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34399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2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属于高效硅基薄膜太阳电池领域。该电池从上到下包含顶电池、隧穿反射层TRR1、中电池、隧穿反射层TRR2和底电池,其中所述顶、中、底电池的吸收层为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且Eg顶>Eg中>Eg底;其中所述隧穿反射层为P型掺铝的硅氧薄膜(a-SiOx:Al),此隧穿反射层不仅具有中间反射层对短波反射、长波透射的光学特点,还能增加子电池隧道结处的缺陷态密度,促进光生载流子在界面处复合,降低寄生势垒。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隧穿反射层的电池结构有利于提高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的匹配电流,降低子电池交界处的光学和电学损失,能有效地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属高效硅基薄膜太阳电池领域。 
技术介绍
硅基薄膜叠层太阳电池由不同带隙的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子电池串联而成,这种叠层结构既能拓宽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太阳光谱的利用率,又能降低不稳定的非晶硅顶电池的厚度,降低光致衰减效应,从而在提高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同时改善其整体稳定性。然而,叠层结构并不是子电池的简单串联,其总电池的电流往往取决于较小的非晶硅顶电池电流。因此,叠层结构应重点考虑:(1)各子电池的最大电流需尽量匹配;(2)各子电池之间的隧道结(Tunnel Recombination Junction,TRJ)应具有较小的电学损失与光学损失。 针对电流匹配,人们研究了子电池本征吸收层的厚度比,在最佳厚度比值下子电池的电流可获得良好匹配,例如:在非/微叠层太阳电池中,非晶硅本征层厚度一般为150~200nm,微晶硅本征层厚度一般为2μm。为了增加电池稳定性,降低光致衰减效应,人们还研究了中间反射层(Intermediate Reflector Layer,IRL)的作用,以在降低本征非晶硅厚度的同时,保持最大的匹配电流。针对电学损失和光学损失,人们研究了子电池界面处的隧道结,由于隧道结相对电池内建电场为反偏结,任何寄生势垒都将使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变差,若结处的光生电子与空穴能完全复合,就不会产生寄生势垒而削减子电池的电场。 然而目前,人们对叠层结构的上述两方面研究尚独立进行: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的中间反射层是基于光学的反射与透射原理;而具有较大缺陷态密度的隧道结是基于电学的隧穿复合理论。因此,其研究成果难以大幅提高叠层太阳电池的性能。基于此,我们综合考虑了叠层结构的子电池界面对整个电池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合中间反射层的作用与隧道结的原理,在子电池界面处制备了一层既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又具有高缺陷态密度的薄膜,称此兼具陷光性能和隧穿性能的薄膜为隧穿反射层(Tunnel Recombination Reflector,TRR),以改善硅基薄膜叠层太阳电池的电流匹配度,降低子电池交界处的光学损失与电学损失,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近年来,人们对多结叠层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有了一定的研究,如:南开大学的专利(申请号:CN200910245205.5)一种全谱域叠层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其特征是电池吸收层采用宽带隙、中间带隙和窄带隙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实现带隙覆盖2.0eV~0.66eV的范围,从而实现电池对太阳光谱300nm~1800nm的全谱域响应,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此结构没有考虑子电池界面处的光学和电学损失,也没有考虑电池内部的陷光要求。对于硅基叠层太阳电池子电池之间的插入层,人们也进行了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专利(申请号:200910078560.8)硅基薄膜叠层太阳能电池隧道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插入层为具有较高复合速率的复合层材料,非晶纳米硅复合层,此插入层仅考虑了隧道结处的隧穿性能,但没有考虑其光学性能。湖南共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号:CN201320698865.0)一种电池用复合中间反射层以及多结叠层硅基薄膜电池,其特征是该复合中间反射层是包括至少一层N型SiOx或SiNx膜层的多层膜结构,与中间反射层相邻的上一层和下一层均为不含氧或氮的N型硅薄膜掺杂层,通过调节氧或氮含量来调节膜层折射率以适应不同的陷光要求,此插入层考虑了各子电池交界处的光学性能,但没有考虑隧道结的隧穿性能。鉴于此,本专利专利技术了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所制备的隧穿反射层薄膜带隙宽、折射率低、电导率高、缺陷态密度大,同时兼具中间层的光学优点与隧道结的电学特点,采用此隧穿反射层的多结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均得以有效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制备的电池从上到下包含顶电池、隧穿反射层、中电池、隧穿反射层和底电池:其中所述顶、中、底电池的吸收层为硅基薄膜或硅基薄膜合金,且Eg顶>Eg中>Eg底;其中所述隧穿反射层为P型掺铝非晶硅氧薄膜(a-SiOx:Al),此隧穿反射层不仅具有中间反射层的短波反射、长波透射的光学特点,还能增加子电池隧道结的缺陷态密度,促进光生载流子在界面处复合,降低寄生势垒。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结构有利于提高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的匹配电流,降低子电池交界处的光学和电学损失,能有效地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由硅基薄膜顶电池、隧穿反射层TRR1、硅基薄膜中电池、隧穿反射层TRR2和硅基薄膜底电池叠加沉积在衬底上制成。所述硅基薄膜顶电池的吸收层为宽带隙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材料为非晶硅、非晶硅碳、非晶硅氧或纳米晶硅,带隙为1.7~2.0eV。 所述隧穿反射层TRR1为P型掺铝非晶硅氧薄膜(a-SiOx:Al),折射率为1.6~1.8, 厚度为83~94nm。 所述硅基薄膜中电池吸收层为中间带隙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材料为非晶硅锗或纳米晶硅,带隙为1.1~1.7eV。 所述隧穿反射层TRR2为P型掺铝非晶硅氧薄膜(a-SiOx:Al),折射率为1.8~2.0,厚度为75~83nm。 所述硅基薄膜底电池吸收层为窄带隙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材料为非晶硅锗或纳米晶硅,带隙为0.7~1.1eV。 所述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为高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或等离子体辅助反应热化学气相沉积法。 所述隧穿反射层TRR1与TRR2的制备方法为射频磁控溅射法和脉冲磁控溅射法。 所述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沉积在衬底上的顺序为:当衬底为玻璃或透明塑料时,薄膜电池的沉积顺序为P/I/N宽带隙顶电池、隧穿反射层TRR1、P/I/N中间带隙中电池、隧穿反射层TRR2和P/I/N窄带隙底电池;当衬底为不锈钢或不透明塑料时,薄膜电池的沉积顺序为N/I/P窄带隙底电池、隧穿反射层TRR2、N/I/P中间带隙中电池、隧穿反射层TRR1和N/I/P宽带隙顶电池。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以硅基薄膜或硅基薄膜合金为顶、中、底电池的吸收层,且Eg顶>Eg中>Eg底,能拓宽电池对可见光谱的响应范围;在顶/中电池、中/底电池两个界面处插入隧穿反射层,材料为P型掺铝非晶硅氧薄膜(a-SiOx:Al),此薄膜具有带隙宽、折射率低、电导率高、缺陷态密度大等特点,使得隧穿反射层不仅具有中间反射层对短波反射、长波透射的光学优点,还能增加子电池隧道结的缺陷态密度,促进光生载流子在界面处复合,降低寄生势垒。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隧穿反射层的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一方面带隙渐变的硅基薄膜叠层有利于拓宽电池对可见光谱的响应范围,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另一方面隧穿反射层的插入有利于在降低不稳定的顶电池吸收层厚度的同时提高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其特征是:由硅基薄膜顶电池、隧穿反射层TRR1、硅基薄膜中电池、隧穿反射层TRR2、硅基薄膜底电池叠加沉积在衬底上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隧穿反射层的高效硅基薄膜多结太阳电池,其特征是:由硅基薄膜顶电池、隧穿反射层TRR1、硅基薄膜中电池、隧穿反射层TRR2、硅基薄膜底电池叠加沉积在衬底上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薄膜顶电池的吸收层为宽带隙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材料为非晶硅、非晶硅碳、非晶硅氧或纳米晶硅,带隙为1.7~2.0e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穿反射层TRR1为P型掺铝非晶硅氧薄膜(a-SiOx:Al),折射率为1.6~1.8,厚度为83~94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薄膜中电池吸收层为中间带隙硅基薄膜或硅基合金薄膜,材料为非晶硅锗或微晶硅,带隙为1.1~1.7eV。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穿反射层TRR2为P型掺铝非晶硅氧薄膜(a-SiOx:Al),折射率为1.8~2.0,厚度为75~83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薄膜底电池吸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雯涂晔段良飞杨培志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