千斤顶或丝杆升降机的输出端与B柱的顶部连接。在各转角井中,线管的距井底的水平高度不一,A柱与转角井的侧壁平行,且A柱的长度固定无法适用众多的线管高度,而本专利技术中C柱由两部分构成,C柱上段与C柱下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且C柱上段的末端开设的条形孔可保证C柱上段与C柱下段之间的间距可调,通过千斤顶或是丝杆升降机可实现B柱绕B柱与A柱的铰接点做旋转运动,进而实现C柱上段、主转轮以及辅转轮的前进或是后退,以此来适应各类不同型号的转角井,大大提高本专利技术的适用性。进一步地,所述主转轮为V槽型导向滚轮。作为优选,采用V槽型导向滚轮,使得线缆的外壁紧贴在导向滚轮的V形槽内,避免线缆在转轮上意外滑出而导致受损。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轮为橡胶滚轮。作为优选,橡胶滚轮在与线缆接触时实现柔性连接,避免辅转轮对线缆外壁造成硬性损伤,进而达到保护线缆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线缆通过该装置转轮改变走向,引导线缆通过,线缆经过沿途若有多处转角,可按需求设置多个该装置,方便一次性施放线缆,避免了单段施放对线缆的损伤;其中,C柱由C柱上段和C柱下段螺栓连接构成,且在C柱上段的末端开设有条形孔,A柱的竖直高度与线管中线缆的运动水平高度不一定恰好相等,为减小线缆在主转轮上发生扭曲等现象,通过人工或是驱动装置可对B柱以及D柱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微量调节;2、本专利技术在支架上转动设置有辅转轮,在线缆进行在线管中穿送时,辅转轮的外壁与线缆外壁接触,通过辅转轮的对线缆的限位作用,并且辅转轮可随线缆一起做相对运动,不会对线缆的运动造成阻碍,保证线缆在释放中线缆松动时不会在主转轮中的主转轮中脱出;3、本专利技术中C柱由两部分构成,C柱上段与C柱下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且C柱上段的末端开设的条形孔可保证C柱上段与C柱下段之间的间距可调,通过千斤顶或是丝杆升降机可实现B柱绕B柱与A柱的铰接点做旋转运动,进而实现C柱上段、主转轮以及辅转轮的前进或是后退,以此来适应各类不同型号的转角井,大大提高本专利技术的适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转配图;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A柱、2-D柱、3-B柱、4-千斤顶、5-C柱下段、6-C柱上段、7-主转轮、8-支架、9-辅助轮、10-线缆、11-螺栓、12-条形孔、13-转角井、14-线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首末两端依次相互铰接构成的四边形的A柱1、B柱3、C柱以及D柱2,所述C柱由C柱下段5与C柱上段6组成,在C柱上段6上转动设置有主转轮7,在C柱上段6的下端部开设有条形孔12,C柱下段5设有与条形孔12对应的通孔,C柱上段6通过螺栓11穿过条形孔12以及通孔后与C柱下段5连接;在所述C柱上段6的上端部上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架8,支架8上转动设置有辅助轮9。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将A柱1、B柱3、C柱以及D柱2构成的四边形的两个侧边,即A柱1与D柱2固定在转角井1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缆过弯器

【技术保护点】
线缆过弯器,包括首末两端依次相互铰接构成的四边形的A柱(1)、B柱(3)、C柱以及D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由C柱下段(5)与C柱上段(6)组成,在C柱上段(6)上转动设置有主转轮(7),在C柱上段(6)的下端部开设有条形孔(12),C柱下段(5)设有与条形孔(12)对应的通孔,C柱上段(6)通过螺栓(11)穿过条形孔(12)以及通孔后与C柱下段(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线缆过弯器,包括首末两端依次相互铰接构成的四边形的A柱(1)、B柱(3)、C柱以及D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由C柱下段(5)与C柱上段(6)组成,在C柱上段(6)上转动设置有主转轮(7),在C柱上段(6)的下端部开设有条形孔(12),C柱下段(5)设有与条形孔(12)对应的通孔,C柱上段(6)通过螺栓(11)穿过条形孔(12)以及通孔后与C柱下段(5)连接;在所述C柱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迎春汪一波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资阳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