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防护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018724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静电防护元件及其制造方法,静电防护元件包含:P型井区、栅极、N型源极、N型漏极、以及P型轻掺杂漏极。其中,P型轻掺杂漏极形成于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部分P型轻掺杂漏极位于栅极间隔层下方,以降低该静电防护元件的触发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是指一种降低触发电压的。
技术介绍
图1A显示一种典型的静电防护元件100与被保护电路/元件I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A所示,静电防护元件100与被保护电路/元件I并联于接触垫2与接地电位或电源供应电位之间。当静电防护元件100与被保护电路/元件I耦接的其中一端接触到静电(如图1A中闪电符号所示意),静电防护元件100被触发,而将静电中的高电压与高电流释放,以避免静电破坏被保护电路/元件I。 举例而言,静电防护元件100如图1B显示,利用N型金属氧化半导体(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M0S)元件作为静电防护元件100。静电防护元件100包含P型基板11、绝缘结构13、N型轻掺杂漏极14、栅极15、源极16、与漏极17。在其中一种应用中,基板11、栅极15与源极16电连接至接地电位,漏极17电连接至接触垫2。于静电发生时,电流I对N型轻掺杂漏极14与P型基板11接面所形成的电容充电。因此,高压电场形成于N型轻掺杂漏极14与P型基板11之间。当静电高电压超过静电防护元件100的崩溃防护电压时,产生崩溃现象;此时静电防护元件100中的寄生双极性晶体管(如图中虚线双极性晶体管符号所示意)的基极电位上升,进而导通此寄生双极性晶体管,而进入自我偏压模式。当静电高电压(也就是漏极电压)V达到触发电压后,电流(也就是漏极17流至基板11的电流)I大幅上升,如图1C所示。 图1C显示静电防护元件100的电压V-电流I的特征曲线。如图所示,当静电高电压V超过触发点后,可以释放静电的高电压与高电流。需注意的是,如图1C所示,静电防护元件100的设计应根据被保护电路/元件I的需要。触发点的触发电压须低于被保护电路/元件I的崩溃防护电压,也就是说,在被保护电路/元件I发生崩溃以前,静电防护元件100需要被触发而释放静电的高电压与高电流,以避免被保护电路/元件I发生崩溃;并且,静电防护元件100的崩溃防护电压(低于触发电压),须高于电源供应电压,以避免被保护电路/元件I在正常操作时,静电防护元件100发生崩溃现象。 图1D显示图1B中,椭圆虚线所标示的局部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漏极17接触静电的高电压,高电场形成于N型轻掺杂漏极14与P型基板11之间。开始发生崩溃的位置,在接近P型基板11表面的N型轻掺杂漏极14与P型基板11之间,如图中星型符号所示意。当电路的设计需要降低触发电压时,此现有技术所示的静电防护元件100受限于P型基板11其它元件的制程,只能额外增加制程步骤加以调整,且在现有元件的架构下,触发电压所能降低的程度有限。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即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在不增加制程步骤的情况下,可降低元件的触发电压,加强元件的保护与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在不增加制程步骤的情况下,可降低元件的触发电压,加强元件的保护与应用范围。 为达上述目的,就其中一观点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静电防护元件,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中,该半导体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该静电防护元件包含:一 P型井区,形成于该上表面下;一栅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且部分该P型井区位于该栅极下方;一 N型源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源极位于该栅极一侧之外;一N型漏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漏极位于该栅极另一侧之外;其中,该栅极将该N型源极与该N型漏极分开,该栅极包括:一介电层,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与该上表面连接;一堆叠层,形成于该介电层上,用以作为该栅极电性接点;以及一间隔层,形成于该堆叠层的侧壁外的该上表面上;以及一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部分该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位于该间隔层下方。 为达上述目的,就另一观点言,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了一种静电防护元件制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半导体基板,且该半导体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形成一 P型井区于该上表面下;形成一栅极于该上表面上,且部分该P型井区位于该栅极下方;形成一 N型源极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源极位于该栅极一侧之外;形成一 N型漏极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漏极位于该栅极另一侧之外,该栅极将该N型源极与该N型漏极分开,该栅极包括:一介电层,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与该上表面连接;一堆叠层,形成于该介电层上,用以作为该栅极电性接点;以及一间隔层,形成于该堆叠层的侧壁外的该上表面上;以及形成一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部分该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位于该间隔层下方。 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与一低压元件中的一第二P型轻掺杂漏极,利用相同制程步骤形成。 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栅极于正常操作时与一接地电位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由一 P型轻掺杂漏极离子植入制程步骤以及一 N型轻掺杂漏极离子植入制程步骤所形成,其中该P型轻掺杂漏极离子植入制程步骤为形成一低压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轻掺杂漏极的相同制程步骤。 在其中一种较佳的实施型态中,该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的P型杂质浓度高于该P型井区的P型杂质浓度。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现有技术的静电防护元件100与被保护电路/元件I的电路示意图; 图1B显示现有技术的静电防护元件100的剖视示意图; 图1C显示静电防护元件100的电压V-电流I的特征曲线; 图1D显示图1B中,虚线椭圆所标示的局部示意图; 图2A-2F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 图3A-3B显示现有技术静电防护元件的浓度分布示意图与电压-电流特征曲线; 图4A-4B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5A-5B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 图中符号说明 I被保护电路/元件 2接触垫 11, 21 半导体基板 22P型井区 13, 23 绝缘结构 14,34 N型轻掺杂漏极 15,25栅极 25a介电层 25b堆叠层 25c, 35c, 45c, 55c 间隔层 16,26N 型源极 17,27 N 型漏极 24,44,54 P型轻掺杂漏极 100, 200, 300, 400, 500 静电防护元件 211上表面 I电流 V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中的图式均属示意,主要意在表示制程步骤以及各层之间的上下次序关系,至于形状、厚度与宽度则并未依照比例绘制。 请参阅图2A-2F,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显示静电防护元件200的制作流程剖面示意图。如图2A所示,首先提供半导体基板21,其例如但不限于为硅基板,当然亦可以为具有绝缘层的SOI基板,或是其它半导体基板;其中,半导体基板21具有上表面211。接着于半导体基板21中上表面211下形成P型井区22,并于上表面211上形成绝缘结构23。其中,绝缘结构23例如为图标的区域氧化(local oxidat1n of silicon, LOCOS)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电防护元件,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中,该半导体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该静电防护元件包含:一P型井区,形成于该上表面下;一栅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且部分该P型井区位于该栅极下方;一N型源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源极位于该栅极一侧之外;一N型漏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漏极位于该栅极另一侧之外;其中,该栅极将该N型源极与该N型漏极分开,该栅极包括:一介电层,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与该上表面连接;一堆叠层,形成于该介电层上,用以作为该栅极电性接点;以及一间隔层,形成于该堆叠层的侧壁外的该上表面上;以及一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部分该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位于该间隔层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电防护元件,形成于一半导体基板中,该半导体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该静电防护元件包含: 一 P型井区,形成于该上表面下; 一栅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且部分该P型井区位于该栅极下方; 一 N型源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源极位于该栅极一侧之外; 一 N型漏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该N型漏极位于该栅极另一侧之外; 其中,该栅极将该N型源极与该N型漏极分开,该栅极包括: 一介电层,形成于该上表面上,与该上表面连接; 一堆叠层,形成于该介电层上,用以作为该栅极电性接点;以及 一间隔层,形成于该堆叠层的侧壁外的该上表面上;以及 一第一 P型轻掺杂漏极,形成于该上表面下的该P型井区中,由俯视图视之,部分该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位于该间隔层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防护元件,其中,该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与一低压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轻掺杂漏极,利用相同制程步骤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防护元件,其中,该栅极于正常操作时与一接地电位电性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防护元件,其中,该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由一P型轻掺杂漏极离子植入制程步骤以及一 N型轻掺杂漏极离子植入制程步骤所形成,其中该P型轻掺杂漏极离子植入制程步骤为形成一低压元件中的一第二 P型轻掺杂漏极的相同制程步骤。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防护元件,其中,该第一P型轻掺杂漏极的P型杂质浓度高于该P型井区的P型杂质浓度。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宗义廖文毅
申请(专利权)人: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