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防水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90204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用防水结构,包括 车窗接触部,安装于车体的侧板和前车窗; 车顶接触部,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 上述车窗接触部与车顶接触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体; 该车用防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该车用防水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作为与前车窗或者车顶相接触的缘部,上述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分别向下突起,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空间, 其中,上述外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车顶接触位置与车顶相接触, 上述内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接触,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被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内, 同时上述空间与上述凹槽相连通。(*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防水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防水结构(阻挡雨滴),此车用防水结构(automobile drip molding)在车辆行驶时,可以防止雨水从前车窗(front window)或车顶(roof)流向侧面车窗(side window),从而妨碍司机的侧面视野。技术背景如图11所示,防水结构由车窗接触部1和车顶接触部2组成,车窗接触部1设置在侧板(side panel)3与前车窗W的连接部分,车顶接触部2设置在侧板3与车顶R的连接部分。由此,可防止雨水由两侧连接部分流向侧面车窗,从而确保司机的侧面视野。并且,车窗接触部1与车顶接触部2可一体成形,或者分别成形后通过接头连接在一起。但是,以往的防水结构,虽然可以达到防止雨水流过(防水作用)的目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I.密封缘部(sealing lip section)的密封性问题如图12~图14所示,防水结构是在金属板材通过旋转成型法(rollforming method)制成的芯材4上,覆盖了推压成形的塑料或者橡胶的覆盖材料5。并且,在防水结构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覆盖材料5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了第1缘部(lip)6,而另一侧横向延伸形成了第2缘部7。上述第1缘部6,如图12,13所示,在车窗接触部1与前车窗W表面相接触,如图14所示,在车顶接触部2与车顶5相接触,由此起到密封作用。图12是车窗接触部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的剖面图,图13是车-->窗接触部1后端(与车顶接触部2相连接的部分)的剖面图。另外,第2缘部7,在车窗接触部1以及车顶接触部2上,都与侧板3相接触,由此产生密封作用。然而,如图12~图1 4所示,在上述两个连接部分,侧板3的剖面形状存在差异。该侧板3的相对于车窗连接部分(图12,13)的高度大于相对于车顶连接部分的高度,即车窗W或车顶r与侧板3之间的高度A,B不相同。因此,对应于高度A,B之间的差,必须调整防水结构的剖面形状,即增大第1缘部6在车窗接触部1的向下突起量C,减小在车顶接触部2上的向下突起量C。作为对策之一,车窗接触部1和车顶接触部2可采用剖面形状相异的不同构件,并通过接头相连接。但以这种方式连接,会在两个部件之间形成连接部,由此而影响了外观上的美观。通常,车窗接触部1和车顶接触部2采用一体成形,在成形时或成形之后通过加工,使第1缘部6的突起量C在车窗接触部1上较大,在车顶接触部2上较小,由此消除高度A,B之间的差。此时,第1缘部6在车窗接触部1的突起量C,必须根据高度A,B的变化,减小与车顶接触部2相连接的后端部的尺寸。通常,第1缘部6在车窗接触部1的突起量C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变小。如上所述,根据以往一体成形的防水结构,由于第1缘部6的突起量C(防水结构的高度尺寸)在车顶接触部1的后端逐渐减小,因此,如图13的空心箭头所示,当刮水器(wiper)将大量的雨水推挤至该部位时,雨水就会很容易地越过防水结构而流向侧面车窗前端。即由于防水结构原有的防水作用相当低,由此产生阻碍司机的侧面视野的问题。另外,第1缘部6在车顶接触部的突起量C虽然较小,却不会引起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在车顶接触部不会像车窗接触部那样,由于刮水器的移动而将大量雨水推挤至此,并且即使雨水越过防水结构,也是从远离司机侧面视野的侧面车窗的中后部流出。-->II.防水结构的脱落导致防水作用的低下防水结构,除上述处理雨水的作用外,还可作为保持美观的装饰覆盖物,以掩盖上述连接部分的缝隙或沟槽。因此,在组装侧板3与前车窗W以及车顶R之后,再将防水结构安装到上述连接部分。并且,为使上述防水结构受损后便于交换,上述两接触部1和2相对于上述连接部分,在图15中由□符号所示的多个位置可自由拆装。以下根据图16~图18对以往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图16所示的是车窗接触部1前端的安装部,图17所示的是车窗接触部1除前端以外的其它多个安装部,图18所示的是车顶接触部2的多个安装部。如图16所示,车窗接触部1前端设有前端安装配件8,该前端安装配件8的突起部分9被插入侧板3的啮合孔10,由此来安装车窗连接部的前端。如图17所示,除车窗接触部1前端以外的其它多个部位上设有前端安装配件11,所述前端安装配件11上所突设的突片12被插入固定在侧板3上且剖面呈U字型的前部接受配件13内,由此来安装除车窗连接部1前端以外的其它部分。如图18所示,在车顶接触部2的多个部位设有后端安装配件14,该安装配件14上所突设的突片15被插入固定在侧板3上的后部接受配件16内,由此来安装车顶接触部2。此外,各安装配件8,11,14以及接受配件13,16均由塑料制成,由此可产生弹性啮合,并且通过嵌合可获得防水结构安装力。如图所示,以往各种安装配件8,11,14的突起9或者突片12,15都是向下突设,并且相对于侧板上的啮合孔10或接受配件13,16采用自上而下插入的结构,即防水结构的所有安装部位都是自上而下进行安装。但由于以往的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中,所有安装部位的防水结构-->安装方向都相同(自上而下),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受向上的外力的影响使某一个部位脱落,则外力的影响会波及到其他部分,容易引起大范围的脱落(最坏的情况是全部脱落),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水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车用防水结构,包括安装于车体的侧板和前车窗的车窗接触部和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的车顶接触部,且车窗接触部与车顶接触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在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作为与前车窗或者车顶相接触的缘部,上述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分别向下突起,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其中,上述外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车顶接触位置,与车顶相接触,上述内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接触,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被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内,同时上述空间与上述凹槽相连通。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涉及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相对于车体一侧的安装部位,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且至少在两处位置的安装方向不同的状态下,可以自由拆装。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涉及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方法,将包括安装于车体的侧板与前车窗的连接部分的车窗接触部和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的车顶接触部的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相对于上述连接部分,按照以下的顺序以及要领拆装可能地予以安装,(1)组装上述车顶接触部的后端部,(2)按不同于上述后端部的方向,来组装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3)按不同于上述车顶接触部中除后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方向,来组装上述车窗接触部中除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4)按不同于上述除前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方向,来安装车窗接触部的前端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水结构第1实施形态的车窗接触部的剖面图。图2是上述车窗接触部后端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水结构第1实施形态的车顶接触部的剖面图。图4是图1中IV-IV线剖面图。图5是防水结构第1实施形态变形例的车窗接触部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水结构第2实施形态被安装在车辆上部时的概略斜视图。图7是图6防水结构的车顶接触部后端安装结构的放大剖面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防水结构,包括车窗接触部,安装于车体的侧板和前车窗;车顶接触部,安装于侧板与车顶的连接部分;上述车窗接触部与车顶接触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体;该车用防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该车用防水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作为与前车窗或者车顶相接触的缘部,上述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分别向下突起,左右相隔一定距离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其中,上述外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在上述车顶接触位置与车顶相接触,上述内侧缘部,在上述车窗接触部位置与车窗相接触,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被置于车顶与侧板的连接部分所形成的凹槽内,同时上述空间与上述凹槽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其中:上述内侧缘部的突出量,在车窗接触部位置较大,在车顶接触部位置较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其中:在外侧缘部的外表面与车用防水结构的一端部外表面之间设置阶梯部,使车用防水结构安装之后形成排雨水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还包括:第二缘部,设置于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设置外侧缘部和内侧缘部一侧的另一侧,该第二缘部从车用防水结构的外表面向外横向延伸一定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其中:上述内侧缘部,从车用防水结构的下表面按斜下方向延伸,上述外侧缘部,从车用防水机构的下表面垂直向下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其中:-->上述内侧缘部从车用防水结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突起量大于上述外侧缘部的向下突起量。7.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防水结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车用防水结构,相对于车体一侧的安装部位,在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香川卫佐濑博幸田村哲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片山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