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力专利>正文

汽车翻转式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228 阅读:13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附属设施,特别是指一种汽车翻转式座椅。包括座板、设置于座板后部的靠背板、连接于靠背板与座板两侧之间的扶手,扶手前端上部与升降支架顶端一侧铰接,升降支架为一“T”型或倒置的“L”型结构中的一种,升降支架的下部与左右对称设置的前部支撑连接,座板与前部支撑之间采用插装配合,靠背板底部向下延伸形成后部支撑,后部支撑为采用启动装置提供动力源、且由传动装置控制的伸缩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有效解决汽车发生碰撞时造成的对于司乘人员躯干上部的致命伤害的问题。具有结构设计巧妙、紧凑,操作控制灵活、可有效避免对于其躯干上部的致命冲击造成的伤害等优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附属设施,特别是指一种汽车翻转式座椅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200620127902. 2的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座椅, 包括座椅本体,座椅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带固定杆的固定板,固定杆的顶端为 球体,球体中心部位开有口小腔大的通膛,通膛的中部设置有弹性体,两端 设置有滚珠,所述的球体与一带凹槽、前端翘起的滑轨相连接,球体位于凹 槽内,滑轨侧壁上与球体的通膛位置相匹配处设置有至少两对固定孔,所述 滑轨的后部的顶端设置有支撑杆与座椅本体相连接,滑轨的后部设置有至少 一根连接有防撞杆的链条,防撞杆与汽车前端的部件相连接。该汽车防撞座 椅在汽车相撞时,车的撞击与座椅的后移同步进行,能自动调节人与踏板、 方向盘间的距离,最大限度的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上述现有技术虽然能在 一定条件下通过延长人与方向盘等的距离起到保护作用,但因为车内座椅之 间距离有限,并不能有效解决在发生碰撞时(尤其是小车对大车碰撞)时造 成的对于司乘人员躯干上部的致命伤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座椅进行翻转, 从而有效降低司乘人员高度的汽车翻转式座椅。 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汽车翻转式座椅,包括座板4、设置于座板4后部的靠背板6、连接于靠 背板6与座板4两侧之间的扶手8,扶手8前端上部与升降支架3顶端一侧铰 接,升降支架3为一 "T"型或倒置的"L"型结构中的一种,升降支架3的 下部与左右对称设置的前部支撑连接,座板4与前部支撑之间采用插装配合, 靠背板6底部向下延伸形成后部支撑,后部支撑为采用启动装置5提供动力 源、且由传动装置控制的伸缩式结构。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设计还有为使靠背6翻转灵活,并保护司乘人员的后脑等重要部位,靠背板6采 用纵向分段式结构,相邻的上下两段之间通过铰轴连接;为使本装置在使用 过程中不致因翻转动作过于剧烈而导致人体不适或伤害。座板4两侧与前部 支撑或地面之间对称设有至少一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一负压缓冲装置,该装置包括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侧扶手8 外侧的负压腔13、固定于负压腔13外壁的滑块14、密贴配合于负压腔13内 壁的活塞12、以及与活塞12后部的活塞杆通过负压腔13上的条形孔连接的 燕尾滑块ll。缓冲装置还包括一设置于前部支撑和座板4之间的正压缓冲装置20。正 压缓冲装置20包括但不局限于气压缸、液压缸等,优选的方案选用液压缸。为保证对座板4形成非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支撑、并且实现其工作状态下 的快速翻转,还包括一活动底架17,所述的升降支架3的下部插装于活动底 架17的纵向套管18中。活动底架17中的纵向套管18的外壁上开设的燕尾滑槽19与燕尾滑块11 形成滑动装配,升降支架3的下部开设有限位槽16,通过活动底架17的纵向 套管18与负压腔13外表面的滑块14釆用插装配合。为进一步实现装置整体在灵活翻转时不致动作过于剧烈,还包括一由弧 形杠杆10和杠杆9组成的杠杆组.,其中弧形杠杆10顶部设置于升降支架3 的水平横杆下表面,主要用于延长升降支架的动作行程。杠杆9设置于扶手8 下表面,拉簧7设置于弧形杠杆10 —端与活动底架17的水平横板之间。拉 簧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缓动作的剧烈程度。启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固定体24内的燃烧室21、燃烧室通过固定体24前 端开口与套装于其外表面的活动助推套23配合,活动助推套23连通消音器 25,活动助推套23前端设置的拖板22顶压在连接于活动底架17的水平横板 之间的连杆上。启动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与制动气囊联动、且由电雷管引发 的装置。伸缩式后部支撑包括但不局限于选用自复位花键轴式结构,其底角28为多边形结构。启动装置经拉杆与旋转扳手26连接,旋转扳手26经过旋转扳手固定装 置27上的条形缝与伸縮式后部支撑的底角28外部卡装。 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1、 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紧凑,操作控制灵活,通过座椅的 翻转,迅速地降低了司乘人员的高度,可有效避免对于其躯干上部的致命冲 击造成的伤害。2、 缓冲装置的合理设置,使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致因翻转动作过 于剧烈而导致人体不适或伤害。3、 靠背的分段式结构设计,使本技术在考虑到自身灵活翻转的同时, 给后部的座椅及乘客的动作留出了相应的空间,同时保护了后脑等重要部位。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有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负压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升降支架结构示意图。图5活动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旋转扳手与伸缩式后部支撑装配示意图。图7是启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A-A向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定。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如图示,其中包括座板4、设置于座板4后部的靠背 板6、连接于靠背板6与座板4两侧之间的扶手8,扶手8前端上部与升降支 架3顶端一侧铰接,升降支架3为一 "T"型结构中,升降支架3的下部与左右对称设置的前部支撑连接,座板4与前部支撑之间采用插装配合,靠背板6底部向下延伸形成后部支撑,后部支撑为釆用启动装置5提供动力源、且由传动装置控制的伸縮式结构。为使靠背6翻转灵活,并保护司乘人员的后脑等重要部位,靠背板6釆 用纵向分段式结构,相邻的上下两段之间通过铰轴连接;为使本装置在使用 过程中不致因翻转动作过于剧烈而导致人体不适或伤害。座板4两侧与前部 支撑或地面之间对称设有至少一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一负压缓冲装置,该装置包括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侧扶手8 外侧的负压腔13、固定于负压腔13外壁的滑块14、密贴配合于负压腔13内 壁的活塞12、以及与活塞12后部的活塞杆通过负压腔13上的条形孔连接的 燕尾滑块ll。缓冲装置还包括一设置于前部支撑和座板4之间的正压缓冲装置20。正 压缓冲装置20选用液压缸。为保证对座板4形成非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支撑、并且实现其工作状态下 的快速翻转,还包括一活动底架17,所述的升降支架3的下部插装于活动底 架17的纵向套管18中。活动底架17中的纵向套管18的外壁上开设的燕尾滑槽19与燕尾滑块11 形成滑动装配,升降支架3的下部开设有限位槽16,通过活动底架17的纵向 套管18与负压腔13外表面的滑块14采用插装固定配合。为进一步实现装置整体在灵活翻转时不致动作过于剧烈,还包括一由弧 形杠杆10和杠杆9组成的杠杆组,其中弧形杠杆10顶部设置于升降支架3 的水平横杆下表面,主要用于延长升降支架的动作行程。杠杆9设置于扶手8 下表面,拉簧7设置于弧形杠杆10 —端与活动底架17的水平横板之间。拉 簧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缓动作的剧烈程度。启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固定体24内的燃烧室21、燃烧室通过固定体24前 端开口与套装于其外表面的活动助推套23配合,活动助推套23连通消音器 25,活动助推套23前端设置的拖板22顶压在连接于活动底架17的水平横板之间的连杆上。启动装置选用与制动气囊联动、且由电雷管引发的装置。伸縮式后部支撑选用自复位花键轴式结构,自复位功能的实现包括但不 局限于能实现此功能的机械、液压、气压、磁性构件,其中优选压縮弹簧,其底角28矩形结构。为保证伸缩式后部支撑在非工作状态与工作状态下的有效转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翻转式座椅,包括座板(4)、设置于座板(4)后部的靠背板(6)、连接于靠背板(6)与座板(4)两侧之间的扶手(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扶手(8)前端上部与升降支架(3)顶端一侧铰接,升降支架(3)为一“T”型或倒置的“L”型结构中的一种,升降支架(3)的下部与左右对称设置的前部支撑连接,座板(4)与前部支撑之间采用插装配合,靠背板(6)底部向下延伸形成后部支撑,后部支撑为采用启动装置(5)提供动力源、且由传动装置控制的伸缩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力林阳
申请(专利权)人:林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