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电源和开关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51538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22:1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辅助电源和开关电源,该辅助电源应用在主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开关电源中,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一整流电路、第二整流电路、电容和反激变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一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耦合;所述第二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二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耦合;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组的两端;两个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连接在所述电容两端;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电容的两端,其输出端作为所述辅助电源的输出,以避免反激MOS上施加的电压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辅助电源和开关电源
本技术设及电力电子
,更具体地说,设及一种辅助电源和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辅助电源。现有的辅助电源通常采用 反激变换器实现,该反激变换器一端接主电路输出端,一端分别接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的 电能输入端,其作用在于将主电路输出电压转换成稳定的低压直流电,再提供给控制电路 和驱动电路进行供电。 但是,当开关电源的主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并联Boost电路时,主电路输出电压 (也即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电压)会很高,而反激变换器中的反激M0S所能承受的电压有限, 若仅仅是将其更换为高耐压值的反激M0S的话又会带来成本高、驱动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辅助电源和开关电源,W避免反激M0S上施加的 电压过高。 一种辅助电源,应用在主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开关电源中,所 述辅助电源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一整流电路、第二整流电路、电容和反激变换器,其 中: 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一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禪 合; 所述第二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二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禪 合; [000引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连接在所述电容两端; 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电容的两端,其输出端作为所述辅助电源的 输出。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半波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全桥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倍压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倍流整流电路。 一种开关电源,包括交错并联Boost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辅助电源,所述 辅助电源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一整流电路、第二整流电路、电容和反激变换器,其 中: 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一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禪 合; [001引所述第二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二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禪 合;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连接在所述电容两端; 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电容的两端,其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驱动电 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电能输入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半波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全桥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倍压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倍流整流电路。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W看出,本技术利用与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输入电 感相禪合的绕组来获取电磁感应电压,所述电磁感应电压经整流电路整流后输出到与反激 变换器的输入端相并联的电容上,基于该结构,只需合理设置所述绕组与所述输入电感的 应比,就可改变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大小,从而降低反激变换器中的反激M0S上承受 的电压,避免反激M0S上施加的电压过高。 【附图说明】 [002引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W根据该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辅助电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开关电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引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辅助电源,应用在主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 并联Boost电路的开关电源中,W避免反激M0S上的施加电压过高,所述辅助电源包括第一 绕组T1、第二绕组T2、第一整流电路10、第二整流电路20、电容C1和反激变换器30,其中; 第一绕组T1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一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L1禪 合; 第二绕组T2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二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L2禪 合; 第一整流电路10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绕组T1的两端; 第二整流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二绕组T2的两端; 第一整流电路10与第二整流电路20的输出端并联,且连接在电容Cl两端; [003引反激变换器30的输入端连接在电容C1的两端,其输出端作为所述辅助电源的输 出。 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包括输入端并联、输出端也并联的第一路Boost电路和 第二路Boost电路。 所述第一路Boost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电感L1、第一开关管Q1、第一二极管D1和输 出电容C2,其中;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经第一输入电感L1接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 输入正极,同时经第一二极管D1接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输出正极;第一开关管Q1的 源极同时接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输入正极和输出负极;输出电容C2并联在所述交错 并联Boost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路Boost电路包括第二输入电感L2、第二开关管Q2、第二二极管D2和输 出电容C2,其中;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经第二输入电感L2接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 输入正极,同时经第二二极管D2接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输出正极;第二开关管Q2的 源极同时接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输入正极和输出负极。 在所述第一路Boost电路中,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第一输入电感L1储能;第一 开关管Q1关断时,第一输入电感L1释放能量。在所述第二路Boost电路中,第二开关管Q2 导通时,第二输入电感L2储能;第二开关管Q2关断时,第二输入电感L2释放能量。对于所 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而言,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总是互补导通,因此第一输入 电感L1和第二输入电感L2上的电压也交替为正电压。 在所述辅助电源中,当第一输入电感L1上产生正电压时,第一绕组T1感应正电 压,该正电压经第一整流电路10整流后输出给电容C2 ;同时第二输入电感L2上会产生负 电压,第二绕组T2感应负电压,该负电压经第二整流电路20整流后也输出给电容C2 (第一 输入电感L1与第二输入电感L2上的感应电压总是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之后,再由 反激变换器30将电容C2两端电压转换成需要的辅助电源电压心。 当第一整流电路10和第二整流电路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辅助电源,应用在主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开关电源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一整流电路、第二整流电路、电容和反激变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一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耦合;所述第二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二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耦合;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组的两端;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连接在所述电容两端;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电容的两端,其输出端作为所述辅助电源的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辅助电源,应用在主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开关电源中,其特 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一整流电路、第二整流电路、电容和反激 变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一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耦合; 所述第二绕组与所述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中的第二路Boost电路的输入电感耦合;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绕组的两端;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并联,且连接在所述电容两端; 所述反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电容的两端,其输出端作为所述辅助电源的输 出。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 电路均为半波整流电路。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 电路均为全桥整流电路。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 电路均为倍压整流电路。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二整流 电路均为倍流整流电路。6. -种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华锋马乃平沈江涛徐迎春黄逊
申请(专利权)人:英飞特电子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