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连接器的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160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能够减少近端串扰,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在插卡基板(5)的表面(S)形成有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在背面(R)形成有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形成于插卡基板(5)的背面(R)的发送侧电极(6)和对应的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8)、以及形成于插卡基板(5)的表面(S)的接收侧电极(7)和对应的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9)经由形成于插卡基板(5)的通孔(14、15)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连接器的电缆
本技术涉及带连接器的电缆。
技术介绍
使用具备内置有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和设置在电缆的两端的连接器的带连接器的电缆。 在连接器内置有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插卡基板。在该插卡基板中的接收侧传输路径,即、将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传输到设备的传输路径上,具备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而将电信号有源补偿来输出的补偿电路的部件,是有源电缆模块(也被称为有源直接连接电缆,有源DAC,活性铜电缆(ACC:Active Copper Cable))。 如图4(a)?图4(c)所示,在带连接器的电缆41中,具备:具有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的电缆43 ;设置在电缆43的两端的连接器44 ;以及内置在连接器44且将连接对象的设备(未图示)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电连接的插卡基板45。该带连接器的电缆41构成为能够收发四通道(channel),具备发送用和接收用各四根总计八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另外,图中TX表示发送,RX表示接收,TX、RX后的数字表示通道号。 在插卡基板45的一端部形成有与设备电连接的多个发送侧电极46以及多个接收侧电极47。另外,在插卡基板45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供发送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电连接的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48和供接收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电连接的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49。 发送侧电极46和对应的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48由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电连接。另外,接收侧电极47和对应的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49由接收侧的传输路51电连接。在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设有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的损失特性来将电信号有源补偿而输出的补偿电路52。 在带连接器的电缆41中,在图4(c)中的左侧集中形成有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在右侧集中形成有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于是,将形成于插卡基板45的内层的接地层53左右分割,分割发送侧和接收侧的接地层53,减少收发间的串扰。 然而,在带连接器的电缆41中,形成发送侧电极46和接收侧电极47的位置即、与设备侧连接的部分的电极的布局用SFF-8436(SFF-8436 Specificat1n for QSFP+1OGbs4X PLUGGABLE TRANSCEIVER Rev 4.4)规定,在插卡基板45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形成有发送侧电极46和接收侧电极47。 因此,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41中,成为将发送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和接收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在同一层连接的构造(即,在插卡基板45的表面和背面分别连接发送用和接收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2的构造),成为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和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双方形成于同一层的构造。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的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22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一般在有源电缆模块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中,特别是在利用长尺寸的电缆来进行长距离传输的情况下,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信号电平之差变大,容易受到起因于共模的近端串扰的影响。 在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41中,由于发送侧的传输路径50和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形成在同一层,所以特别是存在近端串扰容易变大的问题。 而且,在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41中,会在插卡基板45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形成接收侧的传输路径51,所以不能搭载共用的补偿电路52,还存在部件数增加的问题。 于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能够减少近端串扰且能够减少部件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 本技术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方案一是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中,具备:电缆,其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插卡基板,其内置在所述连接器,且由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多层基板构成;多个发送侧电极以及多个接收侧电极,它们分别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一端部的表面和背面且与所述设备电连接;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另一端部,供发送用的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以及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另一端部,供接收用的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形成有所述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形成有所述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的所述发送侧电极和对应的所述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的所述接收侧电极和对应的所述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经由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通孔电连接。 方案二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具备将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输入的电信号根据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损失特性来补偿并输出的补偿电路。 方案三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其中,作为所述补偿电路使用能够应对多个通道的补偿电路。 方案四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一?三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和背面之间具备两层接地层。 方案五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四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配置为,从其终端露出的导体的露出部分在俯视时与所述接地层重叠。 方案六的带连接器的电缆是在方案四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配置为,从其终端露出的导体的露出部分在俯视时向所述接地层的外部突出,在夹着所述插卡基板配置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的向所述接地层的外部突出的所述导体的露出部分之间设置屏蔽用的金属板。 本技术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能够减少近端串扰且能够减少部件数的带连接器的电缆。 【附图说明】 图1 (a)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从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b)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从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c)是图1(a)的1C-1C线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 (a),图1 (b)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一变形例的从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3(a)是图1(a),图1(b)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电缆连接部的剖视图,图3 (b)是表示其一变形例的电缆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从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以往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从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4(c)是图4(a)的4C-4C线剖视图。 图中: I—带连接器的电缆,2—差动彳目号传输用电缆,3 —电缆,4—连接器,5—插卡基板,6—发送侧电极,7—接收侧电极,8—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9一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10—发送侧的传输路径,11—接收侧的传输路径,12—补偿电路,13—接地层,14,1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 (a)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从表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b)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电缆的从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c)是图1(a)的1C-1C线剖视图。其中,图1(b)是将图1(a)的上下翻转倒过来的俯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缆,其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插卡基板,其内置在所述连接器,且由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多层基板构成;多个发送侧电极以及多个接收侧电极,它们分别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一端部的表面和背面且与所述设备电连接;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另一端部,供发送用的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以及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另一端部,供接收用的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形成有所述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形成有所述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的所述发送侧电极和对应的所述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的所述接收侧电极和对应的所述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经由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通孔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15 JP 2014-0050131.一种带连接器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其具备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连接器,其设置在该电缆的两端; 插卡基板,其内置在所述连接器,且由将连接对象的设备和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的多层基板构成; 多个发送侧电极以及多个接收侧电极,它们分别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一端部的表面和背面且与所述设备电连接; 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另一端部,供发送用的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以及 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其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另一端部,供接收用的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电连接, 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形成有所述多个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在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形成有所述多个电缆连接用接收侧电极, 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背面的所述发送侧电极和对应的所述电缆连接用发送侧电极、以及形成于所述插卡基板的表面的所述接收侧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庆深作泉杉山刚博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