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01314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包括在底座上开设贯通其的导渣槽,在底座的一侧设置与导渣槽连通的两端封闭的回收槽,回收槽与导渣槽垂直,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排屑螺杆远离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导渣槽远离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导渣槽靠近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回收槽的槽底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可以通过排屑螺杆的螺旋作用力将铁屑由导渣槽送入至回收槽内,以防止铁屑堆积堵塞导渣槽;通过将导渣槽设置为倾斜结构,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内,同时降低了排屑螺杆在传送铁屑过程中冷却液对排屑螺杆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包括在底座上开设贯通其的导渣槽,在底座的一侧设置与导渣槽连通的两端封闭的回收槽,回收槽与导渣槽垂直,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排屑螺杆远离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导渣槽远离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导渣槽靠近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回收槽的槽底高度。本专利技术在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可以通过排屑螺杆的螺旋作用力将铁屑由导渣槽送入至回收槽内,以防止铁屑堆积堵塞导渣槽;通过将导渣槽设置为倾斜结构,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内,同时降低了排屑螺杆在传送铁屑过程中冷却液对排屑螺杆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专利说明】新型排屑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床排肩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排肩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机床加工时产生的切肩,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清理: 一种是人工清扫,采用此方式清理切肩劳动强度高,清扫速度慢,对于大型的机床还需工人进入机床护罩内清理,操作不方便,也不安全,效率不高。另一种是设置专门的排肩装置,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03447879 A公开一种机床排肩装置,此排肩装置安装在机床鞍座上,并有设有扫肩片,机床底座两侧设有供排肩装置运行的沟槽。实际工作时,自动排肩装置随机床鞍座前后来回移动,通过扫肩片,将机床底座两侧积肩沟槽里的铁肩扫入前排肩口。此种排肩装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自动排肩的功能,但是其清扫不彻底,而且由于其结构的限制,机床底座的沟槽必须要设置足够深,对应的,机床底座的厚度要设置为足够厚,这样增加了底座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排肩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新型排肩回收装置,包括在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导渣槽,所述导渣槽贯穿所述底座,在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与所述导渣槽连通的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的两端呈封闭设置,所述回收槽与所述导渣槽垂直,在所述导渣槽内设置排肩螺杆,所述排肩螺杆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 所述导渣槽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所述导渣槽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所述回收槽的槽底高度。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此新型排肩回收装置还包括循环回收装置,所述循环回收装置包括循环主动轮、循环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循环主动轮与所述循环从动轮之间的循环回收带,所述循环主动轮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外,所述循环从动轮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内,所述循环回收带部分设置在所述回收槽内,所述循环回收带邻近所述导渣槽的部分的高度低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所述循环回收带上设置有若干过油孔,所述过油孔的尺寸小于铁肩的最小尺寸,所述循环回收带与所述回收槽的底部呈间隔设置。 通过在循环回收带上设置过油孔,可以通过过油孔将铁肩与冷却油分离,减少回收后的铁肩中的冷却油;通过将循环回收带与回收槽的槽底间隔设置,可以减少循环回收带上携带的冷却油,保证冷却油的回收率,同时也能进一步减少回收后的铁肩中的冷却油。 优选的,所述循环回收带为链条结构。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回收槽的一侧设置铁肩回收箱,所述循环主动轮设置在所述铁肩回收箱内。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循环主动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循环从动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通过将循环主动轮和循环从动轮设置为高低结构,使得循环回收带送出铁肩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循环回收带收入铁肩的一端的高度,高度差使得携带在循环传送带上的冷却油能回到回收槽内,尽可能的提高冷却油的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了进入到铁肩回收箱内的铁肩内携带的冷却油。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主动轮逆时针旋转,以使铁肩通过所述循环回收带输送至所述铁肩回收箱内。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回收槽远离所述铁肩回收箱的一侧设置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入端插入至所述回收槽内,所述油水分离装置的输出端与存油桶连通。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渣槽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20。?60° 。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渣槽的槽底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30。。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两个所述导渣槽,两个所述导渣槽呈平行设置,每个所述导渣槽内均设置一根所述排肩螺杆,两根所述排肩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 通过将两根排肩螺杆通过传动带与同一动力装置连接,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渣槽的槽底的截面形状为与所述排肩螺杆相匹配的弧形凹槽结构。 通过将导渣槽的槽底的截面形状设置为与排肩螺杆相匹配的弧形结构,使得铁肩在落入导渣槽的时候自动汇集到导渣槽的底部中心,然后利用排肩螺杆全部排出。 作为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肩螺杆与所述导渣槽的槽底接触式设置。 通过将排肩螺杆与导渣槽的槽底接触,使得排肩螺杆能更加彻底的排出导渣槽内的铁肩。 对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导渣槽内设置排肩螺杆,可以通过排肩螺杆的螺旋作用力将铁肩由导渣槽送入至回收槽内,以防止铁肩堆积堵塞导渣槽;通过将导渣槽设置为倾斜结构,即远离回收槽的一端高于靠近回收槽的一端,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内,同时降低了排肩螺杆在传送铁肩过程中冷却液对排肩螺杆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肩回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未示出排肩螺杆);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肩回收装置中底座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排肩回收装置中底座与排肩螺杆的组装示意图。 图1至4中: 1、底座;2、导渣槽;3、回收槽;4、排肩螺杆;5、动力装置;6、循环回收装置;61、循环主动轮;62、循环从动轮;63、循环回收带;64、铁肩回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定柱卧式粗框机包括在底座I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导渣槽2,导渣槽2贯穿底座1,在底座I的一侧设置与导渣槽2连通的回收槽3,回收槽3的两端呈封闭设置,回收槽3与导渣槽2垂直,在导渣槽2内设置排肩螺杆4,排肩螺杆4远离回收槽3的一端与动力装置5连接,导渣槽2远离回收槽3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回收槽3的一端的槽底高度,导渣槽2靠近回收槽3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回收槽3的槽底高度。通过在导渣槽2内设置排肩螺杆4,可以通过排肩螺杆4的螺旋作用力将铁肩由导渣槽2送入至回收槽3内,以防止铁肩堆积堵塞导渣槽2 ;通过将导渣槽2设置为倾斜结构,即远离回收槽3的一端高于靠近回收槽3的一端,可以使冷却油能快速的流入到回收槽3内,同时降低了排肩螺杆4在传送铁肩过程中冷却液对排肩螺杆4的阻力,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此新型排肩回收装置还包括循环回收装置6,循环回收装置6包括循环主动轮61、循环从动轮62和设置在循环主动轮6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排屑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的导渣槽,所述导渣槽贯穿所述底座,在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与所述导渣槽连通的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的两端呈封闭设置,所述回收槽与所述导渣槽垂直,在所述导渣槽内设置排屑螺杆,所述排屑螺杆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导渣槽远离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所述导渣槽靠近所述回收槽的一端的槽底高度高于所述回收槽的槽底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彬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华都精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