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与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39798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2 02:33
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第一入光结构以及第二入光结构。入光面具有与二侧面等距离的参考线,入光面包括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参考线的距离小于第二区域与参考线的距离,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第二区域的面积。第一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第一入光结构具有平坦表面,且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A1,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A2。第二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第二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B1,第二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B2,其中A1与B1的比值小于A2与B2的比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源模块及其导光板的结构,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两种以上入光结构的光源模块及其导光板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侧边入光式的光源模块中,主要是利用导光板来将配置在导光板的侧面(也就是入光面)旁的发光元件(例如是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束导引至导光板的正面,以形成均匀的面光源。为了有效降低制作成本,通常会减少配置在导光板侧面的发光元件的数量。而在发光元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二个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就会加大,如此一来,在发光元件发出光束后就会使得导光板产生热点(hotspot)的现象。 为了有效解决在导光板上产生的热点现象,目前的技术使用的解决机制是光学网点设计补偿以及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制作微结构,其中又以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制作微结构的方式为主。 美国专利编号第7884896号揭露一种入光面微结构的间距随着与发光二极管光源的距离而改变的设计。中国台湾专利编号第M307133号揭露一种在光源装置与导光板之间的空隙设置充填件,以提高光源装置与导光板两者间的光耦合效率。中国台湾公开专利编号第200942916号揭露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多个连接部,每一连接部连接在第一沟槽中的一个与第二沟槽中的一个之间,其中第一沟槽为V形沟槽,第二沟槽为圆弧形沟槽。美国专利编号第7325958号揭露导光板入光面具有多个相互交错的沟槽状的微结构。美国专利编号第7370999号揭露入光端面结构为绕射光学结构,皆为单一形态的微结构。 然而,经由单一型态的微结构整形后的光束,其入射张角、光路等光学特性皆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光束入射耦合效率降低与导光板边缘产生侧亮现象。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与改善,实为此
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侧面具有二种以上的入光结构,从而增加光源的入射耦合效率与解决导光板边缘产生侧亮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导光板的侧面具有二种以上的入光结构,从而增加光源的入射耦合效率与解决导光板边缘产生侧亮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实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二侧面、入光面、第一入光结构以及第二入光结构。二侧面分别邻接于出光面且彼此相对。入光面邻接于二侧面之间且邻接于出光面,入光面具有参考线,参考线与二侧面等距离,且入光面具有包括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与参考线的距离小于第二区域与参考线的距离,且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第二区域的面积。第一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一入光结构具有平坦表面,且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Al,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A2。第二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第二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BI,第二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B2,其中Al与BI的比值小于A2与B2的比值。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微结构中的每一第一微结构具有二朝彼此倾斜的斜面以及顶部,这些斜面彼此相交于顶部,且顶部与第一入光结构的平坦表面位于同一参考平面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微结构中的每一第一微结构具有一半圆弧面,半圆弧面具有与平坦表面位于同一参考平面的顶点。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入光结构的面积与入光面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15至0.85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入光结构与第二入光结构由一侧面朝另一侧面的方向平行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相对出光面的底面,入光面及二侧面分别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之间,第一入光结构与第二入光结构由底面朝出光面的方向平行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三入光结构,第三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该第三入光结构位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Cl,第三入光结构位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C2,其中Al与Cl的比值小于A2与C2的比值。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微结构,且每一第二微结构与每一第一微结构形状不同。 本专利技术另外提出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与光源。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二侧面、入光面、第一入光结构以及第二入光结构。二侧面分别邻接于出光面且彼此相对。入光面邻接于二侧面之间且邻接于出光面,入光面具有参考线,参考线与二侧面等距离,且入光面具有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与参考线的距离小于第二区域与参考线的距离,且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第二区域的面积。第一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一入光结构具有平坦表面,且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Al,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A2。第二入光结构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二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第二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BI,第二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B2,其中Al与BI的比值小于A2与B2的比值。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结构与第二入光结构旁。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第二入光结构的这些微结构中的每一微结构具有二朝彼此倾斜的斜面以及顶部,这些斜面彼此相交于顶部,且顶部与第一入光结构的平坦表面位于同一参考平面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第二入光结构的这些微结构中的每一微结构具有半圆弧面,半圆弧面具有与平坦表面位于同一参考平面的顶点。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第一入光结构的面积与入光面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15至0.85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的导光板的第一入光结构与第二入光结构由一侧面朝另一侧面的方向平行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相对出光面的底面,入光面及二侧面分别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之间,第一入光结构与第二入光结构由底面朝出光面的方向平行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三入光结构,其配置于入光面并朝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第三入光结构位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Cl,第三入光结构位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为C2,其中Al与Cl的比值小于A2与C2的比值。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微结构,且每一第二微结构与每一第一微结构形状不同。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光源模块的光源抵靠于第一入光结构的平坦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于第一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一区域内所占该入光面的面积,且光源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大该第一入光结构于第二区域内所占入光面的面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光源模块,其导光板的侧面具有两种以上的入光结构,且至少其中之一入光结构具有平坦表面,使得光源能够通过此平坦表面紧密贴合于入光结构,有效提高光源的入射耦合效率,而另一非平坦表面的入光结构,可用以提高光源的入光张角以减少热点产生。再者,通过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二侧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入光结构,一第二入光结构,所述二侧面分别邻接于所述出光面且彼此相对;所述入光面邻接于所述二侧面之间且邻接于所述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具有一参考线,所述参考线与所述二侧面等距离,且所述入光面具有一第一区域与一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参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参考线的距离,且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所述第一入光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结构具有一平坦表面,且所述第一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A1,所述第一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A2;以及所述第二入光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二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B1,所述第二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B2,其中A1与B1的比值小于A2与B2的比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二侧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入光结构,一第二入光结构, 所述二侧面分别邻接于所述出光面且彼此相对; 所述入光面邻接于所述二侧面之间且邻接于所述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具有一参考线,所述参考线与所述二侧面等距离,且所述入光面具有一第一区域与一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参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参考线的距离,且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 所述第一入光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结构具有一平坦表面,且所述第一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Al,所述第一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A2 ;以及 所述第二入光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二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BI,所述第二入光结构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B2,其中Al与BI的比值小于A2与B2的比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第一微结构具有二朝彼此倾斜的斜面以及一顶部,这些斜面彼此相交于所述顶部,且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一入光结构的所述平坦表面位于同一参考平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微结构中的每一第一微结构具有一半圆弧面,所述半圆弧面具有一与所述平坦表面位于同一参考平面的顶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结构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与所述入光面的面积的比值介于0.15至0.85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光结构由一所述侧面朝另一所述侧面的方向平行排列。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相对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入光面、所述二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二入光结构由所述底面朝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延伸。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入光结构,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Cl,所述第三入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为C2,其中Al与Cl的比值小于A2与C2的比值。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入光结构具有多个第二微结构,且所述每一第二微结构与所述每一第一微结构形状不同。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相对所述出光面的底面,所述入光面、所述二侧面分别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第一入光结构、所述第二入光结构及所述第三入光结构由所述底面朝所述出光面的方向延伸。10.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及至少一光源, 所述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二侧面,一入光面,一第一入光结构,一第二入光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锦明李清祥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