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98613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2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源于油雾的沉积物的产生或堆积的内燃机。窜气中含有曲轴箱内的油雾(粒径约5μm以下的油)。因此,若窜气冲撞管状构件(34)的外周壁,则冲撞气体中的油雾的一部分液化(液滴油38)。液滴油(38)不断吸收流入进气管(16)的窜气中的油雾,一边保持液化状态一边随着吸入气体的流动和/或重力而在管状构件(34)的外周壁上移动。液滴油(38)一边保持该液化状态一边从入口部(28)流入,一样地流入叶轮(22)的表面并向涡管(30)侧排出。因此,能够通过保持液化状态的液滴油(38)一样地清洗扩散器(32)表面,抑制该表面上的沉积物的产生或堆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更详细而言,涉及具备窜气回流机构的内燃机。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使从内燃机的活塞与汽缸壁面的间隙流入到曲轴箱内的气体经由PCV(PositiveCrankcase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管和/或进气管而再导入内燃机的窜气回流机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窜气回流机构,该窜气回流机构具备:第1PCV管,其在比节气门靠下游侧连接汽缸头和进气管;和第2PCV管,其在比压缩机靠上游侧连接汽缸头和进气管。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的窜气回流机构,能够通过第1PCV管、第2PCV管这两个路径将窜气再导入内燃机而使其燃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34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8131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16292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6415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0487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窜气中含有来源于碳系燃料的碳黑(soot)和/或曲轴箱内的油。该油的大部分以在其内部夹带有上述碳黑的状态存在于窜气中。因此,若将窜气导入,则含碳黑油会接触并附着于进气管内壁以及其他进气系统部件,其结果,会转变为沉积物而堆积。沉积物的堆积会导致进气性能、进而导致内燃机性能的降低。因此,对于含碳黑油,优选能够抑制其产生。关于这一点,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第2PCV管设置有去除窜气中的油的去除装置。但是,即使使用该去除装置也难以完全去除油,含碳黑油会流入进气管。尤其是,粒径1μm以下的油雾(以下称作“小粒径油雾”)难以通过去除装置来捕捉,并且由于粒径小,所以具有容易汽化的性质。因此,在含碳黑油作为小粒径油雾流入进气管、接触并附着于进气管内壁等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转变为沉积物。这样,为了应对来源于小粒径油雾的沉积物,需要进一步的改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来源于油雾的沉积物的产生或堆积的内燃机。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1专利技术是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PCV管,其将包含油的窜气导入内燃机的进气管;和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其使从所述PCV管导入到所述进气管的窜气中的油的粒径扩大,并且使该粒径被扩大后的油沿着所述进气管的内周壁流通。另外,第2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具备进气管内构件,该进气管内构件配置在供导入到所述进气管的窜气流动的窜气流路上,具有弯曲状的外周壁,所述PCV管从铅垂方向上方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PCV管的向所述进气管的开口与所述外周壁相对配置。另外,第3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2专利技术中,还具备压缩机,该压缩机在比所述进气管内构件靠下游侧与所述进气管连接,对在所述进气管中流动的气体进行压缩。另外,第4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2或者第3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外周壁设置有使导入到所述进气管的窜气中的油在所述外周壁上的流动性降低的流动性降低单元。另外,第5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4专利技术中,所述流动性降低单元是在所述进气管的上下游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外周壁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单元。另外,第6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2~第5专利技术中的任一专利技术中,还具备EGR管,该EGR管从比所述PCV管的向所述进气管的开口靠上游侧将EGR气体导入所述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内构件是口径比所述进气管小的内部配管,所述内部配管的上游端开口朝向所述EGR管的向所述进气管的开口而开口。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1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一边使窜气中的油的粒径扩大,一边使其沿着进气管的内周壁流通。窜气中的油雾因失去其内部的油成分而高粘度化,在接触进气管内壁等时容易附着。关于这一点,若能够通过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扩大油的粒径,则能够减缓其高粘度化速度。由此,能够抑制油雾向进气管内壁等的附着。因此,根据第1专利技术,能够抑制沉积物产生。另外,油粒径扩大后的大粒径化油能够将小粒径的油吸收到其内部。因此,若大粒径化油沿着进气管的内周壁流通,则能够一样地清洗并去除在其流路中途附着并正在沉积化的油。因此,根据第1专利技术,也能够抑制沉积物的堆积。根据第2专利技术,由于在窜气流路上配置具有弯曲状的外周壁的进气管内构件,所以能够使窜气沿着该外周壁流动。另外,由于PCV管从铅垂方向上方与上述进气管连接,并且PCV管的向进气管的开口与上述外周壁相对配置,所以能够在上述外周壁上产生上述大粒径化油,并使其随着窜气的流动和重力而沿着上述外周壁一样地流通。在具备压缩机的内燃机中,在该压缩机中对窜气进行压缩。因此,上述压缩机内部可以说是处于窜气中的油雾容易高粘度化的环境下。关于这一点,根据第3专利技术,由于在比压缩机靠上游侧的上述窜气流路上配置具有弯曲状的外周壁的进气管内构件,所以能够使油粒径扩大后的大粒径化油沿着上述外周壁一样地流通而导入上述压缩机内部。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内部的沉积物产生和/或堆积。根据第4专利技术,能够通过流动性降低单元来降低油在上述外周壁上的流动性。若能够降低油的流动性,则能够在接触进气管内壁等之前促进油粒子的大粒径化。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可靠地扩大油粒径。如上所述,上述大粒径化油随着窜气的流动和重力而沿着上述外周壁流通。根据第5专利技术,由于上述流动性降低单元是在上述进气管的上下游方向上延伸、且沿着上述外周壁而隔开间隔的多个单元,所以能够取得窜气向流动方向和铅垂方向的移动性的平衡。因此,能够使上述大粒径化油沿着上述外周壁更加一样地流通。在具备从比上述PCV管的向上述进气管的开口靠上游侧将EGR气体导入上述进气管的EGR管的情况下,EGR气体被从比窜气靠上游侧导入上述进气管。在此,EGR气体是高温气体,所以若EGR气体与窜气混合,则窜气中的油雾容易高粘度化。关于这一点,根据第6专利技术,由于口径比进气管小的内部配管的上游端开口朝向EGR管的向进气管的开口而开口,所以能够将EGR气体导入上述内部配管内。因此,能够防止EGR气体与窜气的混合,从而能够防止油雾的高粘度化。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系统结构的图。图2是图1的压缩机12b附近的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1的压缩机12b附近的剖视放大图。图4是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压缩机12b内部的液滴油38的举动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沉积物的产生机制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扩散器32中的油雾的举动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扩散器32中的大粒径油雾的举动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以往的进气系统构造中的窜气等的流动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压缩机58内部的液滴油56的举动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方式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管状构件的特征部分和该特征部分的效果的图。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方式的图。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管状构件的特征部分和该特征部分的效果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中的管状构件的特征部分和该特征部分的效果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管状构件70的问题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5的系统结构的图。图18是图17的压缩机12b附近的剖视放大图。图19是图18的A-A′剖视图。图20是示出LPL-EGR气体导入时的压缩机12b内部的温度分布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系统结构的说明]首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燃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PCV管,其将包含油的窜气导入内燃机的进气管;和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其使从所述PCV管导入到所述进气管的窜气中的油的粒径扩大,并且使该粒径被扩大后的油沿着所述进气管的内周壁流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压缩机,其设置在内燃机的进气管,对在所述进气管中流动的气体进行压缩;PCV管,其将包含油的窜气导入所述进气管的比所述压缩机靠上游侧;和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其使从所述PCV管导入到所述进气管的窜气中的油的粒径扩大,使该粒径被扩大后的油沿着所述进气管的内周壁流通而导入所述压缩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粒径化油流通单元具备进气管内构件,该进气管内构件配置在供导入到比所述压缩机靠上游侧的窜气流动的窜气流路上,具有弯曲状的外周壁,所述PCV管从铅垂方向上方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PCV管的向所述进气管的开口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盐田隼平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