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9109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包括:背板(140),具有侧壁(141);导光板(110),承载于背板(140)上,且具有入光侧面(111);光源(120),设置于侧壁(141)上,且邻近于入光侧面(111)设置;中框(150),盖设于导光板(110)及光源(120)上;第一卡件(160),设置于中框(150)朝向背板(140)的一侧上,且其具有第一凹槽(161);第二卡件(170),设置于背板(140)朝向中框(150)的一侧上,且其具有第二凹槽(171);量子条(130),其一端卡设于第一凹槽(161)中,且其另一端卡设于第二凹槽(171)中。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固定量子条的方式简单且能够降低成本,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量子条附近设置反射膜层,提高耦光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晶显示
,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采用白光发光二极管(LED)作为背光光源,通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的合理搭配实现液晶所需的背光。随着人们对高色域、高色彩饱和度、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背光中实现白光光源、高色域、高色彩饱和度的方案有:利用紫外LED配合红绿蓝荧光粉实现;利用蓝光LED配合红绿荧光粉;利用蓝光LED加绿光LED加红光LED等。这些方案都可以提高色域,但是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并且成本较高。量子点(Quantum Dot,简称QD)技术,是把电子束缚在一定范围内的半导体纳米材料结构技术,其由尺寸大小在1~100nm的超小化合物结晶体构成。在量子点技术中,可利用不同尺寸大小的结晶体控制光的波长,进而精确控制光的颜色。因此,量子点材料被应用于背光模块中,采用高频谱光源(例如蓝光LED)取代传统白光LED光源,量子点在高频光源的照射小,可被激光产生不同波长的光,通过调整量子点材料的尺寸大小,即可调节合成光的颜色,实现高色域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要求。图1是一种现有的采用量子点荧光粉膜片的背光模块。参照图1,将蓝光发光二极管11设置在导光板12的入光侧面,量子点荧光粉膜片13设置在导光板12的出光面上,其中,蓝光发光二极管11发出的光经导光板12转换成面光源,并由导光板12的出光面出射经过量子点荧光粉膜片13,从而将蓝光转换成液晶显示装置所需的背光。但是,由于在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大面积制作量子点荧光粉膜片13,这样需要的量子点材料较多,且量子点荧光粉层涂布的均匀性要求高,导致成本很高。另外,由于量子点荧光粉膜片13在使用中,如果光学膜片架构不同或光学膜片型号不同,则经光学膜片改善后的光透过液晶显示面板后,其色度和亮度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量子点荧光粉膜片13的使用过程中不能轻易的改变光学膜片的架构、光学膜片的供应商或光学膜片的型号,这大大限制了量子点荧光粉光学膜片使用的灵活性和普遍性。图2是另一种现有的采用量子点荧光粉膜片的背光模块。参照图2,将蓝光发光二极管21设置在导光板22的入光侧面,量子点荧光粉被封装在玻璃管内形成量子点荧光粉玻璃管23,其中,量子点荧光粉玻璃管23设置在蓝光发光二极管21与导光板12的入光侧面之间。蓝光发光二极管11发出的蓝光经过量子点荧光粉玻璃管23照射到导光板12的入光侧面上。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时,量子点荧光粉玻璃管23制作复杂、成本较高,并且量子点荧光粉玻璃管23易于破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具有至少一侧壁;导光板,承载于所述背板之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光源,设置于所述侧壁上,且邻近于所述入光侧面设置;中框,盖设于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光源上;第一卡件,设置于所述中框的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上,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侧面之间;第二卡件,设置于所述背板的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上,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设置;量子条,其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其另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中框的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上设置有安装槽,其中,所述安装槽一端抵接所述侧壁,所述安装槽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所述第一卡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一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卡件的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一反射膜层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二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二反射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卡件的朝向所述中框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二反射膜层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三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三反射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卡件的朝向所述背板的一侧上,所述第三反射膜层的一端抵接所述量子条,且所述第三反射膜层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中框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吸光层,其中,所述吸光层设置于所述中框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背板的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上设置有若干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二卡件的高度相等,其中,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凸块上,且所述导光板的入光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卡件上。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且所述反射片的一端抵接所述量子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块提供显示光源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以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影像,其中,所述背光模块为上述的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分别在中框与背板上设置卡件来固定量子点薄膜条,固定方式简单且能够降低成本,不存在现有技术的封装有量子点荧光粉的玻璃管破碎的问题。此外,本专利技术在量子点薄膜条附近设置反射膜层,能够提高耦光效率,从而可减少光源的使用数量,进一步降低成本。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是一种现有的采用量子点荧光粉膜片的背光模块;图2是另一种现有的采用量子点荧光粉膜片的背光模块;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200及与液晶显示面板200相对设置的背光模块100,其中,背光模块100提供显示光源给液晶显示面板200,以使液晶显示面板200显示影像。液晶显示面板200通常包括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阵列基板210、与TFT阵列基板210相对设置的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简称CF)基板220以及夹设于TFT阵列基板210与CF基板220之间的液晶层230,其中,液晶层230中包括若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背光模块及具有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140),具有至少一侧壁(141);导光板(110),承载于所述背板(140)之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111);光源(120),设置于所述侧壁(141)上,且邻近于所述入光侧面(111)设置;中框(150),盖设于所述导光板(110)及所述光源(120)上;第一卡件(160),设置于所述中框(150)的朝向所述背板(140)的一侧上,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161),其中,所述第一凹槽(161)位于所述光源(120)与所述入光侧面(111)之间;第二卡件(170),设置于所述背板(140)的朝向所述中框(150)的一侧上,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171),其中,所述第二凹槽(171)与所述第一凹槽(161)相对设置;量子条(130),其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61)中,且其另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凹槽(171)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140),具有至少一侧壁(141);
导光板(110),承载于所述背板(140)之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111);
光源(120),设置于所述侧壁(141)上,且邻近于所述入光侧面(111)
设置;
中框(150),盖设于所述导光板(110)及所述光源(120)上;
第一卡件(160),设置于所述中框(150)的朝向所述背板(140)的一侧
上,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161),其中,所述第一凹槽(161)位于所述光
源(120)与所述入光侧面(111)之间;
第二卡件(170),设置于所述背板(140)的朝向所述中框(150)的一侧
上,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171),其中,所述第二凹槽(171)与所述第一
凹槽(161)相对设置;
量子条(130),其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61)中,且其另一端卡设于
所述第二凹槽(17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150)的朝
向所述背板(140)的一侧上设置有安装槽(151),其中,所述安装槽(151)
一端抵接所述侧壁(141),所述安装槽(151)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导光板(110)
上,所述第一卡件(160)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51)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反射层(181),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膜层(181)设置在所述第一卡件(160)的朝向所述背板
(140)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一反射膜层(181)位于所述侧壁(141)与所述第
一凹槽(16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反射层
(182),其中,所述第二反射膜层(182)设置在所述第二卡件(170)的朝向
所述中框(150)的一侧上,且所述第二反射膜层(182)位于所述侧壁(141)
与所述第二凹槽(171)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