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221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线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包括导体、包覆在导体外的包带、被覆在包带外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TPE或TPU,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是由多根铝合金丝绞合而成,所述包带由内层带及位于内层带之外的外层带构成,内层带以第一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导体之外,外层带以第二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内层带之外,内层带与外层带的绕向相反且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相等;第一节距是内层带宽度的3~6倍;外层带的材料与内层带的材料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效果:更柔软、更易弯曲、更易施工、自重更轻、成本更低、更能耐高压、大电流、耐高温、防电气干扰;阻燃效果更好、抗弯曲性能更优、使用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属线缆
,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包括导体、包覆在导体外的包带、被覆在包带外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TPE或TPU,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是由多根铝合金丝绞合而成,所述包带由内层带及位于内层带之外的外层带构成,内层带以第一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导体之外,外层带以第二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内层带之外,内层带与外层带的绕向相反且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相等;第一节距是内层带宽度的3~6倍;外层带的材料与内层带的材料相同。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效果:更柔软、更易弯曲、更易施工、自重更轻、成本更低、更能耐高压、大电流、耐高温、防电气干扰;阻燃效果更好、抗弯曲性能更优、使用更安全。【专利说明】 —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及线缆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尤其是涉及使用铝合金导体的电缆。
技术介绍
汽车内部用高压连接电缆是一种供电连接线,主用用于车辆内部的高压传输。通信电源用软电缆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以便在狭窄的空间内或类似的情形下方便敷设,而且要求具有理想的阻燃性,以适应较高的防火等级要求。 本公司的申请号为:2014104424205及名称为:“一种具有超柔软铝导体的电动汽车内部用高压连接电缆及其制作方法”、申请号为:2014104424313及名称为:“具有超柔软铝导体的电动汽车内部用高压连接电缆及制作方法”、申请号为:2014104424328及名称为:“具有超软铝导体的电动汽车内部用双护套高压连接电缆及制作方法”专利中,采用铝导体来替代铜导体,达到了节支降本的目的;但是,由于铝的硬度不高,虽然能达到柔软的目的,但是其抗拉性能较差,较易蠕变,抗腐蚀性能及热膨胀方面不够理想。 目前国内外汽车用电缆绝大部分采用铜导体,铜导体本身较重,而且柔软性较差;国内外通常采用通信电源用软电缆来进行替代使用。 关于通信电源用软电缆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例如CN201247632Y推荐有“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屏蔽抗干扰软电缆”、CN201302849Y提供有“一种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CN202230791Y披露有“一种通信电源用阻燃交联聚乙烯绝缘软电缆”、CN202720953U介绍有“用于通信电源的瓦形阻燃屏蔽软电缆”、CN202855416U揭示有“通信电源用耐火屏蔽软电缆”和CN202601277U公开的“一种通信电源用阻燃软电缆”,等等。 现有技术中的通信电源用软电缆虽然各有相应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共同的缺陷:(1)由于是以绞合细铜丝作为导体的,其柔软程度并不能满足期望的要求。并且由于柔软度差而使弯曲半径受到限制,因而在狭窄空间、受不可移动的物体阻碍乃至拐弯抹角处之类的场合敷设时,极易影响施工速度,特别是在车辆等空间较小的场合;(2)由于在技术偏见下普遍择用铜作为软电缆的导体,因而不仅存在合理使用原材料方面的盲目性,而且导致软电缆的制造成本大;其三,由于铜密度大,故电缆重量较重,因而不仅物流运输、仓储环节中的成本高,而且在敷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大,所耗人工成本高。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仍有改进的必要,为此本 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揭示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实例中,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包括导体、包覆在导体外的包带、被覆在包带外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125°C环保阻燃热塑性弹性体TPE,所述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为1500V,电缆的长期工作温度< 125°C,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 _40°C,电缆在温度为175°C下连续稳定工作时间> 6h,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为电缆外径的5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是由多根直径为0.0l?0.50mm的铝合金丝绞合而成的,所述导体的横截面积为1.5?120mm2;所述包带由内层带及位于内层带之外的外层带构成,内层带以第一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导体之外,外层带以第二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内层带之外,内层带与外层带的绕向相反且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相等;第一节距是内层带宽度的3?6倍;内层带的材料是厚度为0.15?0.30mm的阻水带或无纺布或玻璃纤维带或云母带或是厚度为0.03?0.1Omm的聚酯带;外层带的材料与内层带的材料相同。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实例中,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包括导体、包覆在导体外的包带、被覆在包带外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125°c环保阻燃热塑性弹性体TPU,所述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为1500V,电缆的长期工作温度< 125°C,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 _40°C,电缆在温度为175°C下连续稳定工作时间> 6h,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为电缆外径的5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是由多根直径为0.01?0.50mm的铝合金丝绞合而成的,所述导体的横截面积为1.5?120mm2;所述包带由内层带及位于内层带之外的外层带构成,内层带以第一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导体之外,外层带以第二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内层带之外,内层带与外层带的绕向相反且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相等;第一节距是内层带宽度的3?6倍;内层带的材料是厚度为0.15?0.30mm的阻水带或无纺布或玻璃纤维带或云母带或是厚度为0.03?0.1Omm的聚酯带;外层带的材料与内层带的材料相同。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还可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材料,如PE、无卤阻燃料等等。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由多层构成,每层中由多根铝合金丝绞合而成,且相邻层之间的绞合方向相反;每层的绞合节距为该层中铝合金丝直径的10?25倍。 进一步地,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由多层构成,相邻层中:外层铝合金丝的绞合节距比内层铝合金丝的绞合节距大,且外层铝合金丝的绞合节距是内层铝合金丝的绞合节距的2?4倍。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中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的厚度为0.5?3.0mm ;较典型的厚度为0.5mm或0.7mm或0.8mm或1.0mm或1.5mm或 2.0mm 或 3.0mnin 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效果:更柔软、更易弯曲、更易施工、自重更轻、成本更低、更能耐高压、大电流、耐高温、防电气干扰;阻燃效果更好、抗弯曲性能更优、使用更安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实例I的一段开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实例I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I请见图1和图2,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包括导体1、包覆在导体I外的包带2、被覆在包带2外的绝缘层3,所述绝缘层3的材料为125°C环保阻燃热塑性弹性体TPE,所述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为1500V,电缆的长期工作温度< 125°C,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 _40°C,电缆在温度为175°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汽车内部高压连接用电缆,包括导体、包覆在导体外的包带、被覆在包带外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125℃环保阻燃热塑性弹性体TPE,所述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为1500V,电缆的长期工作温度≤125℃,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40℃,电缆在温度为175℃下连续稳定工作时间≥6h,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为电缆外径的5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是由多根直径为0.01~0.50mm的铝合金丝绞合而成的,所述导体的横截面积为1.5~120mm2;所述包带由内层带及位于内层带之外的外层带构成,内层带以第一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导体之外,外层带以第二节距单方向螺旋地绕在内层带之外,内层带与外层带的绕向相反且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相等;第一节距是内层带宽度的3~6倍;内层带的材料是厚度为0.15~0.30mm的阻水带或无纺布或玻璃纤维带或云母带或是厚度为0.03~0.10mm的聚酯带;外层带的材料与内层带的材料相同;所述铝合金丝的型号为8A07或8030或LHA1或LHA2,所述铝合金丝的抗拉强度为120~155MPa、最小断裂伸长率为8%、20℃时最大电阻率为29.7nΩ·m;或者所述铝合金丝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构成:硅:0.03~0.08份、铁:0.2~0.42份、铜:0.2~0.3份、镁:0.06~0.2份、锆:0.1~0.3份、锌:0.01~0.04份、硼:0.01~0.03份、铂:0.01~0.05份、钛:0.01~0.1份、钨:0.01~0.05份、锰:0.01~0.03份、余量为铝;其中,镁与硅质量比为(1.50~2.00):1;所述铝合金丝的抗拉强度最小值为305MPa、最小断裂伸长率为3.8%、20℃时最大电阻率为32.5nΩ·m、最大线膨胀系数为2.15×10‑5(1/℃)、20℃时的最大密度为2.85g/cm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瀚刘焱鑫张照阳李金顶刘杨李玉凯侯婉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