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晓义专利>正文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7417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30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中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所述壳体、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由外向内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第一通气口与壳体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第二通气口与壳体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和/或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结构。将压力差概念运用在建筑物中,通过将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从内向外转移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说的是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常见的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中,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严重破坏和损失,尤其是我国处于各种灾害的多发地段;而现在建筑结构中并没有有效减少上述自然灾害的有效办法。不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高楼或平房、自从人类有了房屋开始,所有房屋的外部壳体都是使流体从周围经过的流速大大提高而未从改变,由此引来更大的周围环境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低压力转移而平添更大流体压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建筑被毁在风暴之中,其原因是把环境中的流体压力引向自身,也就是把灾害引向自身。现代建筑的壳体多为各种流体线性结构,使流体从中经过的流速大大提高,围绕壳体周围的流体层为快速区,远离一些距离的流体层为慢速区,平时感觉不到什么,尤其是风暴吹袭时,快速区的流速远更快过风暴的流速,此时四周环境更大范围形成慢速区产生更多额外的低流速高压力,统统都从四面向快速区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使建筑周围壳体上承受比风暴还大得多的流体压力。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地底向四周传递,地震越强,地震波产生的冲击力越强,破坏力越强,当建筑不能抵抗地震波时,建筑就会倒塌或被破坏。美国的部分地区,每年因龙卷风吹毁的房屋不知多少,我国沿海及世界各地每年因此受灾的人也不知多少。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抵抗风灾、水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房屋建筑结构,同时也提供一种冬暖夏凉,低碳环保的建筑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与上述传统的建筑结构相反、改变现有建筑结构所形成的流体分布和流体压力方向,提供一种房屋的建筑结构,解决现有建筑结构抗风、抗震能力或抗洪能力不足导致的易坍塌问题、并提供一种冬暖夏凉的低碳环保的建筑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与壳体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与所述扰流装置相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设有多个内表面为相对平面外表面为弧面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连接件活动或固定连接于壳体外部,各扰流板之间非紧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气口,各扰流板内表面与壳体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与外界相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通过在建筑壳体上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利用内层设置在外层流体通道里面所对应的较小通管和通气面积不大的第一通气口,自然内层流体通道引入的流体又相对较少,从而流速不畅产生的低流速在内层流体通道内形成高气压;而在外层流体通道对应的通气面积较大的第二通气口使流体畅通的高速流体形成的低气压,基于自然规律,高气压将向低气压转移压力差,而压力差就是推动力,所以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将形成围绕房屋建筑四周的压力差转移圈,将风暴、洪水、地震对房屋壳体的造成的巨大流体压力朝相反方向转移,减少流体压力,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进而为房屋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较大的保障。进一步地,在外层流体通道或在壳体外设置有扰流装置,扰流装置的设置能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使流体经过时的速度大大提高,从而使流体从外层流体通道或者壳体外的流体经过的路径部大于内层流体通道,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内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同、流速不同面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转化为推动力来源、把更多的流体压力向外转移。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房屋建筑结构,在增强其抗风、抗洪、抗震能力的同时,还能通过压力差转移圈的作用使流体在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内不断的流动,在炎热的夏天,使建筑内外都自然通风而感到凉爽;而在寒冷的冬天,同样由于压力差转移圈产生的空气流动带走寒气,使建筑内感到暖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正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鱼鳞状扰流片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羽毛状扰流片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建筑;2、内层流体通道;3、外层流体通道;4、上部;401侧部;101、壳体;6、第一通气口;601、第二通气口;103、扰流面;104、扰流条;105、扰流板;301、高速流体层;602、通管;302、压力差转移圈;102、内层壳体;603、连接件;106、羽毛扰流板;107、鱼鳞状扰流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压力差概念运用在建筑物中,通过将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从内向外转移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请参照图1至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1结构,所述壳体101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所述壳体101、外层流体通道3和内层流体通道2由外向内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多个第一通气口6与壳体101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多个第二通气口601与壳体101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3内和/或所述壳体101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建筑1结构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内外层流体通道,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利用内层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外层高流速的低压力转移而形成的压力差转变推动力,把强风对建筑物的巨大冲击力朝相反方向,从内向外转移,减少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之间互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有上述可知,在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能够延长流体经过路径,使流体经过时的速度大大提高,更大于风速很多。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通管602与壳体101上的第一通气口6相通,所述第二通气口601的进气面积大于第二通气口601的进气面积。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装置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梯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构成,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103。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装置包括通气管和设置在通气管上的扰流板105,所述通气管一端与壳体101内的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扰流板105与外界相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房屋建筑1结构,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2,所述壳体101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第一通气口6与所述扰流装置相通。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上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与壳体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与壳体相通,所述第二通气口的进气面积大于第一通气口的进气面积,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之间互通、或/和内层流体通道通过通管与壳体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义
申请(专利权)人:朱晓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