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067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有效地使各管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具备:芯部(10),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11);进气导入部(20),具有安装于芯部(10)的进气上游侧而朝管(11)导入进气的入口集管部(22);进气导出部(30),其具有:出口集管部(32),安装于芯部(10)的进气下游侧,从管(11)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31),从出口集管部(32)的中心位置偏心地与该出口集管部(32)连接,在出口集管部(32)内设置有沿管(11)的进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板(3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有供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与增压器侧连接的入口管道部以及安装于芯部的进气上游侧的纵长的入口集管部;以及进气导出部,具有安装于芯部的进气下游侧的纵长的出口集管部以及与发动机侧连接的出口管道部。此外,进气导入部的入口管道部与入口集管部通过入口曲面部连结,并且进气导出部的出口集管部与出口管道部通过出口曲面部连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这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31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现有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中,出口曲面部与出口管道部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朝上方偏心。因此,从下方的管流入的进气在出口集管部内朝向上方流动,与从上方的管流入的进气汇合。然后,在这些进气的汇合部附近压力变高,妨碍进气从管朝出口集管部内流入,由此导致各管内的进气流速不均匀。结果,各管的进气流量也变得不均匀,有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芯部的进气的冷却效率。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能够有效地使各管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将进气朝上述管导入;以及进气导出部,其具有: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连接于该出口集管部,该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设置有沿着上述管的进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板。此外,也可以为,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还设置有与上述板分离而对置的第二板。此外,也可以为,上述进气导出部还具备曲面部,该曲面部通过曲面将上述出口集管部与上述出口管道部平滑地连结,将上述板以及上述第二板的进气下游侧分别延伸设置至该曲面部的内部为止。此外,也可以为,上述板的进气上游端部,配置在上述管的进气下游端部的附近,或者与上述管的进气下游端部邻接地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能够有效地使各管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的切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纵截面图。图4中的(a)是对现有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进气导出部中的进气流动进行说明的图,(b)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进气导出部中的进气流动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1~4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其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而,不重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具备:芯部10,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进气导入部20,将来自未图示的增压器的进气导入芯部10;以及进气导出部30,将进气从芯部10朝未图示的发动机导出。芯部10具备:多个管11,供进气流通,沿车宽方向延伸;多个外散热片12,夹装于各管11之间;纵长的入口板13,各管11的进气上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以及纵长的出口板14,各管11的进气下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板13以及出口板14的板平面与多个管11的轴向正交。进气导入部20具备:入口管道部21,与增压器侧的进气管41连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长中空状的入口集管部22,安装于芯部10的入口板13;以及曲面中空状的入口曲面部23,将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集管部22平滑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曲面部23的进气下游端从车辆宽度方向连接于入口集管部22的侧面。此外,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曲面部23的连接位置比入口集管部2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入口曲面部2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壁的纵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大致S字状,并且,使其下方内侧面朝内侧突出。此外,该下方内侧面与入口集管部22下方的内侧面连结。进而,入口曲面部23形成为,使其流路纵截面积沿着进气流动而逐渐扩张。进气导出部30具备:出口管道部31,与发动机侧的进气管42连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长中空状的出口集管部32,安装于芯部10的出口板14;曲面中空状的出口曲面部33,将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集管部32平滑地连结;阻挡板34;以及整流板(第二板)35。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曲面部33的进气上游端从车辆宽度方向连接于出口集管部32的侧面。此外,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曲面部33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3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出口曲面部3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壁的纵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大致S字状,并且,使其下方内侧面朝内侧突出。此外,该下方内侧面与出口集管部32下方的内侧面连结。进而,出口曲面部33形成为,使其流路纵截面积沿着进气流动逐渐缩小。如图2所示,阻挡板34为,与出口集管部32以及出口曲面部33的形状相匹配而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状。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为,在比出口板14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更靠上方的出口集管部32内,以使其板平面与管11的进气流动方向平行的状态配置。此外,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的上游侧缘部,从管11的进气下游端隔开较小的间隙(微小的空隙)而配置。即,如图3所示,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为,使其上游侧缘部、弯曲内侧缘部(车辆后方侧缘部)以及弯曲外侧缘部(车辆前方侧缘部),收容于出口集管32的中空部32a内(比S字状的外壁的下方内侧面更靠出口板14侧的区域)。由此,从下方的管11流入出口集管部32内而朝向上方的进气,被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阻挡。另外,也可以为,在上游端部34a的上游侧缘部与管11之间不需要设置微小的空隙,而使该上游端部34a与管11的进气下游端接触。阻挡板34的下游端部34b为,在出口曲面部33内,以使其板平面沿着出口曲面部33的上侧内周面的状态配置。由此,构成为,被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阻挡的进气,在出口曲面部33内被朝向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朝上述管导入进气;以及进气导出部,该进气导出部具有: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与该出口集管部连接,该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设置有沿上述管的进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12 JP 2012-1564311.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具备:
芯部,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
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
上游侧,朝上述管导入进气;以及
进气导出部,该进气导出部具有: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
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
位置偏心地与该出口集管部连接,
该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设置有沿上述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一秀富川清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